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诸多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远距离输沙放淤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黄河堤防加固的同时,新的泥沙利用项目不断出现并拓展,为黄河下游泥沙处理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于此同时,黄河防汛保安全和沿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远距离输沙技术和泥沙处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即将成为黄河放淤固堤技术的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 在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指引下,我们四名教师和十二名学员,今年四至九月结合科研任务开门办学,参加了山东省垦利县十八户引黄放淤的现场试验。在垦利县委的领导下,在胜利油田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三千民工的共同努力,放淤试验获得了成功,为治理黄河普及大寨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黄河是世界上有名的多泥沙河流,尤其在每年七到九月份的汛期含沙量更大。引黄放淤就是利用黄河的水沙资源,把水沙引到两岸低洼的平原压碱造地,变沙害为沙利,既发展农业生产,也是治理黄河的一种有效途径。黄河的水沙经过引渠,…  相似文献   

3.
黄河小北干流河床横向摆动剧烈,研究其深泓摆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对认识游荡型河流河床演变规律和河道整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小北干流河段持续淤积期25个断面汛后实测地形资料,研究了该河段深泓摆动方向和摆动宽度的变化特点,并定量揭示了来水来沙条件、下游侵蚀基准面及河床边界条件对深泓摆动强度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北干流河段深泓摆动方向具有往复性,摆动宽度沿程差异较大,龙门-庙前河段深泓摆动宽度大于中段和下段;上游前期4a平均含沙量和下游潼关高程的变化是影响小北干流河段持续淤积期深泓摆动强度的关键因子;建立了小北干流河段深泓摆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并进行验证,用公式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河南黄河放淤固堤工程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运 《科技信息》2009,(13):324-324
黄河以泥沙之最著称于世,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放淤固堤就是利用黄河多泥沙及“悬河”的特点,将浑水或人工拌制的泥浆引至沿堤洼地或围堤内,降低流速,沉沙落淤,加固堤防。几十年来,放淤固堤作为处理黄河泥沙、巩固下游堤防的一种基本手段,既消除堤防险点隐患,又在背河侧起到压渗作用,同时又加宽了堤防断面,大大提高了提防的防洪能力,淤区顶部种植花木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对加固黄河堤防,确保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河龙潼段揭河底泥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7年小北干流的两场洪水资料,建立了非恒定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该河段的揭河底冲刷。并用7月6日的洪水率定系数和参数预测了8月3日洪水的水沙过程,其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赵洪林  王锦峰  谷和长 《科技信息》2009,(29):I0719-I0719,I0774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不断淤积,加固两岸大堤取土等多种因素,在近堤处形成很多低洼地。有些低洼地经常积水,杂草丛生,无法耕种,形成了近堤低洼荒地;分析了低洼对黄河防洪的不利影响;结合多年放淤固堤施工经验,探讨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采用自流和机械施工淤填近堤低洼荒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张志超  徐磊  曹洁 《科技信息》2010,(24):I0316-I0316
本文从黄河防汛特点入手,分析了黄河泥沙治理现状、黄河泥沙资源的利与弊,总结了目前泥沙资源的利用方式,对黄河泥沙资源的广阔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堤防是黄河抵御洪水的第一道屏障,放淤固堤工程是通过管道将河流中或河床质的水沙送到堤防背水测的淤区,以达到加大堤身断面、加固堤防的目的。放淤固堤工程机械经60年代的萌芽简易冲吸式挖泥船,已经发展研究应用电泵平台并联式DBP抽沙清淤设备,施工方法也日趋规范,加强放淤固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为黄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建设,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系统阐述了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基于典型小流域和区域调查,对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的减蚀效应作出评价,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度与减蚀效应进行预期分析,并在水土流失对河道泥沙影响分析基础上,阐述水土流失治理对干流河道泥沙的减沙效应,金沙江流域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对减少坡面侵蚀作用显著,但对于干流河道泥沙减少效应不明显,要减少金沙江输入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应寻求其它更为有效的减沙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协作,进行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科学研究工作。1969年参加了黄河三门峡工程改建的科研、设计工作,并提出了改建方案与运用方案(包括防洪、发电、春灌蓄水,防凌运用等),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1979年,在十多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的意见,尤其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泥沙问题。泥沙淤积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下游,而根源则在于中游。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来量,是治黄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高加生  刘岱  程宪堂  颜明  肖凌文 《科技信息》2011,(31):I0344-I0344
黄河是多泥沙二级悬河,大量的泥沙是黄河治理的心腹大患,也是黄河区别于其他河流的重要方面,过去就有治黄难,难就难在处理泥沙上。当前,随着治河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滩地泥沙资源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刚  刘玉浩 《科技资讯》2011,(3):138-138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事关黄河治理开发全局。黄河泥沙应该首先视为一种资源,而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利用得好,不但可以减少危害性,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黄河泥沙的方法。本文试从资源的角度来探讨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虬提出了顺水之性,循山入江的治理黄河的方针,他认为治理黄河能产生开塞外富强之源,以治河为防边的良好效益,同时,陈虬也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及解决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资金问题的办法.陈虬治理黄河思想具有鉴于古而不胶于古、溯本探源、标本兼治的特点.同时.陈虬治理黄河思想也存在迂阔色彩和空想成分.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产流产沙特性及治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径流实验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小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 :该地区均为短历时的超渗产流 ,次产流降雨历时小于 70 m in,相应的径流量小于5 0 m m。根据极限含沙量的概念 ,在小流域内减少汛期径流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坡改梯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 ,可以有效地拦蓄汛期径流 ,从而显著减少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 ,减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的矛盾 ,使危害黄河的灾害泥沙保留在坡面上和小沟道内而成为资源泥沙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治理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了自1998年开始推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后河道治理工作发生的新变化,通过若干工程的建设实践,充分说明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疏浚减淤的效果利弊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末期以来,黄河下游由于流量减少等原因泥沙淤积加重,防洪形势日趋严峻。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近来提出“治理黄河关键是三个环节:中上游水土保持,修建水库,疏浚河道和继续加固堤防。当前要抓紧河道疏浚……”。这无疑是开拓了黄河泥沙处理的一种新尝试、新思路,许多水利工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所谓“治黄”,系指黄河下游的治理;“防洪”系指防御黄河洪水的危害。本文的主旨,在于综述古今中外治黄学说,借以提高对黄河的认识:说明单纯的防洪不是治理黄河之道,妥善处理与利用黄河泥沙水流的特性才能根治和利用黄河,同时也就免除了洪水的威胁。二、治黄的历史 1.大禹治河我国人民与黄河作斗争,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2286年,大禹担负  相似文献   

20.
一、黄河研究进展概述 建国以后,对黄河治理开发中重大技术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黄委会”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通过对黄河流域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黄河水文泥沙资料审查整编,初步摸清了黄河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泥沙的来源,对黄土高原初步进行了类型区划分和治理措施研究,勘查确认了 1843年等特大洪水的量级,总结了历史治河经验,探索了治黄方略,为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河务一线职工发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