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冯婉贞》一文有“急逐弗失”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注“失”为“跑掉”,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康熙字典》注:“失者,错也,过也”。在其大部“失”字条又引《书泰誓》“时哉,弗可失”。《说文解字注》手部也有“尖、纵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康熙字典》所注尤为确当。“失”就是“错失”的意思。这在古书中例证很多。如: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日:‘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为“判决”。此注似可商榷。课本的注源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报,当罪人也。从幸从报。报,服罪也。”报和当的“判决”意义是汉代才产生的。证据是以“以经证字”自许的段玉裁并没有引用先秦的经籍来证明报的判决意义,而只是引用《汉书》为证。许慎是根据汉时的词义去套合隶书的报字,因而是  相似文献   

3.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 (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夫以六月息者也”,释德清《南华经解》注为“周六月,即夏四月”,依此可知周历的“五六月”相当于夏历三四月,还不到捕蝉时节。对这一句,古人也有别的注疏。如成玄英疏:“初学承蜩,  相似文献   

4.
21.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清钱大昕《奕喻》:“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课本注:[竟局数之]终盘计算棋子(以定胜负情况).竟,完了.  相似文献   

5.
攻城之法,修橹轒辐,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谋攻》)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下文还说到准备“距闉”。若“橹”释为“大盾”,不论“盾”有多大,它毕竟是种用来防御的常规武器,不是攻城的工具,它怎好与其他专用来攻城的武器并列呢?属于进攻性的常规武器如刀枪戈戟弓矢之类,与“大盾”一样,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什么地方作战,总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不把这些武器提出来,单把“大盾”提出来呢?若“大盾”损坏了,需要修理和  相似文献   

6.
《天津师大学报》编辑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选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其中引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编者在“注”中称“应劭,东汉末期人,著名学者、文人”。最近,一位语文教师向我提出: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一文见于何书?想阅读全文,以便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引文的理解。于是,我查阅了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7.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8.
10、初中第一册(93年版)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课本注:“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相似文献   

9.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不仅见于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也用作教材。但篇中有两个句子,注说却纷纭莫衷一是。对“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一句,我曾撰《<陈涉世家>的“人奴产子”》文(见《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转载)已作辨解。另一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10.
何旦 《镇江高专学报》1998,(2):27-31,66
74.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一册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课本无注.按:“寻常”一词,现代汉语中为平常、普通的意思.此处“寻常”与“几度”对文相应,“经常、常常” 的意思.“寻常见”犹云“时常见”,而与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的“寻常”义有不同.“寻常” 的““经常”义多见于唐代诗文.如:崔峒《送王侍御佐婺  相似文献   

11.
《礼记、礼运》:“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外,用如动词。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闭,用门闩插门。”课本的注,来自唐朝孔颖达的疏。孔疏:“故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重门击析,本御暴客,既无盗窃乱贼,则户无俟于闭也。但为风生入寝,故设扉耳,无所提拒,故从外而掩也。”课本正是根据孔颖达的疏,把外解作方位词用如动词的,孔颖达虽然说了很多话,但仍然不得要  相似文献   

12.
36.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晋干宝《宋定伯捉鬼》:“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欲,课本无注。 按:本句中“欲”与上文“嗒曰:‘欲至宛市’”中“欲”不同。“答曰”之“欲”为能愿动词,本句之“欲”为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欲,将也。凡云欲者,皆愿之而未得,故又得为将也。”这就把能愿动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大学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郭锡良等编),学术水平较高,但白壁不无微瑕,本文就文选词义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1.《竹头木屑》:“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课本注:“除:  相似文献   

14.
新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四册语文课本第七课《短文三则》,其中一篇便是明朝开国元臣刘基所写的《说虎》。刘基的这篇《说虎》,以“虎”为题,其实是要说“人”,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的人,必将招致失败的道理。全文一百五十余字,没有一处提及“斗争”二字,通篇只谈“虎吃人”、“人捕虎”,可读完之后,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不言而喻的,这当然是因为作者写此文时采用了一种很好的论述方法:设喻明理。 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这是古代论说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早在先秦散文中就表现得  相似文献   

15.
“谷公井”遗址现存广西贵港市(古属郁林郡).民间盛传凿井的“谷公”是东汉灵帝郁林太守“谷永”.此说最早载于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此后的“文抄公”接踵而出,但皆非史实.据考证,西汉成帝时已有一位太守“谷永”,晚年南迁湖南,开创耒阳谷氏;到了三国时期,新的谷氏培养出一位九真太守谷朗(218-272).现据《吴九真太守谷府君(朗)碑》记载推测,谷朗曾祖父“豫章府君”和祖父“公府君”二人皆与凿井人的时事相符.但是,北宋欧阳修(1007-1072)认为,“豫章府君而下三世,皆莫知其名字”,已然否定“东汉谷永说”.所以,水井是东汉年代的,但凿井人绝非是今日妇孺确知其名的“谷永”;《后汉书》记载中的“太守谷永”,来路不明;而自清代以来的东西两汉“两谷永”的说法,更站不住脚.总之,东汉不知名的“谷公”在岭南“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万”、“开置七县”的伟业,显然都不能一错再错地硬拉到一位子虚乌有的“谷永”身上.  相似文献   

16.
《易经·泰卦》云:“小往大来”。其爻辞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注云:“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己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易经·否卦》说:“大往小来。”其爻辞说:“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王弼注云:“居否之初,处顺之始,为类之首者也。顺非健也,何可以征?居否之时,动则入邪,三阴同道,皆不可进,故茅茹以类贞而不谄则吉亨。”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处顺  相似文献   

17.
杜明师考     
杜明师考谢文学钟嵘《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转引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七云: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这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关于“钱塘杜明师”,在陈延杰《诗品注》、许...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中《语文》注释体例 ,只有通假字和古今字才以“ ;通 ”作注 ,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些既非通假关系亦非古今字 ,教材却仍以此通假术语作注 ,针对这种滥用通假的情况 ,作者分别以例析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二册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基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课本注:[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  相似文献   

20.
一、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初六册《陌上桑》)“鬑鬑颇有须”一句,课本注释为:“有一些胡子。鬑鬑,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古代美男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鬑鬑”在此到底应作何解?我们认为课文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余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9页)中注云:“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