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年前挂一漏万1979年9月22日,美国核探测卫星“维拉6911”号测到印度洋上空一次神秘的闪光,这一情况立即作为一次可疑的,由南非进行的核爆炸上报给美国政府,但当时这颗卫星的寿命已超过了设计使用寿命,其电磁脉冲传感器又已失灵,光学数据得不到电磁数据的进一步证实,因而白宫对核爆炸的说法存有很大疑虑。但是美国空军和情报部门还是立即着手收集证  相似文献   

2.
<正>多亏了由遍布在全球的18台天文望远镜组成的全自动观测网络,让我们有幸捕捉到超新星爆发的初期景象。2017年3月,位于智利的PROMPT望远镜率先在其监测范围内的500个星系中捕获一道神秘闪光,并立即向观测网络中的其他望远镜发出信号。通过进一步的观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这道闪光源自距地球5500万光年的星系NGC5643。几个小时前,该星系中刚刚发生了超新星爆发事件。更为幸运的是,此次被观测到的超新星正是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本刊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登载的《南大西洋的神秘闪光》,曾说到可能是南非和以色列合作进行的核试验。据路透社最近从伦敦报道,英国格林纳达电视台在10月20日晚上的《行动中的世界》节目中说,由于绕过联合国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的一系列秘密国际武器交易,南非获得了一件核武器。这件核武器是一颗155毫米炮弹,这种炮弹既可装配高爆炸药,也可装配核弹头。南非于去年9月在南大西洋进行了该炮弹的试验,美国的卫星测到了爆炸时发出的闪光,但美国国务院后来说未获得任何证据证明此闪光是一次  相似文献   

4.
苏联红色月亮上天以后,美国出现了两个所谓“绝密文件”。一个是“盖瑟委员会”的报告,一个是艾伦·杜勒斯的报告。从1957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也就是美国的感恩节那天开始,美国著名报纸就在不断谈论这两个“绝密报告”了。“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竭力渲染这两个报告的“绝密”性和重要性,力图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好像这两个“绝密报告”,特别是“盖瑟报告”,如果不公开的话,美国就会受到什么严重的损失似的。“绝密”的材料终于一点一点地透露出来了。12月3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如果把它可以得到的料材和这两个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苏联的军事力量不断地增长。苏联现在几乎在每一类武器方面——轰炸机、战斗机、中程和远程寻弹、常规武器方面——都走到美国前面,只有核潜艇在外。说明苏联力量不断上升的曲线一直伸展  相似文献   

5.
被苏联丢在错车站上自苏联三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统治集团在又恼怒又伤心的情况下,作了很大的努力,经过几次试验失败后,总算把人造卫星放射出去了。但是,无论在大小、重量或内部装置的研究仪器等方面都远远不如苏联的人造卫星。因此,狡猾的美国统治集团,换了一个题目,妄想发射一个月球火箭,要在这方面赶过苏联,来保住它在世界上的威信。1958年12月18日“阿特拉斯”式卫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射出去的。美国统治集团吹嘘,“这颗新卫星比俄国的第二颗和第三颗人造卫星都要重”,“它可能为发射一座有人操纵  相似文献   

6.
每天翻开报纸,经常看到我国工农业以及科学文化战线上大放“卫星”的消息:小麦总产量超过美国啦、钢铁生产翻一番啦、原子堆和加速器移交生产啦……一连串的成就都是前人所不敢梦想实现的,我国人民自豪地把它们称之为一颗颗的“卫星”。为什么要用“卫星”这名称呢?提起“卫星”,自然使人联想到一年前那件震动全世界开辟新纪元的大事:1957年10月4日,苏联破天荒地发射了第一颗卫星,说得确切一些,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紧接着又是第二颗、第三颗卫星上天。直到今天,第三颗卫星还绕地球旋转着。三颗上了天的卫星,使世界各国人民都亲眼看到了苏联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卫星”这个科学术语,就被用来称誉一切破纪录的光辉成就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卫星协助科学家们揭开了南冰洋上“绿洲”的神秘面纱。原来,企鹅通常就是在这些很难为世人发觉的“绿洲”上尽情地摄食并茁壮地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和对华“接触派”之间,围绕执行一条什么样的对华政策更符合美国人的根本利益,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两本书反映了两个派别1997年2月,两名美国前驻北京记者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合著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简称《冲突》)一书出版,立即被舆论界炒得火热。据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特工与前苏联的克格勃曾经进行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间谍战,其中一次就是围绕被称为神奇的“点金术”展开的。因为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惊异于前苏联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创造能力,他们把创造这种奇迹的神秘武器称为“点金术”,可克格勃使欧美国家只能望“术”兴叹。  相似文献   

