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时至今日,2008年汶川地震那惨痛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为纪念在灾难中逝去的人们,也为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国家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使防灾减灾工作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灾害性天气不断增多,加强气候监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作用日益突出.根据工作实践,文章总结了区域自动站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提出了日常管理措施,以进一步增强区域自动气象站气象监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生态气象:起源、概念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广胜  周莉 《科学通报》2021,66(2):210-218
生态气象是应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而兴起的地球系统科学新兴学科,已经成为大气科学的二级学科.本文阐述了生态气象的学科起源、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与特征,指出生态气象是研究生态系统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核心,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探讨了生态气象观测的主要指标与可能的业务服务产品;阐释了生态气象研究与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当前生态气象迫切需要开展的重点研究任务:(1)生态气象长期观测联网研究;(2)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生态气象信息提取与分析技术;(3)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变化归因;(4)生态系统主要气象灾变机制及其致灾临界气象条件;(5)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物候期对多环境要素响应的生理生态机制与模拟模型研究;(6)耦合生物-物理-化学-管理过程的生态气象数值模式研发;(7)陆地生态系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应该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份,虽然没有出现全流域性的洪涝灾害.但是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等灾害仍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天气正在以它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防止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4年8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管理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牛文元 《科学通报》1990,35(17):1320-1320
20世纪最后10年,已被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见联合国第169号决议),将对人类环境中的天文灾害、地质灾害、生态灾害、气象灾害、人为灾害等,广泛地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应用和技术诸方面,为防灾、减灾、救灾作出积极贡献。在这一国际性合作研究中,自然灾害管理系统的研制与运行,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并被明文规  相似文献   

6.
唐朝生 《科学通报》2020,65(27):3008-3027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显著加剧趋势,并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地质体,诱发一系列工程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当前工程地质研究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大极端气候工程地质作用及防灾减灾基础研究.这对于提高我国重大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防御及其决策能力,提升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这也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针对干旱灾害问题,近些年来工程地质界围绕干旱气候-土体相互作用方式、作用结果、监测技术及对策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工程性质响应过程及灾变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在土体蒸发、收缩、龟裂过程及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弥补了工程地质领域在干旱气象灾害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指导干旱地区的工程地质实践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后,除了需要加强气候变化以及大气-地质体相互作用基础研究外,还应该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如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为工程地质防灾减灾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加强体系建设、加快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发挥植物保护在粮食安全生产、减灾防灾等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浙江博得是一家集团化专业科普服务机构,成立于2005年5月,拥有一支涵盖科普服务全方位、全流程的高素质团队;专业研发新颖、实用、全面的科普教育资源,从事科普场馆的策划、设计和施工维护,科普活动的策划、设计和实施执行,科普画廊的设计、制作和摆放更换,科普书籍、报刊的编辑、排版、印刷和发行;科普产品的研发、制作;科普视频、动漫制作;科普公众平台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11,(9):F0004-F0004
上海院士风采馆坐落在杨浦区黄兴公园内,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是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也是院士进行学术交流,探索创新思维的场所。上海院士风采馆设计简洁、精致、典雅,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恐龙有哪些?恐龙有羽毛吗?南极企鹅是怎样生活的?一串串有趣的问题,吸引着青少年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推出一款寓教于乐的游戏,结合文化、科技、科普等元素,融合创意,在轻松游戏中获得恐龙、考古、安全避险、南极等知识。产品有《中国恐龙科普秀》《AR科普恐龙龙课件》《防灾避险话安全》(200集)  相似文献   

11.
让科学精彩     
<正>文稿刊发+作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和学术期刊,直接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成果展示、科普理论研究等提供服务。增刊资源+杂志社可不定期增发专刊,增刊可以为市县科协科普工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服务;为省级学会、高校、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正>文稿刊发+作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和学术期刊,直接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成果展示、科普理论研究等提供服务。增刊资源+杂志社可不定期增发专刊,增刊可以为市县科协科普工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服务;为省级学会、高校、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1989年7月,上海市科协、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召开了《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城市安全学术研讨会》和《上海城市灾害学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就城市灾害作为专题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与会者百余人,提交论文百余篇。城市灾害是防灾、减灾的重点。值此国际和国内减灾十年肇始之际,我们将这二次会议的部分学术论文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让科学精彩     
<正>文稿刊发+作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和学术期刊,直接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成果展示、科普理论研究等提供服务。增刊资源+杂志社可不定期增发专刊,增刊可以为市县科协科普工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服务;为省级学会、高校、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提供服务。广告发布+依托面向期刊广告发布平台,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或竞赛,科普设施或展品的设计生产企业,科普教育基地宣传或旅游开发等作广告宣传。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博得科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团化专业科普服务机构,成立于2005年5月,拥有一支涵盖科普服务全方位、全流程的高素质团队;以"科技服务教育、科技促进教育"为宗旨,专业研发和打造新颖、实用、前沿的科普资源、产品、平台和场所;凭借专业技能、进取意识、优质服务,经过不懈地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6.
郑建民 《科学之友》2005,(18):90-93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气象雷达科普观景楼异形钢结构的主要施工工艺,对结构的测量、安装及节点的焊接等施工难点进行了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断裂力学分析,揭示了崩滑体破坏面裂纹尖端在应力场、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断裂扩展,其是崩滑体失稳的根本原因。计算归纳了滑动面的I、Ⅱ型、复合型断裂强度因子和扩展角的计算方法,对有效治理崩滑体、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青藏高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地表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干旱、雪灾)的孕灾和成灾特点,遴选出不同类型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指标,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对承灾体的危害程度和方式,分别针对山地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和气象灾害(干旱和雪灾)进行区域易损性评估;对危险度和易损度评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完成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高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占20.55%,包括川西高原和藏东南;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中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占30.26%,包括西藏南部、青海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地区;低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占37.64%,包括西藏中北部与青海西南部地区;微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与西北部,占11.55%,包括西藏北部与新疆南部地区.最后,分析了当前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三、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温预警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人觉得,北斗离我们遥不可及,其实不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北斗系统的应用已经渗透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交通、渔业、农业、防灾减灾等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飞入普通牧民家2018年11月19日,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了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基本系统空间星座部署任务成功完成,并从2018年底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是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在呼和陶勒盖嘎查,北斗是牧民的北斗。牧民在家喝着奶茶拿着手机就能远程放牧,借助手机App、电脑软件或短信通知,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