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选视线”是人类视觉“黄金分割”的分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瑞泰 《自然杂志》2006,28(6):345-348
“首选视线”是人类建构“最佳视框”的分割线。“最佳视框”是人类感受“黄金分割”的视觉机制,是经由左眼“首选视线”和右眼“首选视线”同时分割左右视野而形成的长方形视觉框架。“最佳视框”边框的长与宽的比是一个衡量,吻合于黄金分割。“最佳视觉框架”为人类“舒适与和谐”的视觉体验提供了生理学基础。在人类感受自然、优化自我、创造未来的进程中,关于“首选视线”以及“最佳视觉框架”的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3D打印技术日益成熟,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领域,它又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要问近几年最热门的科技词汇,"3D打印"应当是众人首选。小到模型玩具,大到汽车、飞机零件,好像只要提供足够的材料,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打印"出来。其实,3D打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界密切注视的新科技,除了可用于打印治疗工具外,"打印人体"也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其中,打印骨骼既是目前该技术在医学界应用的起点,也是发展最快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许传祥 《科学通报》1995,40(17):1544-1544
精确地获取景物的三维信息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任务之一.双目立体视觉(以下简称立体视觉)是从两个视点得到的图象来恢复出景物三维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以下3个步骤来刻划立体视觉方法:(1)确定匹配特征,并从图象中抽取这些特征;(2)特征匹配,即寻找左、右两幅图象中由景物表面上同一特征投影形成的特征对;(3)利用对应的特征和成像几何参数重建三维景物.  相似文献   

5.
一、视觉研究的主要目的和途径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由眼和脑组成的视觉系统所处理的信息约占人的全部感觉信息的90%。研究人类视觉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要理解人是怎样通过观看完成认知任务的,从而为解释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这个最吸引人的神经科学问题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为制造具有人的视觉功能的新型机器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在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方面,人们建立了神经网络的“侧抑制”概念,建立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细胞、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  相似文献   

6.
走进花房会愉悦参观者的嗅觉,盲人阅读盲文读物全凭指尖的触觉,其他还有视觉、听觉、味觉等,在学校读书时老师教给我们人类所具备的这5种官能.可是,当今社会已发展到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获取的感受已经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孩子们在游乐场里那些开心的感受都能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形容吗?显然,除了这5种官能,人类还有更多感觉.  相似文献   

7.
付子英  唐佳  陈其才 《科学通报》2020,65(8):656-664
揭开人和动物大脑方位感知与空间导航的秘密,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科学家通过对大鼠和蝙蝠等动物近50年的研究,使我们对大脑二维(2 dimension, 2D)导航的神经基础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研究发现,在海马和内嗅皮质等脑区有专门的导航细胞,包括位置细胞、网格细胞、边界细胞、头朝向细胞等.这些细胞及它们的"细胞域"可为2D空间导航提供"空间认知地图"或"心灵环境地图"和"指南针".然而,人和大量动物都生活在三维(3 dimension, 3D)空间中,大脑如何完成3D空间环境下的定位和导航?近年来,通过对爬行和飞行状态蝙蝠的研究,发现参与2D导航的那些细胞在3D空间下反应特性和模式均发生明显变化;蝙蝠属于社会性和群居性动物,研究还发现在其海马内存在社交位置细胞和目标方向角调谐细胞,分别负责获取环境中其他蝙蝠位置的踪迹信息以及目标的方向信息.由此可见,脑内这些空间定位细胞构成了导航的神经基础,并经过复杂的功能整合,构成了一个位于脑内的"微型全球定位系统",且在细胞水平上阐释了这种高级认知功能的原理.本文简要介绍了Nachum Ulanovsky等人近些年对蝙蝠大脑3D导航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荣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金的Hubel(哈伯尔)和Wiesel(韦塞尔)在发现猫的视觉域中检测物体轮廓的细胞时,曾发表了一种富有魅力的神经系统模型。这种模型是阶层性的,它是在网膜上具有同心圆型感受域的一排中继核细胞的纤维,集中于一个单纯的细胞,形成细长的线状感受域,而若干单纯细胞的纤维则集中而形成复杂细胞的感受域。不久以后(1965年),哈伯尔和韦塞尔在更高层次的视觉前域,找到只对具有某种规定长度的线段  相似文献   

