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咪唑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咪唑及联咪唑为原料与过渡金属(Cu、Co、Ni)的醋酸盐反应,合成3种咪唑金属有机配合物及联咪唑铜,并用IR、TG-DSC、60Co-γ辐照、XPS及EPR进行系统表征.  相似文献   

3.
陈芳  胡珍珠 《河南科学》2009,27(1):31-33
探索了稀土氨基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条件,合成了稀土高氯酸盐与甘氨酸及咪唑的三元配合物,用化学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RE(Gly),Im](ClO4)y·2H2O(RE=La,x=3,y=3;RE=Nd,x=2,y=3).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以乙二胺四乙酸为配体的单核铜配合物Cu(H2EDTA)(H2O).用X射线衍射单晶分析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晶体为单斜晶系,属于P21/c晶群,晶胞参数为a=11.633(3),b=7.019 7(15),c=16.562(4),β=92.019(4)°,晶胞数为Z=4.相邻Cu离子之间通过氢键相连进行磁超交换作用,变温磁化率显示配合物为弱的反铁磁交换作用,拟合结果为g=2.14,zj′/k=-1.3 K.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 L a( NO3 ) 3 · 4Im· 2 HNO3 · H2 O,Nd( NO3 ) 3 · 4Im· HNO3 · H2 O,Eu( NO3 ) 3 ·3 Im· HNO3 · H2 O三种新配合物。测定了它们的溶解性 ,用 EDTA容量法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 ,通过红外、紫外及 X-射线对它们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用8-羟基喹啉、醋酸铜与硅酸钠分别在四氢呋喃和甲醇溶液中反应,生成了两种8-羟基喹啉合铜的配合物.溶剂为四氢呋喃时得到了含有两个配位水的蓝色的晶体Cu(C9H6NO)2·(2H2O)(Ⅰ);溶剂为甲醇时得到的却是不含水的双核的黑色晶体Cu2(C9H6NO)4(Ⅱ),两种晶体的晶胞参数不同.该文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了8-羟基喹啉合铜晶体结构,并用红外、热重、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单晶结构解析表明:两种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Ⅰ的晶胞参数为:a=12.9541(2)A,b=5.54060(10)A,c=11.4288(2)A,β=106.3950(10)°.配合物Ⅱ的晶胞参数为:a=10.6619(3)A,b=8.6201(3)A,c=15.2628(4)A,β=102.286(2)°.在这两种结构中,硅酸钠均没有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7.
联咪唑、顺丁烯二酸与乙酸镉在水热条件下反应成功得到了一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8H11N4Cd0.5O4,并用单晶衍射仪定义了其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零维配位聚合物,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配体联咪唑和顺丁烯二酸的作用下其结构扩展为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9.
高连周  张廉奉 《河南科学》1999,17(4):365-369
室温下,在配体存在下,通过氧化加成反应合成了双核铜配合物「Cu(C6H5COO)2(L)」2,L=C5H5(NO(1),4-methylpyridine(2),2,6-bimethylpyrdine(3),「Cu(C6H5COO)4(dppe)」(4),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以元素分析、电导,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磁图二色性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三齿钳形配体2,6-二(4,4-二甲基唑啉-2-)吡啶与氯化铜反应,得到了开环不对称唑类配体与铜配位的六配位单核铜的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通过了红外,核磁等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用两种结构相似的含N羧酸配体:3-(4,4’-联吡啶)丙酸(BPA)和对氨基苯甲酸(p-ABA),合成得到两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SO4)(H2O)3(BPA)]2·2(H3O)·6(H2O)(1)和[Cd(H2O)(p-ABA)2]·2(H2O)(2)。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BPA配体的吡啶N原子和羧基原子都参与了配位,两个BPA同时与两个Ni(Ⅱ)离子配位,形成首尾相连的双核配合物;配合物2中p-ABA配体的两个配位基团氨基和羧基也都参与了配位,形成与配合物1相似的配合物结构单元,并进一步形成一维配位聚合链。两个配合物都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石墨旋转盘电极法,研究了水溶液中2,9—二甲基—4,7—二苯基—二磺化菲咯啉(DMDPDS2-)与铜离子的单、双配合物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和配位化学行为,测定了[Cu(DMDPDS)]o和[Cu(DMDPDS2)2-]溶液中的扩散系数以及Cu(Ⅱ)、Cu(Ⅰ)分别与配位体形成的1:1和1:2配合物的形成常数。  相似文献   

