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罗马尼亚的一块玉米地底下,发现了一座已封存了550多万年的洞穴,里面生活着48种动物,其中从未见过的动物有33种之多。这座名为Movile的洞穴,是一座活的生物馆,存在于其中的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生活在永久黑暗中的自给自足的生物群体,它们不像地球上其他生命那样,直接或间接依靠太阳的光能来完成新陈代谢,也不以消耗地表腐烂动植物作为生存的条件。它们是陆地上首批发现的不依靠光合作用而生存的动物群体。这些长期生活在Movile洞穴中的动物群体,是从富含能量的岩石中获取能量,它们惟一需要从地面吸取的营养元素是氧…  相似文献   

2.
骨髓膏     
废弃的动物骨头是一种良好的食品原料,骨汁可生产天然调味料。如从骨头中提取的明胶可作糖果、冷饮原料;骨油可制造人造奶油和调味油;骨粉可作各种食品的钙强化剂。除了这些用途以外,还可以将骨头加工成骨髓膏,作肉制品的原料。采用超级胶体磨可以把鸡骨、猪骨、牛骨等骨头制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骨髓膏,其加工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晓林 《奇闻怪事》2011,(12):22-24
在一些神秘小说或探险小说中,经常会提到神秘的地下洞穴或隧道,现实中有没有这些神秘的洞穴呢?D贯穿马耳他半岛的地下洞室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南部约10千米处是一片宽阔的高地,高地上有一座小村庄——凯瑟鲍拉村。1902年,一些挖井工人在村里的哈尔萨福里尼街掘井时,竟然一下子消失到土壤里去了,搜寻时人们发现,原来他们跌进洞穴里了,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洞穴就这么被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广泛分布,在长期的水溶解作用下,地表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发育出各种通道洞穴,也称"喀斯特洞穴"。洞穴内接近恒温,可谓夏凉冬暖,因此曾是原始人和很多野生动物的"五星级"栖身之所。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及我国境内许多智人、新人,其化石或遗迹均发现在各类喀斯特洞穴中。此外洞穴中还发现了灵长目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化石。如今人类早已舍弃洞穴,在舒适的建筑内安家,但是仍有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研究和保护喀斯特洞穴动物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对云南省石林地区的环境及喀斯特洞穴动物的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们对石林地区的喀斯特洞穴动物提出了保护建议,根据洞穴动物的丰富度和丰度及稀有种的分布状况,提出了必须进行保护的喀斯特洞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前沿科学》2011,5(3):89-89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约在10年前首次发现的迄今已知全球最大的洞穴结晶体——单个的大块石膏长达11米、厚1米且重达55吨——可能用了100万年才长到了现今的规模。这些结晶体发现自位于墨西哥银矿和铅矿中的洞穴深处,而在1975年之前,这一洞穴中充满了富含矿物质的水体,在此之后,矿工为了获  相似文献   

7.
杨岚 《大自然》2012,(1):48-51
夜行动物是指那些白天在树洞、岩洞或土洞等洞穴中或密林灌木草丛深处休憩,待夜幕降临之后才开始活动、觅食的动物。这些动物昼伏夜出的习性是世世代代在生存竞争中对自然选择的生态适应。1959~196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专门对云南西南部勐腊县热带雨林地区南腊河边的夜行动物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贵州省惠水县的龙洞、牛洞、龙潭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特征,并且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洞穴部分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同时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学指数对洞穴水质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夏、冬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9种,隶属4门5纲10目31科,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洞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在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冬季,在空间上表现为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生物量则无明显时空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沉积物有机质和浊度,冬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总氮和水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及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amily-Level Biotic Index, FBI) 3种生物指数评价洞穴水质状况有差异,FBI的评价结果与洞穴的实际水质情况更符合。  相似文献   

9.
概括了贵州师范大学洞穴动物标本室管理情况以及洞穴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采集方法,对标本室收藏的洞穴动物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鉴定和分类,附有种类名录,并对它们的分布进行分析,以便于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标本室现存洞穴动物标本上万号,本次整理的共 1638号, 165种,隶属于 3门 4纲 6目 41科。  相似文献   

