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一个由四名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设在智利的欧洲南天天文台3.6米望远镜,在一颗距地球较近的类星体周围,发现了巨大的电离气体云,他们根据电离气体云的运动,推断出这颗类星体的质量,这是第一次测定类星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7.
正[本刊讯]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研究员的研究小组合作,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大的贼兽(Haramiyida)化石:金氏树贼兽(Arboroharamiya jenkinsi),该兽体重约350克,其较长的指(趾)骨和可以缠卷的尾巴显示了其树栖的习性。研究成果发表于2013 相似文献
8.
9.
要解开“类星体之谜”,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性质一直是个关键问题。由于类星体的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关系表现十分离散,因此以往关于类星体红移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从对类星体的分类出发去寻找“标准烛光”,从而建立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哈勃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一、引言文献[1]对946个类星体的红移和视星等作了统计分析。其要点为:以0.1为步长将类星体红移分为0.0—0.1,0.1—0.2,……3.5—3.6共36个间隔,算出各间隔内类星体视星等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σ_v,并据和z的关系讨论了宇宙学模型。本文以文献[1]为基础,对几种宇宙模型计算了各不同红移间隔内类星体绝对星等的平均值,并讨论了类星体光度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15.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