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3):27-28,26
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在深约300米-500米的洋面下,广泛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头足类”的海洋经济动物(通常俗称为“鱿鱼”),是海洋生态系统链中独特的一环,这种一年生海洋动物既是鲸鱼、金枪鱼、鳕鱼等的捕食对象,而其本身又是诸多海洋浮游生物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2.
野生动物的季节性集群迁徙活动一直是科学家最想解开的谜题之一。动物为什么要迁徙?是何种因素触发了动物的迁徙运动?面对数百甚至数千千米的迁徙路程,动物是如何定向,又是如何准确、及时地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迁徙途中,它们在何处停留,在那里又会发生什么情况……科学家目前正着手解答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说起动物的迁徙,最容易想起成群的鸟儿划过天空的景象.但是实际上按照科学家对"迁徙"的定义:"迁徙是很大数量的迁移,可以是冬季夏季栖息地之间的一种季节性的旅行,也可以在一天内来回一趟迁移,如浮游生物从海洋表面和海底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9,(1):6-6
最近,生物学家拍摄到了一种生活在太平洋海面下7700米深处的狮子鱼录像,这些幽灵一般的生物是迄今为止被拍摄到的生活在海洋中最深处的活体鱼。这段录像摄于日本海沟,专家们使用鲭鱼尸体作诱饵,吸引深海动物游向摄像机镜头。  相似文献   

5.
海洋热泉     
近年来在海洋学中最振奋人心的进展是发现了太平洋中不同位置的深洋热泉,并进行了系统取样。在2000~3000米深的火山口地段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型式和地质构造。第一次发现是1976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面中探测到的,接着在墨西哥海面中发现了另外的火山口,最近又在华盛顿和俄勒冈州海面以及西北太平洋中发现了这种火山口。本文将给读者反映这种研究的最新科学成就,包括海洋学各分支——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工程。实际上,通过这些研究,海洋科学家的海洋概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开拓这种研究的三位先驱者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质学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巴黎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让·弗朗谢托(Jean Fra-ncheteau)和加利福尼亚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14,(3):6-7
正2013年10月,两条体长分别为4.3米和5.5米的罕见的皇带鱼在不到一周之内接连被冲上美国加州海滩。皇带鱼是传说中"海怪"的原型。科学家相信上述事件并非巧合,皇带鱼是被很强的洋流推到海滩上、随后又被涌浪打死的。下面是有关皇带鱼(又称桨鱼)的五个事实。最长的硬骨鱼皇带鱼在1772年首次得到科学描述,但这种鱼因为生活在深海一直很少被人看见。科学家推测,皇带鱼生活在海面下1000米左  相似文献   

7.
深海     
范振刚 《科学》2008,60(1):41-45
很久以来,海洋,尤其是深海一直给人以神秘感,水深数千米,甚至上万米,压力大,水温低,没有光照,常年处于黑暗状态、缺氧、食物稀少,所以曾被认为是荒蛮之地和生命禁区.  相似文献   

8.
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动物从海面上蹿出来,有时是体形巨大的鲸,有时是小小的鱼儿.然而,它们一般蹦起来后又立即落入大海,只有很少量的海洋动物能在空中飞翔.此前,人们一直以为海洋中只有飞鱼才会飞翔.然而,最近英国一位摄影师发现鱿鱼也会飞翔,而且飞翔的高度可达20 m.  相似文献   

9.
大乌贼之谜     
"这是海洋动物最后的秘密之一。"罗伯侃侃而谈,58岁的罗伯是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海洋生物学家,现在,他正在那儿举办一个名为"寻找大乌贼"的公开展览。多少年来,罗伯一直迷恋于这种海洋生物,甚至于有人称他为"大乌贼狂"。他渴望寻找大乌贼,不是用钩子或单网,而是乘着深水潜艇接近它们,去观察研究它们。从来没有人能在大乌贼的自然栖息地见到它,罗伯认为它们生活在200米~1000米的深海里,当然它们也有浮出海面的时候。许多年过去了,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在海洋中每下潜10米,压强就要增加105帕。在几千米深的海水下,其压强足以将钢制潜水器压扁。然而,在深不见底的黑暗海底却是许多海洋动物的乐园,这里生活着许多不寻常的动物,也有众多往返于深浅海之间的潜水动物。这些海洋动物是如何在水下高压中生存的呢?经过科学家多年的探索,终于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这是5亿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地一片静悄悄,那时陆地上还没有出现动物。然而,在广袤昏暗的海洋中,一种长着圆圆的血盆大嘴的巨大动物正起伏翻腾着,它就是当时的地球霸主:奇虾。令人难以想象的是,5亿多年前的这种海洋动物已经有数米长了,体型完全不逊于现在海洋中的大型鱼类。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今世界的海洋里,可以说南海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南海面积还不到世界大洋的百分之一,可是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重要性之高,与其大小不成比例。对于中国来说,平均深度1 200多米的南海,就是我们岸外主要的深海。人类历来在海面和海岸上开发海洋,二次大战之后才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11,56(1):94-94
由于海面、海底界面的随机起伏特性,声波照射到该界面上将发生散射而形成界面混响.在浅海环境中,海底混响通常起到支配性的作用.浅海低频远程海底混响也一直是浅海声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小组以声传播的视角建立了  相似文献   

