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生命     
近现代中国绘画的思想特征之一是对“现实主义”的总体认同。说“总体”,是指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础和导向的中国美术,将“现实主义”作为创作和评鉴的指导性艺术思想,而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理应是“现实主义”绘画的重点所在。几十年间,绝大多数画家对此都予以认同。无论在艺术上倾向于传统还是倾向于革新的人,都对“现实主义”给予正面评价或具有好感,至少是保持敬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当代新疆绘画的主流——新疆现实主义绘画的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揭示了反思精神的缺失和对民族风情的概念化认识以及理想主义式的对"典型化"处理手段的曲解是造成新疆现实主义绘画远离中国当下艺术语境并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事实。有助于在中国当代绘画的大背景下对新疆当代绘画的现状成因及其前景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对视觉空间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界早就有所重视。视觉空间是反映现代中国绘画“写意”、“写心”、“传神”特征的窗口,是美感的载体,它包含着一种理念。它在中西绘画中都有各自意义上的独立存在。其视觉心理,一是倾向于客观,具有科学性;二是倾向于主观,具有浪漫性。艺术空间多向客观和主观两极发展。其视觉空间,一是追求纵深,再现“前前后后一连串的物象”;二是追求平排,表现物象时,“步步移”,“面面观”,观其内涵,略其形色。艺术空间多是“心”、“景”合二为一,“悟化”的结果。西方绘画,中国古代和现代绘画视觉空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西方、中国古代绘画视觉空间应包含于现代中国绘画视觉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4.
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运动。印象主义画派在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直接引发出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等艺术流派,而且从艺术思想、美学观念、审美价值、绘画技法等方面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和戏曲,虽属不同门类的艺术,但所体现的“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写意”“摹情”的艺术观,“传神”的审美追求,“意象”的形象思维,“虚实相生”的手法等民族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绘画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世界绘画领域里较为凸显艺术精神性的两个绘画典型。通过对这两个绘画群体的分析与比较,从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画家的人文品质,以及画家个体的心理特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也证实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契合与共通。  相似文献   

7.
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秉承了明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强调"师古"、"避俗",崇尚"恬淡冲和"的审美理想.然而他师古不泥古,提倡借古开今;避俗就雅,坚持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主张恬淡中至深远,冲和中见生趣,揭示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处处体现出"于俗异中求传统,于传统中寻新义"的美学追求,这正是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绘画的思想活动是眼、心、手三位一体的互动过程,技术是思想活动的重要一环,绘画艺术的精神追求依赖高超的技术进行表达,技术中浸透着思想,也在寻找着视觉的归宿。绘画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宿求和人格情怀。  相似文献   

9.
张小兵 《科技信息》2010,(35):J0232-J0232,J0195
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是在西方非理性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影响、相互融会而产生的一种表现性艺术。同时这两个方面又互相制约、相互依存,被同构于整个现代绘画艺术理念之中。使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出现了多元的语言格局。  相似文献   

10.
绘画理论围绕精神与技巧的讨论经久不衰。邓以蛰先生的绘画理论注重笔画,由笔画论气韵生动。徐复观围绕艺术精神论中国绘画里的人生。在色彩上,两人都主张水墨渲淡,但邓以蛰和徐复观分别从艺术效果和绘画者的审美意识角度来论证。在书画关系上,邓以蛰从形式构造上认为书源于画,徐复观则认为书画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绘画史的研究上,两人用"气韵生动"的发展来构建体系,但邓以蛰的理论是以笔画为基础,徐复观则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导。  相似文献   

11.
观照陈师曾的绘画实践,其作品已绝少传统文人画耽于隐逸的出世倾向,总体上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蕴含了陈师曾对人生、对世事、对生活在下层的平民百姓深切的关怀,体现了陈师曾积极入世、热爱生活、关心国计民生的现代知识分子情怀,说明陈师曾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也是其文人画理论与美术创新思想的结晶.陈师曾基于民族本土立场的文人画理论以其开放与多向度的思维方式为传统中国画自律性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当代背景下,于中国画在当代文化情境与世界艺术格局中的发展与价值取向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一切,都只能从对其艺术实践的剖析中得出.  相似文献   

12.
"中西结合"是现代艺术家们不懈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坚持"融中西画于一治"。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以潘玉良三个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为线索,阐释了其中西结合艺术风格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既是实践的,也是为人生的,他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讨论美和艺术的问题,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基础上阐发对美的理解。在他看来,美学的问题需要通过艺术来解决的和回答的,蒋孔阳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对象,巧妙地诠释了他的美学理念。因此,要了解蒋孔阳美学思想,就不能忽略蒋孔阳对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绘画的思想活动是眼、心、手三位一体的互动过程,技术是思想活动的重要一环,绘画艺术的精神追求依赖高超的技术进行表达,技术中浸透着思想,也在寻找着视觉的归宿。绘画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宿求和人格情怀。  相似文献   

15.
童昊  任海龙 《科技信息》2011,(25):193-193,201
中国的宋朝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中西方绘画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中国的国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在这个时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比较和分析了宋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绘画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中西方绘画在他们各自的黄金阶段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家,毕生直面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绘画理论与实践根置现实,执着无待而兴;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直观实用的创作原则,绘画向戏曲渗透,艺术向谋生齐观,获得了戏曲上的独特建树,充分体现了李渔从绘画到戏曲的身份认同,以及商品经济价值取向。李渔从绘画到戏曲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与动机,所含审美理想与经济实用兼而有之,给予当今人们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色彩的种类也很丰富。但中国绘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以色彩造型这条路,色彩在画面上更多的是表达社会文化观念。儒家的伦理象征色影响了中国人物的色彩发挥(主要是对人物服饰的影响),佛教与隋唐之际金碧辉煌的“院画”风格的形成有关系;到了宋元,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水墨渲淡为主的文人画风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并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从儒、佛、道的思想根源来探求中国传统绘画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绘画所以能够卓然成家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有其特殊的文化因由:首先,是印象派画家普遍具有的对于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教条的反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们走出艺术院校的高楼深院,去向大自然寻求新鲜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发现。其次,才是印象派画家们对自然光照下的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彩”的瞬间感受的领悟以及对这种领悟的艺术传达方式的探求和尝试。总结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意义对于对我们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发初于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20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的萌芽时期。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发展成熟,其主流风格体现为理性-社会现实主义,五六十年代则体现为理想-浪漫现实主义。“革”时期,思想-浪漫现实主义发展到极端,焦成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的合成,电影学现实主义断流。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复归,并走向多元。显然,作为中国影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国电影学的艺术审美变迁。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绘画肇始于乔托,正是他用人文精神来表达对人性的尊重,与中世纪美术传统彻底决裂并首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河,解决了新的艺术形式问题,创立现实主义风格,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追求创新的美术风格产生巨大影响。马萨乔作为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也是乔托艺术的继承者和追随者,在吸取乔托艺术精华并解决乔托生前未能完成的问题的基础上,创作出厚实可信的形象,以及合理的空间和透视关系,突破性地解决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写实主义绘画发展道路中的诸多问题,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