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对于"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丰收之年:他们研发的"超级水稻"四期最高亩产(1亩≈666.7 m2)突破1000 kg,打破了之前的纪录.尽管出生于北京,但袁隆平从青少年起就生活在长江流域,中学就读于武汉,大学就读于重庆,毕业后分配到位于怀化的湖南省安江农校,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这也很好解释了这一选择,因为他所居之地,  相似文献   

2.
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202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由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世界各地的饥荒和贫困问题,使农民只需利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养活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2021年3月,他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水稻研究中心摔倒后入院治疗,但即便卧病在床,他仍然一直关注天气,监测水稻的长势。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对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袁隆平2013年年底,61名院士联名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将关于转基因食物的争论再次推上社会舆论之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转基因研究要抱有谨慎的态度,但转基因食  相似文献   

4.
正袁隆平,这一响亮的名字几十年来在我国家喻户晓,在科技界,他是真正的"明星"."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发表50年后依然光芒四射,在期刊界,这为不朽的"经典".2016年,恰逢《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50周年.年初,高福主编提议我们编辑出版杂交水稻专辑纪念这一重要事件.4月,我们到长沙拜访了袁隆平先生.半个世纪过去了,袁隆平先生与他的这篇开山巨作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这篇论文的公开发表有何重要意义?其背后的故事对当代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工作者带来哪些启  相似文献   

5.
正在20世纪的长空里,烂如星辰的科技文明造就了许多奇迹,"东方魔稻"这一神话般的奇迹,它不仅使一个泱泱大国——中国走出了吃粮受限的低谷,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暴",给不同肤色的人民带来福音.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奇迹,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世界农业发展史册上已定格了他的名字和成就,他的影响将延伸至21世纪或者更久更远.回顾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历史,他的确走过的  相似文献   

6.
50年前,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生产的设想,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得以实现并应用.半个世纪以来,杂交水稻在中国和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20年来,以光温敏两用雄性核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杂交稻在水稻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多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并开展了系统研究,对两系法杂交稻的广泛推广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几个重要的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被成功克隆,并初步阐明了其作用的分子机理,对于培育新型优良的不育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现和研究现状,以庆祝50年前袁隆平先生提出杂交水稻生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封面说明     
正1966年,《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先生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科研论文,提出了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的设想.该文的发表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随后,野败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野败型不育系、保持系的育成,三系配套的实现,为以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此后,育种学家又相继发现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研究5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南特号中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50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强国,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水稻50年研究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成功经验,为我国未来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天空放晴了一阵子的长沙又下起了细雨。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在此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作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这一天,老先生却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高度评价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1.
正1966年2月,《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先生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科研论文,报道了他在1964~1965年在安江农业学校工作期间于田间发现的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的设想.文章发表受到了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虽然当时国家财力有限,但一大批行政领导、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拘教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繁北育,杂交水稻的研究如火  相似文献   

12.
生命在地球上无处不在,深海是一个人类还未完全认知的充满生命的世界……生物多样性一直是个热门词汇,因为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袁隆平利用我国丰富的野生和种植品系水稻进行杂交,选育出超级杂交稻,亩产超过900千克。这对我们13亿中国人来说意义多么重大!试想,如果没有我国水稻的生物多样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伟大的袁隆平,也会因为没有构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1978,23(5):318-318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关于发展杂交水稻一系列重要指示鼓舞下,我国自力更生在短期内培育成功并首先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科研工作也有了新的可喜进展。 为了适应我国杂交水稻高速度发展的新形势,第六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期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目标服务.其中,一季中稻相继设置了4期产量目标:10.5,12.0,13.5和15.0 t/hm~2.1997年,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灵魂思想.在该技术路线指引下,各个时期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陆续实现.其中,先锋品种两优培九于2000年实现第1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累计推广超过700万公顷;第2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于2004年实现,其代表品种Y两优1号自2010年以来即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累计推广已达400万公顷;2011年,Y两优2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926.6 kg(13.9 t/hm~2),实现了第3期超级杂交稻单产13.5 t/hm~2的目标;2014年,第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Y两优900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 kg(15.4 t/hm~2)的高产新纪录,两倍于中国水稻的平均产量.迄今为止,国家农业部已认定了125个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7000万公顷.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以及环境的持续恶化,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潜力以及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多抗性和适应性仍然是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主要挑战.我们认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并辅以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将是下一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寻求突破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概述了杂交水稻技术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和美国等主要杂交水稻生产国家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各地区杂交水稻研发的典型特征和限制杂交水稻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分析认为,杂交水稻在以上不同国家的推广应用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引种到本地化育种以及性状改良等发展阶段,杂交水稻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应用主要得益于新品种培育、制种技术的突破和农艺性状的改良.但是,当前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仍然面临以下问题: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同质化程度高导致热带杂交水稻的产量优势不如温带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种子来源不稳定;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低和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杂交水稻的抗性和米质等一些主要性状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因此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来扩大杂交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利用杂种优势群组,精细育种等科学理论来指导热带地区杂交水稻的培育,并紧密加强公益机构和种业的合作,创建互补双赢的科研和商业化结合的机制,对于促进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成立的全球杂交水稻协作网有望为热带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有8亿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产量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杂交水稻的优势利用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而后杂交水稻在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发现而建立起来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成功以后又一个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雄性育性转换是受到幼穗分化期环境光温调控的孢子体阴性核基因控制的.用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有利条件是,配组自由容易选配到强优势组合,育种程序简化、育种周期缩短、可以快速育成新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育系类型丰富易于培育多样化的杂交水稻类型.本文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资源、育性转换特性、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不育系和组合培育、制种技术、推广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发展两系杂交水稻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以及其他作物的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传世之作,起到传播文化、启迪心灵之功效,《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应该算是这样的巨著;一部好的电影,可以突破票房纪录,赚得盆满钵盈,《阿凡达》不应该不算这里的代表;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既可以是人类认知突破的"顶天"之作,从而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引领科学潮流,又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立地"成果.五十年前袁隆平先生发表在《科学通报》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可以说是这样一篇科学巨作.  相似文献   

19.
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同源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宁顺斌  金危危  丁毅  宋运淳 《科学通报》2000,45(22):2431-2434
分别以玉米和水稻的基因组DNA为探针,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玉米和水稻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用水稻基因组探针杂交玉米染色体时,所有玉米染色体上都显示出多个间隔的杂交带区。而用玉米基因组探针杂交水稻染色体时,所有水稻染色体都显示连续的杂交信号。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基因组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从而为证实两者起源于同一祖先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夏汝函 《自然杂志》2011,33(5):300-303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科学方面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此时,年度科学盛宴诺贝尔奖揭晓,各个奖项都有了归属,这些位于科学之巅的成就引人注目。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 kg,这都是沉甸甸的成就。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备受瞩目;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发现,引发无数争议;新型磁性隐形衣材料--抗磁体的发明,最亮伽马射线的获得,白细胞吞噬病毒全过程的记录等,每一项都是科学研究道路上的突破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