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是福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那么人呢?人只有不辞书,才能成其完美与高尚。古希腊一位哲人曾形象地画过一个圆,圆圈里的是知识,圆圈外的是无知。他认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当今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2.
由圆想到的     
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一个圆,我便想到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圆把这句话表现得多么生动贴切呀!比方黑板便是无边无际的海,小圆的面积越来越大,随之圆的周长也越来越长,自然与学海的接触越来越多,就更加体会出学海的无比广阔以及自己的无知。愈发现自己的无知就愈要学习,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如此,形成了一个学习良性循环。学习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而从不自满,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如此便是一名胜利者。由一个圆可以想到很多很多。让心灵插上想…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芝诺的学生向芝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掌握的知识数倍于我们,您回答的问题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怀疑呢?” 芝诺用手杖在沙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说道:“这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显然,我的知识比你们的要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  相似文献   

4.
科坛轶事     
《少儿科技》2013,(1):9
睡"懒觉"的男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幼年时体弱多病,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父亲因此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但因他身体羸弱,父亲对他的功课并没抱多大希望。不过,聪明的笛卡尔自学了不少东西,8岁时便被送入耶稣会学院接受教育。耶稣会学院的院长很喜欢这个面色苍白但充满灵气的男孩,注意到笛卡尔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休息,就要身体。院方还特许笛  相似文献   

5.
"我思"范畴无论是在笛卡尔哲学还是在康德哲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通过对"我思"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诸多差异。笛卡尔热情讴歌理性,康德则主张对理性进行正确审视;笛卡尔的"我在"是实体性存在,康德的"我在"是现象的存在;在知识的问题上,笛卡尔是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康德则是企图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调和;笛卡尔认为认识自我是十分容易的且能认识人的本质,康德则认为认识自我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的自我而不能认识自在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掌握了知识,利用了工具,人的手脚延长了,大脑扩大了。 S 地。因此,有更多知识的文明人比无知的野蛮人更有力量。 。 .兰枣蓄弗兰西斯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刘宏$西安火狐狸漫画艺术工作室  相似文献   

7.
由于圆和球的定义非常相似,本人在学习了圆系的知识后,类比圆系的知识,得到球系的一些知识。本文类比的法则是:平面里的点类比到空间里的点;平面里的线类比到空间里的面;平面里的圆类比到空间里的球。本文遵从上面的法则类比圆系的五个定义得到球系的五个定义:一、平面内两圆可类比到空间里两球;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一个点可以类比到空间里一个面和一个点;三、平面内直线与圆相交或相切可以类比到空间里球和面相交或相切;四、平面内两点类比到空间里两点;五、平面内圆及圆上一点可以类比到空间里球及球上一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确定的知识的追求,自古希腊以来,直观问题就为哲学家所重视,直到笛卡尔提出“理性直观”,对直观问题的理解才基本达到了成熟。笛卡尔认为人类能够通过理性清晰明白的直观到简单概念,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获得更多的确定。笛卡尔的理性直观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乃至后来整个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晋 《世界知识》2010,(4):24-25
<正>有一句老话叫:"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不过,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真的仅仅用"无知"或者"偏见"就能完全解释,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吗?"被找茬"、"被误读"、"被偏见"在21世纪度过第一个十年之际,中国崛起成了西方媒体竞相报道的话题。2010年元旦,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在这幅漫画里,中国  相似文献   

10.
圆是平面几何中的最后一章内容,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所以圆这一章除了巩固该章本身的知识联系外,还必须特别重视将圆的知识与其它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本章的小结课的教学对此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就圆这一章的小结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能力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教学中,究竟要着重传授知识,还是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两种对立的见解。实质教育主张传授知识:形式教育则主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把知识与智力、能力互相对立起来,形而上学地各执一端。我认为,知识与智力、能力不能混同;但它们之间并非截然对立,毫无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的公式表述: 知识 智力 品格=能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工具。很难想象,一个无知或知识贫乏的人,会智力发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你盯着下图看,就会注意到其中的圆圈和点在同时变换着方向。从一个角度看,这些点呈逆时针转动,但继续观察就会发现方向似乎发生了改变。而目光在两个圆圈之间来回移动,就会观察到多种不同的动态。其实,这些圆圈根本没有动,我们看到的只是错觉。这种神奇的错觉名为"视错觉",是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多年来研究的对象。研究人员指出,人脑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视觉的中心,而视觉的边缘就被自动压缩了,以确保我们通过视皮质可以看到它。因此,如果先盯着  相似文献   

13.
论动物与人类的区别——笛卡尔伦理学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学的范围内,笛卡尔尤其重视以是否具有自由意志来作为"灵魂"与"肉体"的分水岭;而以此为依托的对于世界二元基础的理解,使得笛卡尔作出了"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紧密结合"的论断;与此相对比,动物因为缺乏表现出其具有自由意志的行为能力——语言,所以,笛卡尔认为,动物同以广延为本质的自动机械一样,没有灵魂,仅具有肉体。  相似文献   

14.
<正>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熟悉的标语。阐述这句格言的人对很多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就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一位哲学家,经常有人找他解疑释惑。一天,三名年轻人结伴来找这位哲学家,疑惑地说:"我们三人有同一件烦心事,那就是没人愿意和我们交朋友。我们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描述同伴的缺点吗?"哲学家问。年轻人甲指着年轻人乙,对哲学家说:"他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在他持有错误的观点或打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一家报纸曾经出过这样一道趣题:为了进行某项科学实验,用一个大气球载了哲学家、医学家、物理学家三个人升上天空。突然,气球出了故障,如果不抛下一个人以减轻重量,三人都会摔死,请问将谁抛下最好?答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该将哲学家抛下,因为哲学家是空谈家;有人主张将医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抛下,因为哲学家对时代更为重要。可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却说:“将那个最胖的抛下。”问题终于得到准确的解答,小孩获奖了。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有效的科学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把方法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比作在黑暗中照亮旅客道路的灯笼和路标。爱因斯坦把自己的科学经验,概括为艰苦的工作加上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掌握科学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醉倒的树林     
在北欧地区波罗的海的海边上,有一片奇怪的松树林,被人叫做"会跳舞的树林"。树林中本来应该竖直生长的松树,却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姿势:它们的树干有的先向下生长,再向上窜起,随成了一个圆圈;有的则像一条蛇一样,在地面上盘成一个  相似文献   

19.
祖慰 《世界知识》2010,(7):60-62
<正>"无":无阿伦特所说的"公共空间"?陈家琪是哲学界的精英人物,即使以自己30年日记为素材所撰写的较为感性的书籍——《三十年间有与无》,也有着浓浓的现代哲学家味儿。何谓现代哲学家味儿?就是不断地向人们笃信的前提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与诗歌     
<正> 从直观上看,诗与数字及数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我们的先哲早就提出过: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德国的哲学家斯宾格勒更明确指出:他从精确优美的古希腊人体雕象中看到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从西方配位、重组群乐曲旋律中听到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达朗贝尔、高斯,我们不妨这样说:诗(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