13.
以氯化铕、氯化铽与亚甲基双膦酸四异丙基酯(L)和邻菲哕啉(phen)反应,合成了四种稀土配合物:EuL1.5Cl3(H2O)4.5I,TbL1.5Cl3(H2O)4Ⅱ,EuL(phen)Cl3(H2O)3Ⅲ和TbL1.5(phen)Cl3(H2O)4Ⅳ.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1H NMR、^31P NMR、红外和荧光光谱等推测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荧光分析显示:四种配合物均具有强的荧光性,配合物Ⅰ和Ⅲ发射谱带出现在590和591 nm,显示Eu^3+的特征发射光谱;配合物Ⅱ和Ⅳ的发射谱带出现在490、544、583和619 nm,显示Tb^3+的特征发射光谱.  相似文献   

14.
以2,6-吡啶二羧酸为原料通过Schiff碱缩合合成一种酰腙配体,采用溶液法自然挥发合成了一种单核铜配合物C18H21CuN5O8.50,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一个将单臂氮氧自由基(IMpPy)引入到前驱配合物配体[Cu(oxpn)]中而得到的一个新的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Mr=998.82,a=13.935(5),b=12.54(4),c=13.894(5) nm,β=119.023,V=2 123.1(2) nm,Z=2,Dc=1.562 g/cm3,结构由直解法解出,最终可靠因子R1=0.0331,WR=0.0880.该配合物为反式双核铜结构,自由基为端基配位.  相似文献   

16.
以吡啶-2-甲醛缩N,N'-二甲基乙二胺和CuCl2·6H2O为原料反应制得配合物[Cu(pic)2]·2CH3OH·2H2O(pic-H,吡啶-2-甲酸),并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2260(5)nm,b=1.4126(6)nm,c=0.8789(4)nm,β=99.761(7)°.配合物为四配位的平面四边形构型,铜离子与甲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存在着弱相互作用,因此Cu(Ⅱ)离子的配位环境也可以描述为拉长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合成得到了6个新的混价羧酸钌配合物.测定了配合物[Ru2(μ Ac)4(NO3)(H2O)](1)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为零维配合物,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7.405(5),b=7.659(5),c=13.943(10)  ,β=90.640(10)°,R1=0.0356,Rw2=0.0690.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电子自旋顺磁共振谱和变温磁化率.  相似文献   

18.
以5-甲基-3-羧基水杨醛(H2MCS)、邻菲咯啉(phen)、乙酸铜为原料合成了配合物[Cu(phen)(MCS)(H2O)].H2O,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824 9(3)nm,b=1.009 0(3)nm,c=1.185 0(4)nm,α=72.891(7)°,β=89.565(7)°,γ=88.990(8)°,V=0.942 6(5)nm3,Z=2,Mr=457.91,Dc=1.613 42g/cm3,F(000)=470,μ=1.202mm-1,R1=0.055 0,wR2=0.117 5.配合物中铜离子为五配位,处于变形的四方锥形配位环境中.每两个分子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分子对,然后通过游离水分子和分子对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Cu(Ⅱ)-邻-N-水杨醛烯基苯酚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合成的邻-N-水杨醛烯基苯酚和咪唑为配体,与Cu( )离子自组装形成配合物Cu(C13H9NO2)(C3H4N2).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a21,晶胞参数:a=0.93944(1.4)nm,b=1.7579(0.3)nm,c=1.8261(0.3)nm,V=3.0158(8)nm3,Mr=342.84,Z=4,ρcalc=1.510mg/m3,R1=0.0641,wR2=0.1357.在配合物结构中,三齿Schiff碱配体中的两个氧原子、一个氮原子和咪唑的一个氮原子分别与铜( )离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平面正方形结构.配合物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堆积超分子结构.晶体的荧光光谱表明,配体共轭体系在配位后扩大了共轭面,从而使波长红移,刚性面的增加使荧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