10.
自从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都为爆炸后的核威力而恐惧。在这次原子弹袭击中,有数十万人丧生,两座大城市瞬间变成焦土。但在历史上,却曾有人用双手把行将爆炸的原子弹掰开过,令这个神秘而可怕的怪物哑然失声,威力顿消。这听起来也许十分荒唐,但确有其事。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博士。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人用闪电战吞并了大半个欧洲,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屠杀。日本人在亚洲称霸,侵略中国和  相似文献   

11.
孙宏金  范斌 《科技潮》2000,(11):50-53
今年3月2日上午9点,北京五洲大酒店。在国防科工委的主持下,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巴的这一合作,被江泽民主席誉为南南合作在高科技领域的典范,今天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不同肤色、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两个第三世界国家,终于迎来了使用自己的资源卫星的新时代。人类的“火眼金睛”地球资源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对地球大范围的情况能够一览无余,可以对资源进行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1日清晨,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上、一枚“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地送上了轨道,从而揭开了观测全球大气的序幕,把先进的空间技术,引入了气象科学领域。三十六年过去了,世界各国已先后发射了170颗气象卫星,并相应建立了22O多个地面卫星资料接收站,每天从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网接收卫星云图和各类卫星观测资料。 1988年9月7日和199O年9月3日,我国分别成功地发射了两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4年又发射了“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除利用卫星云图和卫垦资料监视和预报灾害性天气外,还逐步扩展到旱涝、病虫害、林火、海水滥测和  相似文献   

13.
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之中,有一座“末日种子库”:约1亿粒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被保存在零下18摄氏度的地窖中。该种子库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八级以上地震和核武器攻击。2008年九、十月间,法国摄影师卡洛琳&#183;波伦拍摄了把印度一农场的植物种子运到“末日种子库”的全过程,这也是媒体记者首次走进这座神秘的“植物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自感实验中灯泡能短暂闪光的条件进行讨论,并指出,把灯泡闪光解释为“由于产生很大的自感电动势引起的”这一看法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士元 《科技潮》2001,(10):49-50
美舰演习“中国星”全天候监视2001年8月21日,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参考消息》在报纸的头版,以“中国全天候监视美国航母”为题引用美国、日本等外电的消息,突出地报道了美国航空母舰“卡尔-艾森”号和“星座”号在南海演习之际,中国利用固定在这一地区上空的现代微小卫星对演习进行全天候监视。这些报道宣称,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微小卫星,使微小卫星未来能与大卫星组成一支‘有机的太空舰队’”,进而“有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美国铱星(双星)、“长四乙”一箭双星、“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中星22”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二号”卫星等的发射、升空和入轨情况。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狄金森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神秘诗人”。她的诗从头至尾是一种努力的结果,要把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一个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人,不受约束地、完整地、真实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8.
1947年英国向美国提交照会,要求美国立即承担起援助希腊、土耳其的军事与财政义务,此一事件被当时美国行政当局和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者认为是英国向美国移交“世界领导权”的标志。其实质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严重衰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巴拿马地峡把美洲分成南、北两部分。人们习惯把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因此北美洲只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英属百慕大群岛和法属几个小岛。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和“亚美利加”在英语中是一个词,只是汉译不同而已。通常认为亚美利加是以意大利航海家的名字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命名的。他纠正了哥伦布认为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大陆都属亚洲的错误。由于这一名称悦耳、好记,立即为大家所接受。亚美利加则是亚美利哥的拉丁语读音。近来有这么一种说法,亚美利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科普     
美国宇航局的两辆“双胞胎”火星车已被分别命名为“勇气”号和“机遇”号。这两个名字都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9岁女孩索菲·科利斯提出的。美国宇航局于去年年底发起了为两辆火星车取名的活动,邀请全美中小学生提供有创意的点子。参赛者按要求必须交一篇50至500字的文章,讲述准备为火星车取什么名字以及取名的理由。共有近万名青少年参加了这项活动。目前正上小学三年级的索菲·科利斯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索菲·科利斯在她的文章中表示,自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飞上闪光的夜空。索菲·科利斯8日与美国宇航局局长奥基夫一起,出席了在美国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