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下降的原因及保持地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理兴 《广东科技》2011,(24):76-77
杉木是南方主栽速生用材树种。南方由于营造大量杉木人工纯林,导致了杉木人工林林分质量下降,林地地力衰退,尤其是在多代连载杉木林地上,林地地力衰退问题就更加严重。针对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下降的原因及保持地力途径作出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路平 《广东科技》2016,(12):37-39
南方人工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南方人工林是华南地区大气、生物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保障。广东生态公益林中人工林占74%,当前广东的人工林存在着种类单一、结构简单、抗逆性差,以及地力衰退、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低,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华南植物园获奖项目组提出了建立人工林经营大型实验平台、评价人工林传统经营管理措施、研发人工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开展优良树种和优化模式示范推广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林生长及改土效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适应性强、生长快,与福建柏、马尾松等适宜树种混交,因发挥了种间关系效益及辅佐功能,林分生产力大大提高。此外,火力楠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闽南沿海山地土壤改良、低产林改造及防治松杉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理想树种,可作为用材林定向培育,其与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是适应闽南沿海贫瘠山地的较为成功的两种混交组合,可作为贫瘠山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造林方式,值得大力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
工业人工林培育和健康经营事关我国木材战略安全。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成为林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化感效应、养分循环、根系周转3个方面阐述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概念模型,阐述了各生态因子的相互关联性,指出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将导致连作人工林生产力衰退,以期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 cm,即呈现出SMBC、SMB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强度间伐对SMBC、SMBN含量影响明显,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壤地力的维护,从而改善杉木大径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苏北海堤杉木杨树混交林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苏北海堤杉木杨树混交林及杉木纯林林木生长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分析表明:混交林林木生长、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和养分含量均好于纯林;提高土壤酶活性及肥力水平,是有效防止杉木林多代连栽林地地力衰退的有效方法,可在海堤防护林更新过程中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受植物群落的反馈调控。杨树人工林有助于改良盐碱地土壤质量,但是林龄如何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尚不清楚,为此,笔者探究杨树人工林林龄和季节交互作用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为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控制试验,选择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3个不同林龄(5、10和21年生)杨树人工林,每个样地设置3个重复,分别于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冬季(2月)采集样品,分析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变化格局。【结果】杨树人工林土壤中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甲螨亚目(Oribatida)、膜翅目(Hymenoptera)、弹尾纲(Collembola)和鞘翅目(Coleoptera),占全部捕获量的89.4%。林龄和季节变化影响土壤节肢动物数量和多样性,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10年生的杨树人工林的快速生长阶段,而最低值则出现在5年生林龄的幼林阶段;均匀度指数在10年生人工林中最低。1年中,杨树人工林中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在5...  相似文献   

8.
针对白洋淀水陆交错带芦苇退化及芦苇地改造状况,研究了健康、不健康芦苇地及经苇地改造的玉米地土壤水含量状况,并选择了玉米地、人工林、玉米一人工林及芦苇地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健康苇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健康苇地,经过不同种植方式后,在0~100cm的土层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在保持湿地土壤水分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丰县大沙河林场杨树多代连作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变化,探讨多代连作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根际土养分含量、土壤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pH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低于非根际土;2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强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及多数养分元素的转化,但多酚氧化酶活性越大,养分含量越低;土壤pH的下降对多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有不利影响;真菌与土壤酶活性的整体相关性要比放线菌和细菌密切;3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pH相对于非根际的降低,并且逐代连作后根际土壤pH下降更多,而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逐代的升高,还会造成根际土壤中养分、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的逐代减弱,其中有些指标甚至会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在江苏丰县应避免杨树连作,可更换品种或进行树种轮栽以缓解连作对地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维系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水平,同时采取措施减弱土壤的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丰县大沙河林场杨树多代连作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变化,探讨多代连作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根际土养分含量、土壤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pH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低于非根际土;2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强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及多数养分元素的转化,但多酚氧化酶活性越大,养分含量越低;土壤pH的下降对多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有不利影响;真菌与土壤酶活性的整体相关性要比放线菌和细菌密切;3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pH相对于非根际的降低,并且逐代连作后根际土壤pH下降更多,而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逐代的升高,还会造成根际土壤中养分、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的逐代减弱,其中有些指标甚至会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在江苏丰县应避免杨树连作,可更换品种或进行树种轮栽以缓解连作对地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维系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水平,同时采取措施减弱土壤的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12.
培育措施对华山松果材兼用林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培育措施(土壤类型、整地方式、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林分结构、营林措施)对华山松果材兼用林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造林密度、林分结构和营林措施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冠幅和果实产量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整地方式和造林方式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及果实产量的差异都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出营建华山松果材兼用林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山楂是河南省太行山区的优势林果资源之一,其生长分布受土壤母岩、土壤母质、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地质环境因素多通过土壤作用于山楂树体,调节山楂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来源、运移、吸收、转化及补偿关系.  相似文献   

