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自珍的心力说和王国维的天才观都张扬着个体的主观力量,都具有崇尚自由、超越自我的品格,在对社会人心的关注中,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色彩和人文精神。其不同之处在于,心力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观念的自觉,具有浓厚的道德性。天才观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生命自由意识,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这两者都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人格觉醒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圣人思想”建立坚实的本体论基础是宋明理学的一大特点。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栽的哲学体系也是由气一元论推出性二元论,再通过“变化气质”和“大心”返回到“圣人合一”的状态。正是通过这种本体论和伦理学的双向视域,张栽建立起了适合后期封建社会伦常秩序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3.
死亡无疑是每个悲喜人生的结局, 安德森和鲁迅在各自的小说中试图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来体现什么? 本文为此对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子君自身的角度,通过揭示对存在与无聊的关系,分析子君的死因。由于对涓生盲目的偶像崇拜导致子君话语权的丧失,无聊油然而生;而且,子君甘愿沉沦于无聊之中。在吃饭成了问题的情况下,子君之死就成了必然。同时,本文认为,子君之死在当下仍然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当通过生活世界的大游戏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排遣无聊。  相似文献   

5.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相似文献   

7.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一直以其不在场的在场性作为“生”的意义被敞开着。无论是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都具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死亡具有相似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是“以道观死”面向“道”,海德格尔的死亡是“向死而在”面向“生”。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呜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呜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呜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丈本主题。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写了不少婚恋题材的小说,可是在牵涉到性爱心理和个人性情感体验的作品中,却表现出了深深的困惑;然而在大量的死亡描写中,年轻的作家却表现了少见的清醒和练达。但在长篇《树下》里,频频的死亡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内容,却对其精神世界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针对运动员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的争论愈演愈烈,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一些专家、学者各执一词。笔者认为在运动员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经验——授之以鱼不可弃,但也不能死抱陈规,一味只此一法坚持不变;授之以渔必须坚定不移地采纳、运用,并且根据运动员的特殊性,将此法创新,灵活运用。只有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因材施教,才会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以来,新疆昌吉州地区观光农业发展很快,各县市旅游相关部门都根据自己的区域特点和旅游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的规划,以期利用旅游业这种“朝阳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各地的发展中,存在着重复建设多、特色不突出、对于游客定位不准等等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什么是“观光农业”、什么是“农家乐”当地政府人员和经营者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对于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所以要想研究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走势,必须首先来厘清这些概念的渊源及其内涵,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在对昌吉州地区的阜康市、米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等地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来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中学者们对“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的概念研究,以期作为其后系列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为昌吉地区的“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发展寻找定位。  相似文献   

12.
精细的个案研究是把握整体图像的基础,博约之述可概括其历史脉络。此乃拜读两篇不同风格与侧重之文后的感想。在陈述有关日本近世汉方医学几个主要流派的一些基本看法后,归结于:如果远藤次郎之论是正确的,那么后世与古方两派的基本特征实无区别,故可追溯其根源至日本人的共同思维方式。其次,则是两种不同研究必需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地进行精细的个案研究,才能逼近历史本貌;只有在综合性论述的体系中不断融入个案研究的成果,才能为新的个案研究提供新的平台与起点。如果各行其是,则总体描述的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个案研究永远会从低水平开始。  相似文献   

13.
对老子的道思想做存在论的考察,并将其与宗教的神性进行比较研究,便可以看到它所指谓的是超越万物的根源性存在,进而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及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中,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根源即为著名的“人性恶”。关于人的培养,他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强调环境对人的改变作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点,这与马克思唯物主义关于外因对于人的影响非常一致。同时,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今社会,荀子的环境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燕 《长春大学学报》2011,(7):120-122,126
电影语篇是多模态系统共同构建意义的典型范例。"卧虎藏龙"一片通过影片中多模态系统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武侠片的女性角色———玉娇龙,导演李安借这个人物的悲剧告诫观众———任何人都要在欲望与自我戒律之间达到制衡,否则会自毁其生。本文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出发,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解析电影语篇"卧虎藏龙"中视...  相似文献   

16.
在白马湖文学群体概念的表述中,主要有两种称谓:一谓白马湖作家群,二谓现代散文白马湖派。通过考察白马湖散文家群体之形成流派所显豁的共同美学追求与风格特征,讨论其认定流派的种种客观的学理依据,进而阐释现代散文白马湖派,作为一个体现流派特质的散文作家群体的存在,是无庸置疑的,其散文白马湖派的称谓是相宜的。  相似文献   

17.
BBC《十点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分别属于中西电视新闻的旗舰栏目,体现着不同的播报风格和新闻价值取向。这不但反映在新闻内容之中,也同时体现在新闻播报结构上。通过比较、分析新闻(次)语类在《十点新闻》和《新闻联播》播报结构中的分布,揭示了二者在播报结构上的差异及其成因。《十点新闻》重视现场画外音、原声摘录、记者出镜、报道结束语等类型的运用,报道突出互动性和会话化,凸显了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新闻联播》偏重独白式的演播室画外音播报,轻视现场画外音、原声摘录、记者出镜、同期声等,反映了该节目的政治权威性和舆论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散曲中景、情写气图貌的特色.有的通过景物描绘把主体情感外化、物化;有的是比较客观地模山范水,展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有的是仅供主体感情评价的自在之景,作者抒何情,直言道出,不必寄寓于景;有的直接以情、意造境.景与情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情貌无遗”,使贯氏散曲具有较强的艺术魁力,同时也使其散曲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刘明恒中篇小说《郝“政府”的故事》以一组普通的“故事”与朴实手法在实践着他对文学的真实与理想的追求,让人感觉到作家内心深处的一种倔强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重视“人民之心力”是孙中山等政党领导人重要的政党政治思想。“人民之心力”是民众对于政治等相关要素的心理趋向力和认知能力,是政党形成的力量之源与动力所在。培养人民之心力是政党的重要任务,基本方法首先要以主义武装政党,其次要以智识教化民众,最后要以地方自治训导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