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分子机器是近年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分子轮”将在复杂的纳米机器如分子卡车和分子纳米机器人制造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科技掠财     
德国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单分子聚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可引起其纳米尺度的链式结构长度发生变化,即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使未来纳米机器找到简便可控的动力成为可能。 德国慕尼黑大学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科学家说,他们发现的这种新型纳米机械是单个的感光聚合分子,呈链式结构,由物质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5,(8):52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用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首次制成了“纳米车”。科学家说,未来这种车辆可以用来运输分子,成为“纳米生产”中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4.
 201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ean-Pierre Sauvage、Sir J.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Feringa 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方面的重大贡献。分子机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构建分子水平上的机器。超分子化学在分子机器的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来说,这是继1987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第2次授予超分子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本文简述分子机器的设计理念、合成思路、发展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201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ean-Pierre Sauvage、J.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Feringa 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人工分子机器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本文阐述分子机器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现状,并展望人工分子机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马杰 《科学世界》2006,(6):58-62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或机器。从轻便的钳子到传送带或起重机等庞然大物,真是不胜枚举。现在人们尝试用微小的分子组装成这些重要的机器,制造出称为“分子机器人”、“分子机器”的微细装置。使用这种装置可以随意控制其他分子。下面就来看分子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情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2):127-127
三磷酸腺苷(ATP)可以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所需能量,其在核酸合成中亦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美国科学家建造了可由三磷酸腺苷驱动和控制的新型生物纳米电子混合晶体管。  相似文献   

8.
《广西科学》2005,12(3):226-226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杰弗里·青克等人制造出世界第一个纳米阀门。这个阀门可以控制分子的进出,科学家设想将来用它向细胞内输送单个药物分子。这个纳米阀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工设计的轮烷分子,是阀门的活动开关“芯”;另一部分是500纳米见方的多孔硅物质,是阀门的固定部分,其小孔尺寸只有几个纳米。作为阀门“芯”的轮烷,包括一个哑铃状的长链和一个能在“哑铃”两头之间来回直线移动的分子环,分子之间的电性力就可以驱动这个分子环。研究人员将轮烷附着在多孔硅的孔口上就构成了阀门。多孔硅物质的小孔尺寸很巧妙,既能够…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是人们谈虎色变的疾病,死亡率极高。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来治疗。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对付艾滋病的良策。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最终源于单个分子的威胁。于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用人造分子合成新的药物,用以发现并消灭这些危险分子。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已经用电脑设计出了分子“钥匙”,有可能打开人体内诸如艾滋病和恶性肿瘤之类疾病的治疗之“锁”。 美国科学家用电脑设计出了一种称为QM212的人造分子团,并正在生物实验室里大批生产。促成QM212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于将单一分子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借助于现代的实验仪器,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揭示单一分子的性质。科学家们可以对酶、分子马达、活体细胞中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受体等一些重要生物分子的直接表征。常见的单分子研究包括对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电学性质研究,对单分子之间的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量,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或荧光技术对单分子进行成像研究以及直接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单分子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1.
近日,捷克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绷带,并已经投入工业生产。用于制造绷带的材料是一种被称作“纳米纤维”的材料,这是一种极其细小的合成纤维。这种纤维本身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其形状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观察到。有关专家称,利用“纳米纤维”制成的绷带之所以有如此功效,是因为它可以吸附细菌和一些个体稍大的病毒分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97年4月5日报道,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可能已拍摄到木星的两个卫星(fIOU-tymede和Calisto)表面含有碳分子和氮分子的闪光。碳和氨是创造生命的关键元素,它们在木星的卫星L出现,说明在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曾经有活的生命存在。科学家们在上个月休斯顿月球和行星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宣布了这一结果。他们根据伽利略宇宙飞船上的近红外线测绘光谱仪收集到的数据,分析了木星这两颗卫星表面的化学成分,发现了有机分子。近红外线科研小组的科学家之一,夏威夷大学的托马斯·麦科德指出,木星的这两个卫星上出现的四种新物…  相似文献   

13.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28(3):235-235
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实现了用激光捕获单原子,其机制是利用激光光子反向碰撞单原子,使其渐渐“刹车”直到接近静止状态。但是这种机制无法用来捕捉分子,因为单分子吸收了反向光子后也不会“刹车”。德国的研究人员想到了用周期电势阱来抓住单分子。为此他们构造了一个由1240条金箔电极等间距排列而成的微芯片,并使微芯片上方形成间隔为100μm的圆柱形周期电势阱。  相似文献   

14.
分子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发展状况,其中,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方法是分子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最后,系统论述了分子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核酸结构设计因简单的碱基配对法则而获得预测结构的能量支持,且具备更强的折叠合成结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核酸碱基的化学多样性缺乏,使得核酸结构在功能上多样性比蛋白质弱,因而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文聚焦核酸分子工程,尤其是对核酸结构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基于核酸结构的空间可寻址性,实现了多种材料在核酸结构上的位点可控的修饰;基于对核酸分子序列的设计,还实现了核酸分子间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连续微调.此外,设计构建了合成分子化学反应网络、分子机器及核酸基生物材料,并将这种绿色生物材料应用于生物分子识别、生物膜表面工程及生物催化等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学》2013,(11):4-7
生物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输出分子的工厂。比如,胰岛素在这里被制造出来并释放进入血液当中,神经传递素从一个神经细胞传导至另一个细胞。这些分子在细胞内都是以“小包”的形式传递的,这就是“细胞囊泡”。来自美德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这些“小包”如何被在正确的时间输运至正确地点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太原科技》2006,(1):43-43
利用单个分子中的微小成分.美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汽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出版的《纳米通信》上。  相似文献   

18.
姜岩  魏忠杰  钱铮 《今日科技》2002,(12):20-21
化学奖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19.
原子力显微镜自发明迄今,已被应用于生物研究的各个领域,展示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结合我们及其他研究小组的工作,简要介绍原子力显微镜成像和力谱技术的基本原理,较系统地综述其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所涵盖的生物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磷脂、多糖、细胞/细菌以及病毒等。最后探讨和展望了该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科学追踪     
概述:今年5月世界科技领域最活跃的仍然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美英研究机构宣布绘出小鼠基因组图谱,美国两科研小组分别为克隆动物效率过低和克隆动物易夭折提出新解释。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美国 IBM 公司宣布开发出了迄今性能最优异的碳纳米晶体管,此外美国一家三口在体内植入计算机芯片。今年5月的世界航天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位太空旅客完成了10天的太空旅行,世界纳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科学家发现单层碳纳米管可在光照下自燃,科学家合成带单电子的稳定分子,科学家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今年5月是中国的“科技月”,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围绕“科技创造未来”这一主题,举办了30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