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寅  韩晓鹏 《天津科技》2014,(10):76-7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从大都市圈理论出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语境下滨海新区如何发展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协同的脚步,近年来在明显加快。2011年9月,一场名为"让文化引领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协作主题论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强调三地共同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非遗保护、文化金融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对接。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政府采购项目相互开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起步期。运用文献资料法、SWTO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十四五"时期陕西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及现实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对"十四五"时期陕西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结合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民生幸福为导向,以供给侧质量变革为主线,以运动项目为核心,以促进体育消费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陕西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使陕西省体育产业形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成为目前关注度最高的热点地区。创新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需求和加强科技合作引领京津冀一体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蔡韵 《科技智囊》2020,(2):37-42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是近些年来,一体化发展缓慢,缺乏切实可行的合作思路和机制,进而导致了三地之间产业同质化严重,竞争恶性循环,地区发展悬殊等问题。此次,党和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的高度,主要目的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弥合三地社会经济发展鸿沟,打造北方发展新引擎。但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京津冀地区化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我国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委市政府也积极落实相关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和支撑,因此,为北京市属科研单位"十三五"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  相似文献   

7.
《科技智囊》2014,(5):8-15
<正>京津冀一体化,有了实质性进展"京津冀一体化"的提法早已有之,今年以来,在中央政府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下,有了实质性进展。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  相似文献   

8.
<正>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尽管全文还没有公布,但是会议提及的一些内容已经给外界足够的想象空间。从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汇报到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完成顶层设计,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也已清晰明确。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期间,当涂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时期,当涂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新的战略定位,瞄准新的发展目标,为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当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12月10日,2020皖科情长三角创新论坛暨"创新策源和'十四五'科技发展"主题论坛在合肥举办.论坛由安徽省科技厅主办,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办.厅党组书记蒋曦出席论坛并致辞,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夏辑主持论坛.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各市科技管理部门、省科技情报学会、省科技厅有关直属单位、部分省(市)情报院所特邀嘉宾,以及省科技情报所职工代表参加论坛.  相似文献   

11.
<正>为响应国家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11月9日,由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与我校联合举办的"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各界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与研究的5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聚焦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方式——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论坛讨论了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环境与路径、文化科技与智慧城市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升级;通过分析北京市装备制造业退出环节和发展重点,依据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确定北京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专业定位;依据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核心职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首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绘制CSSCI数据库中京津冀协同研究文献的共被引图谱与关键词共现图谱,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的研究主题,探析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显示:该领域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创新机理,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发展格局,京津冀地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以及政府合作与区域政策五大主题,今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面临新时期新发展,"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创新"、"协同治理"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治理"城市病",必须疏解非首都功能,然而,究竟"搬哪些、怎么搬、搬哪儿去"?近日,北京市发改委负责人详细阐述了疏解对象、疏解路径及预期前景。"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北京将做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用严控产业增量、划定发展边界的"除法",换取创新活力持  相似文献   

15.
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近两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概念提出后,对京津冀旅游或某地体育旅游的现状、优劣研究较多,研究存在严重的相近性,缺乏主体创新精神。在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历史机遇下,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设计,以期借助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实践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京津冀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早日实现京津冀区域的腾飞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是"十三五"时期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分析目前制约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诸多因素可知,突出的瓶颈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认识程度的局限、行政格局的困扰、资源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的限制和利益分配的局限等诸多方面。为此,应从提升协同保护认识、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综合改善生态环境、切实保障利益均衡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2月20日,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在北京举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三地将联合打造"2+4+46"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这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它以自主研发为导向,以提升产业贡献率为核心,不仅能克服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还能释放环境、资源限制压力,从而带动产业向"高、精、尖"迈进,形成产业先发优势。立足于京津冀,基于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关系分析,提出了京津冀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将更加突显。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存在区域合作整体规划不到位、区域发展基础不平衡、资金共享渠道不畅、合作共赢局面尚未形成等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优化整合京津冀区域优质高教资源,实现京津冀高教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不仅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亦是推进区城协调发展的紧要期.其中,数字乡村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方向盘",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但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因网络基础设施不足、产业融合薄弱、治理工作形势严峻、技术能力有限等现实问题,对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构建"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需从资源生态化、产业融合 化、治理智慧化方面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能,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