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66-67
我国北方严重缺水,而用水量不断攀升,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采空漏斗区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限制因素。小麦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又是农业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随着地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8-4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示范”由吉林省平安种业有限公司主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和吉林农业大学共同参加。确定平安16、吉育69、吉育75、吉育80、吉农14等5个新品种为示范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61-61
尽管黑龙江省奶牛存栏不断增长,但奶牛生产水平还较低,优质饲草、饲料供应不足,尤其是蛋白质饲料缺乏。具有“牧草之王”的苜蓿,将成为重要补充蛋白质的饲料作物。而苜蓿种植面积发展不起来,主要是缺乏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苜蓿品种及良种,加之黑龙江省草畜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1-61,63
近年来我国种谷面积、产量徘徊不前,常年种谷面积约3000万亩,小米市场中优质米货源不足。主要原因是优质谷子品种产量偏低、用工多、效益差,而普通品种产量高而商品性差、价格低。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大力示范推广优质、丰产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多抗、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康庄974”由甘肃省临洮县康庄育种研究所杂交培育而成,通过各种试验后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9年3月27日审定为推广品种,又于2011年6月17日由甘肃省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认定为水川区及二阴山旱地推广良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30-31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育种技术的创新研究,提高我国燕麦育种技术水平;通过选育加工专用型燕麦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燕麦主产区的生产水平;通过燕麦深加工技术和新型健康食品的研究,延长燕麦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课题实施,使我国燕麦整体技术水平、产业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推进产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燕麦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25-25
1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中麦11”种子繁殖基地,提高种子质量和繁育速度;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为“中麦11”号的大面积生产示范和生产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熟化配套技术体系,加快推广速度。到项目结束时,“中麦11”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在少浇两水的条件下,示范区小麦产量提高5%左右。  相似文献   

8.
·晋遗34号 该品种于2005年2月经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蛋白质含量39.70%,脂肪含量20.7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2.8kg/亩,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6.3%。该品系属中晚熟大豆,适合山西忻州、太原、晋中、吕梁、阳泉、长治、晋城等市(地)春播;临汾、运城、晋城的阳城、沁水两县夏播。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25-26
1课题总体概述 针对我国草种质资源丰富,但研究基础薄弱、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不足、优异新品种缺乏、良种繁育技术落后等问题,从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现代草业发展的需求出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21):74-75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晋、冀、蒙、青、甘、宁、新疆等地种植春麦约2240多万亩.该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锈病发生频率高、程度严重,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小麦品种.近年来,山西中部地区种植的冬小麦,由于倒春寒的影响,死苗现象严重,加之秋播较早,复播的秋作物和蔬菜不能发挥理想生产潜能和效益,难以实现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的效果.因此,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广适,适宜复播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晋春15号”,通过良种繁育、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基地建设,可大幅度推进小麦产业化进程,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4-14
课题总体目标是根据甘肃省永昌县及条件类似地区的羊种资源和环境条件,在“十一五”工作基础上利用性能测定、标记辅助选择、MOET核心群繁育、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培育适合河西走廊及条件类似地区和市场需求、优质高产的甘肃肉羊新品种(系)。并以现有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为基础,建立由核心育种场、良种繁殖场和人工授精站(点)组成的三级或二级新品种繁育体系,使优异种质从核心群到扩繁群、生产群逐级扩散,实现品种培育与品种推广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主持,联合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研究。课题针对我国速生工业用材的需求,目标是建立杨树、桉树和相思等树种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优质、高产、抗逆育种新材料。在产量育种、品质育种和抗逆性育种的基础上,运用早期选择原理和联合改良技术,分别选育出适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优质高产抗逆杨树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3.
该项目立足湖南丘陵地区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南方砂梨产业基地为目的,通过开展无公害环境质量评价,运用核心技术——“名优砂梨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对选育的8个砂梨新品种进行中试,批量地生产得到国家认证的砂梨绿色(有机)食品,其产量和质量高出同等条件下的日本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是我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全国“双高甘蔗”优势产区,甘蔗产业是国家和云南省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云南甘蔗种植面积达450万亩以上,蔗糖产量突破200万吨,工农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由于云南光热资源丰富,除甘蔗外,香料烟、马铃薯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水稻、蔬菜和水果等传统作物也有较强的可比效益,迫使甘蔗的种植区域不断向旱地和坡地转移,旱地甘蔗所占比例达到80%。云南也是全国乃至全球极干旱的主产蔗区,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十年九旱,干旱年年有,大小程度各不同”,且随着气候变暖,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给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料及蔗糖产量大幅波动,十分不利于蔗糖产业的平稳发展。如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甘蔗生产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因抗旱品种缺乏,甘蔗原料产量因旱减产400万吨,食糖减产46万吨,全行业损失超过40亿元。为此,大力开展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加速抗旱品种的推广应用,采取科技措施增强蔗糖产业抗击干旱的能力,是保证云南蔗糖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项目期2009~2011年内实际投入101.86万元,采取边研究边应用示范推广的方式,完成高羊茅、多花黑麦草、灰萝卜等优良草种繁育试验960亩,建示范基地6个,生产示范2195.6亩,示范混播草地鲜草产量达3820公斤/亩,生产草种平均增产10~12公斤/亩。审定发布草种生产地方标准2个,审定登记国审新品种1个。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0-21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的种类繁多,达170多种。该课题以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虾蟹类(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青虾、河蟹),贝类(栉孔扇贝、海水珍珠贝、淡水珍珠贝)和藻类(海带、紫菜)为研究对象,应用群体选育、家系培育、杂交育种、复合育种等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4):35-37
猕猴桃原产中国,是上世纪初以来成功驯化栽培的果树之,至今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猕猴桃以其独特的风味,富含维生素C、缮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营养和清肠健胃等功效而得到广泛青睐,成为重要的水果种类。近三十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猕猴桃野生资源调查、资源评价和选育种,发掘和选育了一批优良猕猴桃品种和品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7):61-61
龙薯9号系号120—2,是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以岩薯5号为母本,金山57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病性强等特点。该品种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29-30
1集成了旱地燕麦栽培技术 1.1选用适宜当地生态的燕麦品种 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课题育成“晋燕12号”、“晋燕13号”、“品燕1号”、“白燕9号”、“白燕10号”、“冀张莜11号”、“新燕麦3号”、“坝莜6号”、“冀张燕1号”、“冀张燕2号”、“蒙燕1号”11个新品种是适宜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外设施番茄品种大量涌入,国内急需对适合设施栽培需求的丰产、优质、耐贮品种进行研究。目前国内番茄品种的耐贮运性还远远低于国外同类品种。但国外品种在风味品质上却有待大大提高,因此选育耐贮运性强、风味品质更适合中国群众口味的番茄新品种在当前国内市场需求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