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陶渊明一生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其哲学思想主要展露出由儒至道的嬗变脉相,反映在创作上,则是其作品的哲学境界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而表达的审美倾向的转变。铁渊明诗表现了三各哲学境界:物质主义生命境界、伦理价值生命境界和自足自由的生命境界,追求自足自由的生命境界代表陶渊明诗歌创作的主要审美倾向,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趣旨、平和自然的艺术风貌,题材内容的选取,并深刻体现了人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素芝  刘晶 《科技资讯》2009,(12):226-226
陶渊明的一生,是求真求美的一生,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然的心态,正是他诗意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白玉 《科技信息》2012,(26):188-188
文章谈及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辩证关系,主要从三方面诠释,先说明两者互为彼此论证的前提,然后再分析二者的异同,最后给出提升境界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又是新理学的中心思想,是新理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将诗、酒与人生三者广泛结缘的第一位文化巨匠。他以归鸟、白云、孤松、秋菊等诸多自然物象入诗,象征自己的人格及人生追求,构成了朴厚传神的艺术境界。同时又以酒将诗与人生密切关联起来,在创造艺术人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现实人生与社会的诸多超越。因此,陶渊明这位文学家的作品与人生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雷锋精神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以人生的四境界学说及相关理论解读雷锋精神,分析学习雷锋精神与人生的境界共轭性关联,构建出雷锋精神内涵的"境界说模式"。  相似文献   

7.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相通的。诗歌审美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创作主体人生境界的高低;反之,通过诗歌审美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升华生命、提高人生境界。境界是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启示意义的一个关键词。在当今这个大多数人停留在功利境界、把追逐利益当作首要人生追求的社会里,通过诗歌审美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方式而存在的人生境界是实践的产物,但它又能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能动性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功能。从人生境界所具有的自由性、超越性、正义性、实践性、批判性、意识形态性等内在品格特征入手,阐述人生境界具有内在与外在2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维度。人生境界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内化的人性丰富、完善与超越的价值,外在价值表现为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庄子“至人”、“神人”、“圣人”的人格意向,以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内在逻辑联系,介绍了庄子“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心情愉悦。愉悦的心情,能使人充分享受生活,能使人生无比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在近百年来学术理论界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中,大致有三种结论趋势值得商讨:一是“悲观主义”论,二是“为文学而文学”论,三是“境界”与“意境”等同论.当代无数学者试图对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加以辨析,但最终回到“等同”论的园囿.这些论点或者关注其“哲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哲学范畴,或者关注“诗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审美范畴.而文献表明,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他的文学批评观,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人生境界”、“诗人境界”和“文学境界”.以“人生境界”为核心,以“诗人境界”为枢机,以“文学境界”为导航,疗救国民灵魂,这正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旨意所在,也是“境界”说的基本思想,体现了“美育救国”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哲学导论》中对人生境界提出的看法。张世英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有3个方面:人生境界说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人生境界是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提高和沟通不同的人生境界的途径:提倡"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领悟到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万物一体"。同时阐述了张世英先生人生境界说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尽管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苏轼的词作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融合了儒、佛、道精神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他能坦然笑对人生,并从容跨越种种风雨,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那里,道问学和尊德性是统一的,为学和做人是合一的。对宇宙本体的追寻也就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程颐的人生境界理想体现在其道德实践的“自性而行”中。“自性而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命令,体现的是自由意志。而其自由的充分表达是他的“己与理一”的人生理想境界,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却必须有用敬和致知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以"仁"为基石,对古代沿袭下来的圣人、君子、小人等不同社会人格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其有差别的道德意义。在此基础上,孔子划分出"斗筲之人""小人""士""君子""圣人"等五种人生境界,并把"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夫。孔子认为"学"有四点要注意:要端正态度,要讲求方法,要随时随地,要克服意必固我。研究孔子人生境界论的意义在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追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僧安道壹的身世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无论是历史典籍、佛学僧传还是地方志书,皆没有正面文字介绍。《魏书》《北史》等典籍中有关于南北朝鲁西第一家族东平毕氏的相关介绍,其中关于“僧安袭爵于东平公”的记载及其它文献资料均指向毕僧安与僧安道一为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和谐人格是他自觉追求的结果。陶渊明的和谐追求,表现在人生的和谐与艺术的和谐两个方面。自适自得的精神境界、通脱达观的生存智慧是陶渊明人生和谐的艺术,和谐人生催生了和谐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