10.
河北、内蒙古中低山区坚硬的花岗岩山脊、山峰上,多处发现基岩洞穴和其它奇异地貌现象,引起地质、地理、古气候等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1998年3月9日,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就上述地区“洞穴”成因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依据国外相关资料和对这一现象考察分析,认为这些洞穴是由风蚀而形成的“风蚀锅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研究员等提出,  相似文献   

11.
探寻背景A:尤卡坦半岛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为中美洲北部的半岛,它的北部,就像是一块低平的石灰岩平台,在200万年前从浅海区升高而形成。B:大约在一万年前的冰河世纪,地球的整个海平面都要比现在低100米,所以很多洞穴曾经都是干燥的,很多动物都会选择居住在这里,而之后水面上升将这些洞穴永远淹没。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3月底4月初,冬眠的动物们纷纷苏醒,重返“江湖”!这些动物中特殊的一位,就是鳄鱼家族中具有冬眠习性的扬子鳄,它是我们中国的“特产”!睁开惺忪的睡眼,活动一下1.5米左右的身躯,爬出舒适的洞穴……哇,好明媚的阳光啊!  相似文献   

13.
关键词     
《华东科技》2014,(7):10-11
洞穴生物新种:钩虾6月中旬以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对成都地区一些无人区的洞穴进行了一次针对洞穴昆虫的科考活动。考察活动中发现了大量洞穴生物。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物种。这种洞穴沟虾体长仅一厘米左右,与常见的虾外形差异很大,没有扇形的尾巴和长长的触角,身体里没有色素,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正在地球上,有许多生物终其一生都居住在深深的山洞里,度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光阴。它们在千万年里与世隔绝,慢慢丧失了在外界生存的能力。我们把这些动物笼统地称为真洞穴生物,它们的眼睛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了退化。盲鱼就是其中一种。大约在数万年前,盲鱼的祖先被水流带到了只有极少光线或完全没有光线的地下洞穴内,随着岁月流逝,它的眼睛因无用武之地而退化,变成了今  相似文献   

15.
《奇闻怪事》2012,(1):8
水晶洞穴2000年,几名矿工在深达300米的地下发现了这个水晶洞穴,由此证明了仍然有许多惊人的自然奇观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水晶洞穴位于墨西哥奇瓦市附近的奈卡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洞穴微生物因素对同位素信息的影响,选择贵州中西部地区的岩溶洞穴为研究对象,利用B-4固体培养基对洞穴细菌进行筛选,观察和了解洞穴细菌形成的CaCO3晶体,并应用XRD分析细菌形成的CaCO3晶体成分,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微生物对洞穴沉积物的影响.研究发现:洞穴中微生物作用促进CaCO3形成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取样的几个洞穴中均有发现;此外,受试验体系中离子成分和CO2饱和度的影响,实验室体系下微生物形成的CaCO3晶体主要由方解石和球霰石组成.  相似文献   

17.
游览洞穴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洞穴术语,世界与我国游览洞穴研究现状。对于游览洞的开发,首要的是洞穴景观资源的研究、评价;再则是洞穴环境研究及评价;第三是洞穴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人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些迄今尚无规范可循。本文还提出保护洞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 0 绪言滴水是喀斯特洞穴内的低能量水,它长期作用于洞穴的顶部,底部及洞壁,不断沉积出洞穴碳酸钙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不仅改变了洞穴原有的形态,在洞穴的稳定性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就洞内巨大的石柱,在洞内实际上已起到了支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海澜 《青年科学》2010,(10):30-30
水晶洞穴 2000年,几名矿工在深达1000英尺(约304.8米)的地下发现了这个水晶洞穴,由此证明了仍然有许多惊人的自然奇观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水晶洞穴位于墨西哥奇瓦市附近的奈卡矿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