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已经65岁,他的疑心和煞气,就像黄梅天笼罩南京上空的乌云,一天比一天阴沉浓重,躲是躲不过去的。凉国公蓝玉,由于没当上太子太师,曾在酒后放言:"我保住他大明江山,他还疑我!"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说蓝玉准备在朱元璋出南京城  相似文献   

2.
何元茂 《科技信息》2013,(23):145-146
<正>在中国历史上,同为靠农民起义起家而成为"布衣天子"的除了刘邦,就是曾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最具传奇的明太祖朱元璋了。他还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由长江以南起兵而能向北夺取天下的帝王。打天下他有善聚群雄、攻无不克的骄人战绩,治天下有强化集权的"洪武之治"。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两代的政治格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影响了以后近600年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其雄才大略和人脉时势固然重要,但他高超的御人之道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治国之道在于任贤  相似文献   

3.
鉴于历代宦寺之祸,朱元璋曾多次发表关于宦官干政的见解,同时强调其严禁宦官干政的主张,洪武十七年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立于宫中,成为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象征.与之相左,三十余年间朱元璋又不间断地派宦官出使、观方略、从事茶马贸易、监督税收及参与刑狱等活动,诚如<明会要>所载,朱元璋是"自禁之又自紊之".朱元璋的禁紊之举,暴露了其以内制外、内外相制的潜在意识,为明代中央辅政体制朝双轨制发展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的沙和尚未被贬下天宫时是天宫的"卷帘大将",从史书上来看,这个"卷帘大将"只在明王朝朱元璋时期存在过,当下说"卷帘大将"在唐朝出现过没有依据。而《西游记》中玉皇大帝"自幼修持",此"修持"是一个佛教(道教)用语,而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自幼出家为僧,从这方面的联系看,玉皇大帝及唐太宗身上有朱元璋的影子。"卷帘大将"的出现可以证明《西游记》不会是元代邱处机所作。  相似文献   

5.
从起事之初到明王朝建立之前,朱元璋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更为了争夺天下,一意广揽豪杰,礼遇文士,所谓"明祖重儒".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的待士态度悄然发生变化,改"重"为"驭",立"士不为君用"之法,所谓"明祖驭儒".从"重"到"驭"表明了洪武年间一系列的文人政策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朱元璋称帝后诛杀了大量功臣宿将。这中间,廖永忠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人物,因为他的功勋既不能和宰相李善长比,其殒命又不如蓝玉一案株连那么深广。可是从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中,未必不能读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蕴涵。  相似文献   

7.
元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朱元璋广罗人才,形成了一庞大的战时幕府。这一优势的人才群体,目标一致,同心协力、内部整合。它既是一个军事智囊,又是一个战时政府。可以说,群雄争逐的形势之下,朱元璋最后胜出,建立大明帝国,与他的战时幕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建文帝于1402年朱棣攻陷京师后便失踪了,正史记载他死于火;野史、方志记载他成功出逃并流落云、贵、渝、桂数省市。其实朱元璋为其作出应急安排,朱棣放之一马以免弑君之嫌的可能性极大。加之他行宽政惠政,为有道之君,得道多助,故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庇护他,使他能平安隐遁,得以善终。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认为廉政建设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他高度重视廉政建设,采取了教育、法制、监督三管齐下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廉政效果。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宦官机构在洪武时期已基本建置完成,但其职能在永乐以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致使朱元璋既"无宦寺之祸"又"无权臣之患"的构想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1.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胜利的基础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有见识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政绩卓。明朝初期,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重视整顿吏治,鼓励监察官吏言事,雷厉风行,打击官邪,为监察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同时,朱元璋还重视监察工作体制的改进,使监察机构的设置更加严密规范。明朝在监察制度的规范化方面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监察法规的具体和增多,进一步的促进了监察工作的活跃,明初出现了一批敢于言事,不避权贵的监察官吏,在中国监察制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黄克顺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24-25,131
清初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载朱元璋云游淮西时曾"夜陷麻湖",但"麻湖"具体所指语焉不详。通过有关史实及其他佐证,可以认定此"麻湖"非某一具体地名,应为皖西境内的沤麻之湖。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原名重八,又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人,贫苦农民出身。幼时曾给地主放牛,受尽地主压迫剥削之苦。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瘟疫流行,父母兄弟相继去世。为生活所迫,朱元璋不得不到皇觉寺当了游天方僧。朱元璋生活的元朝末年,是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年代。严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一起,终于爆发了元末规模最大的红巾军大起义。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朱元璋投身于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作战勇敢,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并娶其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死,其子郭天叙阵亡后,朱元璋便担任郭军元帅,开始了自己独立建军作战的生涯。其后在铲除诸雄,北伐扫元,统一全国建立大明政权  相似文献   

14.
"准外郭"是元末明初存在于南京新城之外的一条外围防御线,它由沿江城墙防御带及金川河、玄武湖共同组成。从南京"墙中墙"的发现及俞本《纪事录》、朱元璋《阅江楼记》的记载可以推测出这条防御线的存在,而1360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龙湾之战则是"准外郭"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后"准外郭"随着南京新城、京城城墙的先后建设而稳定和消亡。始建于1359至1360年的"准外郭"是南京城墙建设的开始,为大明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灵活多变的恩抚怀柔政策是朱元璋处理与蒙古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有关重要史料的梳理和分析,阐明了朱元璋对蒙古民族的怀柔政策,认为朱元璋通过承认元朝合法性、对蒙人积极招抚与妥善安置以及其他经济、文化等怀柔手段,缓和了明蒙间的关系。朱元璋以积极的态度和适时的策略使这一政策较为成功地得以推行。  相似文献   

16.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朱元璋的研究大多集中历史学的客观研究,对其人物的民众接受的社会学研究目前较少.本文拟从社会学角度入手,研究朱元璋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形象接受,结果表明,朱元璋被视为汉民族英雄形象,并一再放大.不过,民权思想革命思潮下,朱元璋作为汉民族革命先驱的英雄形象被逐渐消解,表明中国革命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刘基,字伯温,处州府青田县南田(今温州地区文成县南田区)人,是浙南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刘基出仕元明两代:他在元朝中进士、做官并为元政府镇压过农民起义;后因受排斥而去官归里。五十岁参加朱元璋队伍后,在翦除江南群雄、北定中原、彻底摧毁元政权的战斗中,参与军机,运筹帷幄,立下功勋,有“帝师”、“王佐”之称。五十岁之年是刘基一生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他是元朝的忠实臣僚;在这以后,他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朱元璋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天子”,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他所倡导的民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对知识阶级心怀疑惧。然而开国后不久,朱元璋与知识分子的蜜月期也没持续多久。要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远可以追到朱明王朝甚至宋。贩夫走卒的东京府,与同样贩夫走卒摇铃铛的北京胡同可有大分别?如果说近代的显著标志是商业的崛起,交易取代馈赠成为人际间主要的经济交往形式,那《清明上河图》中的中国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