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接触滚动副早期失效主要是由于接触表面的润滑不良,使得表面粗糙度波峰相互接触而产生磨损及表面破坏。但在润滑良好的情况下,由于接触表面压力分布的变化,在某些工况参数下,接触副的疲劳寿命出现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自发地在空气一水界面形成了一个静电偶极层,不同液面之间的静电排斥力,使得液滴能够浮在液面上.表面的振动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表面的分布趋向均匀,从而液滴可以漂浮更长时间.实验结果证实,静电力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随着溶液体相浓度的改变,表面浓度呈现不连续的变化,并观察到平台现象,直到临界胶束浓度,反映了表面浓度这一宏观量的量子化.这种现象可归因于稳定的表面二维有序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中碳钢所进行的高速车削实验的观察,对高速车削工件表面微观形貌和表层微观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切削速度和材料硬度是决定切削过程中材料变形的主要因素,切削热使被切削材料产生高温软化,形成特有的工件表面犁垄和熔融金属涂抹现象,工件表层材料因切削高温出现二次淬火及回火现象,显微硬度发生改变,并出现了硬脆的白层组织.切削过程中的刀一工相对运动和切削热现象对已加工表面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切削用量增大,切削热和摩擦热增大,形成了高速车削工件表面特有的微观形貌和表层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4.
就端面磨削加工中材料去除不均匀、平面度不达标现象,提出了一种多磨粒材料去除率的计算方法.首先,在考虑磨粒尺寸、位置的前提下,建立了端面磨削砂轮表面磨粒分布的数学模型.其次,推导了多磨粒在工件表面的动力学轨迹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件表面材料的去除率模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端面磨削工件表面去除效果呈现一定的不均匀性,往往中心位置区域去除率较低,形成了“中凸”现象,且工件表面轮廓的高度差随着转速比的增加而增大,可在加工过程中适当降低转速比,以提高工件表面轮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砚石台煤矿采掘工作面动力现象的特征,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模糊数学预测预报系统,并对该矿动力现象进行了预测预报。通过初步应用表面,采用该方法采掘工作面动力现象进行预测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化学及热力学理论分析了表面活性剂驱油过程中产生的胶束聚集现象,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熵驱动过程,表面活性剂尾基转换自由能是导致胶束总的生成自由能为负值的主要因素,为选择与地层原油相匹配的表面活性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用上界限模型分析了刚性的四棱锥体压入在塑性表面产生的利沟现象,犁沟现象的分析是磨料磨损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犁沟的几何参数,锥体的正压力,切向力和塑变表面的应变(率)的计算是本研究的重点,为了验证本模型的正确性,将划痕硬度的测量结果与本模型的估计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呈现了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平均场重整化群方法,讨论在表面无规场和非晶化存在时,对S=1和σ=1/2混合自旋伊辛系统表面磁性临界行为的影响,得到在各种情况下系统的表面相图。相图表明,非晶化是一定范围内与无规场竞争仍可出现三临界点和重入现象。  相似文献   

9.
张玉伟 《天津科技》2009,36(6):85-85
高速柴油机在超出磨合期后,各运动部件之间的间隙合理,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但是有时汽缸套外表面出现密集的凹坑,形成典型的气蚀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金属材料的动态损伤现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存在微观表面缺陷的材料在瞬态强冲击作用下的损伤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对象为铜材料,表面缺陷为锲形、圆形和方形沟槽,采用目前较为合理的嵌入原子势(EAM),并利用分子动力学程序(LAMMPS)进行动态数值模拟,有效地给出了存在不同微观表面缺陷的金属铜材料在瞬间强冲击作用下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存在锲形缺陷的金属表面更容易发生微喷射现象,且微喷射速度随着锲形角增大而减小,随着冲击速率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