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玉凌家滩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该遗址1985年发现,1987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经钻探该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一处,祭坛一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一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一口,巨石遗迹三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它珍贵的文物1500余件,取得重大考古成果,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0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文物研究所碳-14年代测定,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55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罕见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沂县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厅遗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遗址.迄今为止,唯有花厅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陶器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一种属大汶口文化,另一种与良渚文化相近.利用岩相和X射线定量法对花厅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测试分析,其结果有利于不同风格陶器产自不同地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辉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4):50-51,56
邦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呈条状形分布,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海拔3900米。该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由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9月至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及山南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古考察与发掘,获得了重大考古发现。邦嘎遗址是继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在西藏腹心地区雅砻河谷地带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史前遗址,其在西藏考古学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遗址的性质、绝对年代、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出土物类型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5月至6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在此,本文将对此次发掘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羊是最早为人所驯服的动物之一。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河姆渡、裴李岗文化遗址有陶羊出土,晚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遗址有羊骨出土,说明羊很早就成为家畜。至其羊、马、牛、豕、鸡、犬被统称为六畜、六牲,则于先秦典籍中屡屡见之。《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又《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  相似文献   

5.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温江鱼凫古城是其中一座。经对鱼凫古城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资料比较分析后,发现鱼凫古城的建筑特点与石家河古城的建筑特点相似,不仅如此,在鱼凫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陶器,形态、制作风格、镂孔纹饰等都与石家河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相似。不过从时代上来讲,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的时代稍早。此外,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多有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特征的典型陶器。据这些考古发现的材料,我们认为:当时成都平原原始居民们在筑城时曾受到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筑城的影响,或许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部分居民迁徙到成都平原,向他们传授筑城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出土,主要见于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遗址,琼结邦嘎遗址,林芝红星、居木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前两个遗址。陶器造型与那一时期的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卡若化与锄耕农业及猎狩生活联系密切。陶器的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刻纹、堆纹、压纹、磨光花上。制陶工艺包括对原料选择加工、成型与装饰、烧制方面。西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业受生产力的制约,落后于同一时期内地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化。它体现了西藏氏族部落社会的化风格,有强烈的高原特色。  相似文献   

8.
读玉凌家滩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该遗址1985年发现,1987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经钻探该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一处,祭坛一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一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一口,巨石遗迹三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它珍贵的文物1500余件,取得重大考古成  相似文献   

9.
从河姆渡的陶质耳栓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实物观察 ,重新检讨了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的所谓陶纺轮的功能 ,认为其中一些凸字形、工字形陶质器物并非纺轮 ,而应为耳栓。文章列举长江流域特别是凌家滩遗址出土同类饰物的情况 ,以及东亚其他地区出土史前耳栓的情况 ,初步论证了耳栓在东亚南部人类饰物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有来自粟类植物、小麦族、食用豆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结合与发酵相关损伤淀粉粒和部分疑似霉菌与酵母细胞的发现,初步推断李拐沟遗址出土尖底瓶应属酒器一类。实验结果对发酵工艺的研判还需更多数据的支撑。总之,实验结果为尖底瓶的功用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证实了陕北地区以李拐沟遗址为代表的小型聚落中酿酒活动应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推进了我国古酒起源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1.
谢艺平 《科技信息》2008,(9):205-205
中国是世界上漆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产漆最多、用漆最多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漆艺就已经发端。经史料查阅,1987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朱漆木胎碗.它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最早的漆器,证明了漆器出现在7000多年前,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漆瑟,彩绘有狩猎乐舞场景和神怪龙蛇形象的漆画,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雨山出土的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的朱然墓发现了多幅漆画,其中的《官闱宴乐图》,帝王贵妃、高官舞女达50余人,栩栩如生,堪称杰作:著名的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棺上的绘有上百个神人怪兽的漆画、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描绘着贞妇烈女故事的漆屏风画以及明清大量的屏风漆画等。在历史的长河中,漆画艺术几经盛衰始终以含蓄、雅致、浑厚、灵动的自然之美,传承至今,受到世人的赞美与推崇。  相似文献   

12.
在洪荒而漫长的蒙昧时代,原始石器的制造是原始美术的起源与萌芽时期。在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了一件石雕《祈祷人物坐像》,距今约6千年左右,它代表着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雕塑水平,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原始艺术品。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最早,且保存完整的人物雕塑品。  相似文献   

13.
中堡岛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一处占地面积大、资料丰富、文化堆积层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明地代,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都有发现,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堆积最厚,遗物也最多。在屈家岭文化层位之下叠压着大溪文化遗存的这一重要“地层学”资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大文化应是同时并存的错误认识。另外,在堆积层中往往还夹有一层纯将的为洪水过后的游沙层,这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水文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一系列巴人文化遗址被发掘,文化遗物得以面世。湖北长阳香炉石等遗址出土了诸多的巴人甲骨,这不仅对于了解巴人的占卜习俗,深化巴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就是在中国甲骨学上的地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纵观包头地区文物与考古和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包头地区的文化特色有: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文物出土与考古发掘虽不平衡,但前后相连,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物链;体现了鲜明的从农耕文明到畜牧文明的过渡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民族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980—1981年在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一些零散海鱼骨骼。这是继1974年在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海鱼骨骼之后,又一新的发现。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骨,经分析鉴定,为4种海产经济鱼类,分类于3科,2目: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鮨科、鲈形目),真鲷Pagrosomus major(Temminck et Schlegel)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鲷科、鲈形目),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Tcmminck et Schlegel)(鲀  相似文献   

17.
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文化的摇篮之一.考古工作者先后调查、发掘了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得以确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年代序列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资料,结合长江中游地质构造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暖期和大洪水期的证据,总结发现地质构造条件决定该地区的河湖演变方向,同时气候的冷暖变化也影响着河湖演变的规模;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规律研究,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居住环境与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乐器和绘有舞蹈图案的陶器,还发现舞蹈岩画。那时人们的音乐,舞蹈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乐理的了解已达相当高度,发现了七声音阶,舞蹈反映战争,狩猎劳动等活动,动作整齐,节奏一致,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09年05月21日中国商务在线旅行网报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新科研成果展今起在遗址博物馆第五展厅开展. 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开始大规模发掘以来,共发现包括猿人洞、山顶洞、第四地点、田园洞等27个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出土了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遗址发掘研究工作从未停止.  相似文献   

20.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不仅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保护最好、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动物群之一。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了较详尽的鉴定,认为动物种类约有61种,其中猪、狗和圣水牛是河姆渡人饲养的家畜。那么,生活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是怎样利用这些动物资源的,以及他们的利用又体现了哪些特点呢? 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所处地理环境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林植被,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与现海南岛、两广地区相近。由于气候湿热,森林茂盛,极适合动物和植物的繁衍生长,自然也为河姆渡人进行狩猎和采集,以及家畜饲养及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