14.
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通过对考古文化特征与渔猎—农耕经济的兴衰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孢粉、黄土等古气候指标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的研究,同时叠加辽东半岛地区的海岸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探讨了辽东半岛地区古文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文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5000 aB.P的寒冷期,人类应对气候突变的响应不同,直接导致小珠文化的兴盛与后洼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15.
三江县油茶林低产状况的初步研究和改造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路线和样方调查方法,调查三江县的同乐、独峒、八江、同坪、林溪5个乡的油茶林。调查结果表明:三江县油茶林低产原因是多数油茶林用点播造林,导致林木个体生长和经济性状良莠混杂;同一片林老、中、幼树同存,45年生林以老、中龄树为主;林分单位面积密度过大(2200株/公顷~4800株/公顷);铲山抚育造成土壤肥力衰退;油茶树的营养水平较低。建议从当地现有的优良品种中选育良种,用育苗造林取代点播造林,用梯级整地造林、割草抚育和摘果收获取代直接在坡地上点播造林和铲山抚育以及林地捡籽收获,油茶林尚未郁闭前间种豆类及其他改良土壤的作物。  相似文献   

16.
区域森林生产力评价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森林的可再生性和可培育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森林供给能力,从较宏观的角度评价了区域森林生产力。分析认为:森林生产力级数包括现实森林生产力级数和期望森林生产力级数,采用森林蓄积、森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森林生长量、木材产量4项因子计算。通过对我国现实和期望森林生产力的分析得知,我国的现实森林生产力已经下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恢复和提高我国森林生产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从现实森林生产力出发,以期望森林生产力为目标,提出了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以保证森林资源效益的全面发挥。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支持,利用潜力递减法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特征,采用气候理论潜力为目标进行作物生态潜力预测。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中,光合生产潜力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土壤生产潜力则南部高于北部;1985—2010年,研究区内作物生产潜力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土壤生产潜力损失量分别为16 670.19、8 579.06、3 185.58、1 147.98 t,各占其对应级别潜力总量的2.37%、2.33%、2.33%、1.92%;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研究时段内区域作物生产潜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建设用地扩张造成的生产潜力损失约占农用地生态潜力损失量的50%;黄土台塬区的农用地的气候理论水平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雅安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国产MAPGIS6.0软件为平台,对雅安市1:25万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数字化叠加处理,生成16032个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单元,应用“机制法”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表明:(1)雅安市大部分处于我国东部三等光温四级气候生产潜力西区,土地每年自然生产潜力在7843-17335kg/(hm^2)之间;(2)全市土地自然生产力水平为中等偏上,中低产田土占71.28%;(3)全市土地增产潜力平均为23.53%.区域潜在生产力差异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土壤,次为水分;土壤限制因素为有机质、全氮,其次为速效磷和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多段分级压裂是目前开发致密气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对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的研究可以有效预测压裂水平井的产能特征及确定各因素对产能的影响。将致密火山岩储层多级压裂水平井的渗流划分为3 个阶段,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渗流阶段的渗流特征和机理,建立了基质–裂缝、裂缝–近井筒和裂缝–井筒的耦合流动方程。以椭圆形渗流理论和多井干扰下的叠加原理为基础,通过保角变换、当量井径原理,建立了多级裂缝相互干扰下的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运用于实际并进行了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实例计算表明,致密火山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生产初期产量高,产气量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初期产量高、递减较快,后期产量低、递减较慢、产量趋于平缓。通过对启动压力梯度、敏感系数、滑脱因子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各个影响因素均存在一个最佳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
西天目山土壤线虫生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5月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进行“中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在森林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研究。并选定浙江省西天目山与湖南省衡山作为研究点。本文的工作是在西天日选定5个采样区,连续取样二年,现将二年有关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与数量的季节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