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淳化阁帖》十卷,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王著奉旨模勒藏于秘阁,历代奉为“阁帖之祖”。《淳化阁帖》祖本原刻木版,早在庆历年间即因禁中火灾而其版不存。后世翻刻甚夥,或是原样翻刻,或是稍有增删,或是增删较多,乃至一摹再摹,故而体系复杂,聚讼纷纭。现藏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西湖  相似文献   

2.
<淳化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信而有征的法书丛帖,其优长与缺失并存.明代草书大家王铎对<淳化阁帖>有着独到的见解.王铎经长期书法生涯淬砺而形成的独到的"如灯取影"、"不规规摹拟"和"拓而为大"的临摹创作方法,是他草书不断汲取<淳化阁帖>菁华和形成审美个性风格的高明手段.<淳化阁帖>中张芝、二王等法帖是王铎草书个性风格之源.  相似文献   

3.
凡是研究书法或爱好草书的人,都熟悉唐孙过庭所撰并以草书自书的《书谱》(残)。但长期以来,人们所见到的大多是刻本,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真迹影印本流传。据记载:《书谱》刻本,最早是宋刘煮等人集摹的《淳熙秘阁续法帖》本,亦称太清楼刻本,后有薛绍彭刻本,再后有明人的《停云馆法帖》本和《玉烟堂帖》本。以上诸刻,据杨守敬《学书迩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的评价,断为“皆不佳”。而杨守敬最推崇的,是安麓村于康熙初年在天津沽水草堂钩勒上石的刻本,亦称安刻本或天津刻本。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孙过庭《书谱》,……唯国初安麓村所刻绝精,有陈香泉释文。此石后归临川李氏,又归  相似文献   

4.
南朱《御枇石经》,又你《南宋太学石经》《南朱石经》。现藏杭州碑林。石经为宋高宗赵构(1107-1187)亲笔所书,部分为吴皇后代笔,时间约在绍兴五年至十三年(1135-1143)。临安知府张墩奉诏摹石,刊刻于绍兴十三年至十六年(1146),立于临安太学(今杭州庆春路西端前洋街岳飞旧宅)。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节录《礼记》五篇和《论语》《孟子》等七经,卷末皆刻秦桧跋语(后皆毁去)。淳熙四年(1177),诏临安府特建“光尧石经之阁”贮立之。宋人《中兴小纪》《四朝闻见录》《石刻铺叙》等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5.
一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以上这段话引自流传至今的怀素(737—799年)《自叙帖》。据《自叙帖》又可知,此话乃“书家者流”的“颜刑部”(颜真卿)所作。尚可见于《文苑英华》(卷737)所存的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一文。 《自叙》是一篇叙述怀素身世,回顾“西游上国”等激动人心的经历和艺术生涯的纪传体文章。该帖狂草,帖尾著有书于唐“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即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现有墨迹本和摹拓本存世。  相似文献   

6.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新制诸器图说》版本之流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目验了20多个版本的邓玉函、王徵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和王徵的《新制诸器图说》的基础上,比对了不同版本的版式、文字内容、图等方面的异同,并进行了校勘,从而基本上厘清了两书的版本流变,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1627年成书于北京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和成书于1626年的《新制诸器图说》在1628年首先由武位中合刻于扬州。汪应魁广及堂翻刻了武位中刻本。1631年,吴氏西爽堂在汪应魁本雕版上剜刻修版,再次合印两书。在此三个底本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古今图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来鹿堂刻本和《守山阁丛书》本,以及若干抄本,包括梅文鼎在1686年订补的抄本。《守山阁丛书》本和《古今图书集成》本因被多次影印而在19-20世纪流传颇广。不同版本的刊刻者、编者对内容有所改动,这反映了他们的印书、编书的目的和兴趣。初刻本中的疏漏大多被以后的版本承袭,有的校订者修订了错误,但也可能增添新的误解。这些版本在传播西学知识方面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7.
<宗鉴堂法帖>六卷,集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之丛帖,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摹刻,匡山(江西庐山)金轮(姑音)辑,慈水(浙江慈溪)王文光(字公亮)摹勒,近人容庚<丛帖目>第四册卷十八著录.据原石可知,本丛帖山两部分组成,即<右军六十帖>(晋王羲之书)三卷和<大令鹅群帖>(王献之书)三卷,各卷隶书题首,正书标臀卷次,卷首加钤"宗鉴堂"朱文椭圆章.  相似文献   

8.
读帖论     
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把握经典最有效的方法。而读帖既是临摹的基础又是事实上的临帖,更是游心养眼怡养性情继承传统的最佳方式。读,同时也是用"心"在"临",而临,则是以"手"在"读"。摹帖,看似简单却功莫大焉,是对读与临的应证和巩固。读帖的内容和范围远比想象的更深广。泛览固其必要自不待言,本文主张精读。强调一种研究型的全方位的综合把握,是接着孙过庭《书谱》的话继续说  相似文献   