14.
正海龟等海洋动物吃塑料的原因终于被科学家找到了——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塑料闻起来像虾。之前,科学家发现,海龟喜欢吞吃漂浮在海面的小块塑料碎片,但对其原因一直不得而知。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塑料碎片的外层通常都被海藻和微生物覆盖。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制造出一种化合物,和空气接触后转化成二甲基硫醚(简称DMS)。DMS有一种炒芹菜或海鲜的味道,即使少量的DMS也能被动物嗅到。包括鲸、海鸟  相似文献   

15.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北海岸的迪玛半岛风景秀丽,是有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但在半岛以西约148千米的大西洋上,却有一片海域被当地人称为"魔海"。在潮汐的作用下,海面上有时会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一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渐渐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状漩涡,这种飞速旋转的大漩涡,吸引力大得足以侵吞一艘轮船。通常两小时后,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种诺亚方舟,可在大洪水中拯救地球上的生物.最近,俄罗斯建筑设计师设计出一种拱形的生态建筑,能在海面上漂浮,不但能抵御洪水,抗震性也很好,因此这种建筑被设计师命名为"方舟".  相似文献   

17.
富饶的海洋是鱼虾蟹贝的故乡.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从海洋中获取这些美味而又富于营养的海产品,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捕鱼方法.声、光、电捕鱼就是其中几种新颖的捕鱼方法. 光诱捕鱼 深夜,远眺,那寂静的海面上不时出现片片彩灯,犹如节日的灯火,璀璨夺目,令人神移.近看,碧波涟漪的水面下,群群鱼儿欢跳嬉戏,追逐争夺,纷纷落入渔网而被捕获.  相似文献   

18.
在茫茫大海中,海豚是一种聪明灵活的动物,它们的潜水本领和游泳本领都十分惊人.海豚还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它们在海洋上的跳跃动作十分迷人.最近,美国研究人员模仿海豚的运动模式,开发出了一种可在海面上灵活跳跃的海豚潜艇.  相似文献   

19.
雷州半岛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面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雷州半岛西南部沿海的古珊瑚礁,是广东大陆沿岸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发育在中更新世玄武岩滩地上的典型珊瑚岸礁.该区的地壳垂直运动自新第三纪以来为沉降区,到全新世中期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近数十年是轻微下降区.我们于1993~1995年间先后3次考察了灯楼角(20°13′N,109°56′E)和水尾村(20°24′N,109°52′E)的古珊瑚礁,前者礁平台(礁坪)最宽处约1km,长逾2km,后者礁平台宽约0.5km,长约1km.是研究全新世高海面较理想的地区之一.1 古海面标志物及其确切位置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最重要是要找到能真正代表当时海平面的位置,并能测定标志物的高程和年龄.经多年研究认为,以大型块状滨珊瑚构成的礁顶面,是研究古海面的最好标志物.南海礁区单个礁体的礁顶面,宽度从几十米到千米以上;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其礁平面很平坦,高差很小.由于珊瑚只能在水下生长,其实际生长上限在大潮低潮面下1m深,珊瑚礁顶面记录着海平面的确切位置,珊瑚样品又是多种测年方法的上选材料,因而珊瑚礁顶面是古海面的极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李端俊 《科学之友》2003,(11):36-3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说来有趣,寒冷的南北两极有空洞,陆地上甚至海洋中也有“无底洞”。北极空洞1956年,巴德少校驾驶战机飞越北极点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飞机钻进空洞飞行了2 700千米,机下不是北极的冰雪,而是被湖泊、林木覆盖着的山脉和大地,他还看到了像古猛犸一样的动物在活动。南极空洞美国班伽少校在南极大陆探险时,在极点附近,发现了绿色的湖泊。他对湖水作了考察,发现水温比海水温度还高。这一带后来被命名为“班伽绿洲”。南极大陆的冰层厚度平均2 000米,靠地下的火山热是不能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