9.
画图案、标记和色彩等,都能被目光扫描成特定的想象信息.想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后,能引起某种意识和情感,甚至影响大脑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系.可以说,人类除饮食居住外,这种奇妙的视觉、心理和情感的"联觉想象"效应,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最早的一种健康手段,也是建立"视觉美学"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从认识海洋开始,便有了海上航行,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和繁荣的海洋经济。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交通运输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而随着跨海通道一次又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人的距离感一次次被颠覆……"C"变"D"的关键一"笔"渤海湾是我国最大的内海,然而美丽的海湾却成了阻碍交通,甚至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罪魁"——从东北到华东、华南必须绕行。比如从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夏普公司最近为DV研发出一款三维液晶触屏显示器,收看时无须戴特别的眼镜,在距离触屏30厘米远处就可以欣赏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观看三维电影用的特制眼镜是利用视差原理,让双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图像,然后在大脑里合成立体的影像。而夏普的这种显示屏是通过覆盖在表面的一层叫做“视差栅栏”的竖条部件,取代眼镜控制光线的投射方向,使左右眼感受不同的视像,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你想亲身体验一下驾驭飞船的"星际之旅"吗?你想感受远古大型动物出现在你面前的滋味吗?新北京天文馆的落成一定能圆你的梦. 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北京天文馆新馆在原北京天文馆身后不大的空间上,融入了多种科学内涵,与老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投巨资兴建的新馆设有先进的数字宇宙剧场,3D、4D动感剧场,太阳真空望远镜和400mm天文望远镜等世界一流的天文科普设备,从外形到内涵堪称"世界级"天文馆.  相似文献   

13.
有节奏 《科学24小时》2014,(2):55-56,F0003
<正>电子游戏,又称视频游戏或者电玩游戏,是指使用者借助电子设备进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的体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发生着改变。无论是从笨重的游戏主机到轻便的掌上游戏机,还是从旋钮操作、按键操作到触屏操作,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玩家得到更好的游戏体验,更好的游戏享受。视觉感受重中之重由于又被称为视频游戏,电子游戏对于屏幕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更加震撼、更富沉浸式的视觉感受也成了如今屏幕的首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你可能会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一种“视觉动物”.我们依靠视觉感知世界,而鼻子对我们帮助不大。假若现在还抱着这样的观点。那你就低估鼻子了,因为最新的研究结果正在不断地昭示人类嗅觉的灵敏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李炎 《世界科学》2011,(11):56-57
随着许多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只需按下一个按钮便可产生,3D印刷术是否意味着大规模生产的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说,3D印刷术一点也不新鲜。几十年来,它被称作"快速成型法":一种使用熔融塑料或金属粉末快速制作一次性物品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昂贵的电脑控制激光,这是"打印机"的  相似文献   

16.
<正>湖州市科技馆属于中型综合馆,展厅面积6622平方米,围绕"科技与人类"这一主线设置了"高新技术"主题区、"科技与社会"主题区、"基础科学"主题区、"少儿科技园"主题区、4D影院等常设科普设施。湖州市科技馆于2012年元旦对外开放,围绕"培养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智慧、探索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通过开展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教育活动,让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魅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年初,最后一位离开月球表面的人、原阿波罗17号载人登月飞船指令长尤金·塞尔南告别了人世。在走向生命终点的那些年里,这位"登月最后一人"曾经多次表示,他很难想象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时,竟然仍没有人类能再度登上月球。塞尔南个人的遗憾,其实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当人类最终抵  相似文献   

18.
<正>让大脑变得更完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最美好的幻想。我们一直坚信,我们只利用了"10%的大脑",绝大部分的大脑潜力还未开发,我们希望未来人类大脑要比今天更强大。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大脑神经系统的了解日益加深,一些能够让大脑变得更聪明的新科技也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个性化智能药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生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2011,(3):F0004-F0004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旨在通过新奇和具有刺激的视觉方法鼓励世人关注科学的’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落下帷幕。在这项由美国《科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组织发起的年度大赛上.噬菌体病毒、西红柿籽"头发"、植物基因图和蜈蚣机器人等视觉作品榜上有名,其中艾滋病毒3D模型获得了这项大赛的圈解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马栓  任华 《科学之友》2002,(7):47-47
人类诞生和成长在大自然的森林环境中,当人们从原始森林走向农业社会进而产生城市后,没有一天忘记对绿色环境的追求。人们在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在居住地附近建造花园,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森林中游乐、狩猎,城市绿地有了一定种类。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着地球环境,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爆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人类受到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