9.
熊飞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4):56-56,60
《食鱼帖》墨迹本是怀素今存诸帖中仅存的“唐摹本”,此帖现存青岛市图书馆。此帖究竞写于大历四年后哪一年,似难确考。笔者根据最近看到的一些与此帖相关的史料,认为怀素《食鱼帖》的写作时间大致有两种可能,即大历六年或九年和大历七年。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1942年有关部门编印的《滕王阁考初编》(简称《初编》),1989年10月竣工的滕王阁基正面的石刻《滕王阁创建纪年》(简称《纪年》),及1993年10月正式出收的《滕王阁志》(简称《阁志》),对滕王阁的修建次数,所说都和现已掌握的史料有出入;《纪年》和《阁志》中,把滕王阁创建时间说为“永徽四年(653年)”.实无确凿根据。根据现有史料计算,滕王阁在历史上共修建31次。今阁(1989年落成的)为第32次;若说重建,则历史上共建21次,今阁为第22次重建。滕王阁创建的时间,依有关史料,说是“永徽后时”或“永徽中”均可,但断定为“永徽四年”则不妥。  相似文献   

11.
怀素生平研究现状综述方爱龙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作为一位僧人艺术家,其生平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谜团。历代有关怀素的小说家言很少,且多不可据。陆羽《僧怀素传》、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以及流传至今的《自叙帖》、《藏真帖》等是我们今天较可信,并引以为据...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做为文臣之极的大学士,在由协办实授后,皆兼院或殿阁之名,如洪承畴在顺治元年被授予大学士后,所兼院名为内秘书院.再如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实授后,所兼殿名为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实授后,依例亦应兼某一殿阁之名,然按现有材料来看,刘墉的阁名却有两个,一个是以1979年、1989年版《辞海》为代表提出来的“东阁”之名;一个是以《清史稿》为代表提出来的“体仁阁”之名.主张“东阁”之名的有以下书籍:《中国书法论著辞典》、《潍坊古今人物》、《潍坊文化通鉴》.主张“体仁阁”之名的有以下史料与工具书:《清实录》、《清史列传》、《清七百名人传》、《清鉴纲目》,1947年3月版《辞海》合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I)、《山东文化通鉴》等.这样以来,刘墉所兼阁名就出现了以下三种可能:一是东阁与体仁阁本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二是刘墉曾先后兼过二阁之名;三是刘墉只兼其中一阁,另一阁名则为谬指.现逐条分析如下:一、东阁与体仁阁是否是一阁二名?笔者认为:东阁与体仁阁决非一回事,不仅名称不同,而且出现的早晚也不同,如欲辨明此点,只要回溯一下清院阁之沿革即可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13.
王十朋其传世墨宝真迹仅存《扎子》一篇,即所谓《宠示帖》,未见于《王十朋全集》,是一篇佚文。它涉及王十朋的政治、思想、交游、文学、书法诸方面,故特作考释,并纠正《全宋诗》之误。  相似文献   

14.
近代平阳开明绅士黄光是一位诗人,有《飞情阁集》传世。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穆棣先生所著《韭花帖系列考》提出了质疑,从史学、文字学、书法学、篆刻学等多个角度,对《韭花帖》进行了考评。  相似文献   

16.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和《想北平》是其散文的优秀作品,两篇文章虽写于不同时期,一写人一摹物,但二者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及情感表现上大有相同,两相对照,情系环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考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A部字头和词条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增删可以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字头的收录方面更精粹,更规范,更符合现代汉语的用字实际;在词条的收录方面更丰富,更有时代感,更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治学精神;是对老一代语言学家精心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金山钱氏家族长期从事藏书、刻书事业,尤以刻书为盛.家族成员中以钱熙祚所刻《守山阁丛书》《指海》《珠丛别录》《小万卷楼丛书》等最负盛名.钱熙祚广搜书籍,集众人之力,刊刻完成了《守山阁丛书》《珠丛别录》《指海》等丛书,并兴建藏书楼,以"守山阁"命名.其刻书搜罗美备,采择严谨,校勘精审,虽有疏漏,但不失为善本古籍,在近代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信息》2008,(19):F0003-F0003
戴月字越,室名大铭轩,1948年生于济南历城。几十年的墨池游弋,铸成了厚实的传统功底。多次发表相关论文,出版了书法专著《金文的认识与书写》、《金文书法疑难用字汇》、《戴月金文书法字帖》、《戴月书法篆刻作品集》等。  相似文献   

20.
对《算学启蒙》在日本的流播情况进行了考察,对现存日本的不同时期《算学启蒙》的翻刻本、训点本和注释做了介绍,并对该书在和算学发展中的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