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文博士、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2003年入选北京市农口百名专家名录,同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高级专家人才库、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2006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推荐为国家级候选人。  相似文献   

2.
张克中博士、副教授,北京农学院园林系园林植物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花卉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花卉育种、花卉现代栽培与繁殖技术研究。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5年入选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  相似文献   

3.
尹宝才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级科研项目,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7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4.
虞国跃博士,研究员,专门研究瓢虫等鞘翅目昆虫分类及其利用。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所长,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 997年入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相似文献   

5.
肖蓉 《科技潮》2008,(5):47
袁文霞博士、教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化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宽带隙半导体GAN与助熔剂体系的热力学和相平衡、SIC与金属接触界面化学等。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部863项目3项。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6.
曹文斌,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纳米光催化材料、光子晶体和陶瓷材料的新型合成与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相似文献   

7.
黄文江博士,副研究员。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3年入选北京高级专家数据库。主要从事农田信息快速采集技术、软硬件开发和定量遥感等农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省外资讯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9.
黄文江博士,副研究员。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3年入选北京高级专家数据库。主要从事农田信息快速采集技术、软硬件开发和定量遥感等农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俊 《科技潮》2011,(1):26-26
卓力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无线/IP网络环境下的图像/视频编码与传输技术、流媒体技术,视频转码、多描述视频编码、可扩展视频编码(SVC)、立体视频编码等视频编码技术方面的研究。2005年以来,先后获得了十多个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资助,2006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并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2009年获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活动优秀类资助"。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已遴选了28批共计2663名相关人才,是北京市实施时间最长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文章通过对28年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与评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概述了新星计划的发展历程、科技人才评价的发展脉络与重点要素,并为青年科技人才及科技机构提高申报人才计划成功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省外资讯     
《今日科技》2011,(10):16-17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3.
刘俊 《科技潮》2005,(10):44
宋怀河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可控化学反应的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沥青基炭纤维(通用级和高性能);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及C/C复合材料等);功能性炭材料(储能、导电、磁性材料等);纳米炭及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碳管、碳包覆纳米金属晶、纳米碳管增强树脂及炭复合材料等);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14.
周一杨 《科技潮》2006,(7):34-34
刘月焕硕士,研究员。200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相似文献   

15.
曾义北京市刑事科技研究所、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技术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刑事物证化学分析和物证技术鉴定工作。1997年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16.
陈文明,任医生、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医学系。多年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被评为97年度北京市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同年选派到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获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17.
孙浩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杏、李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枣贮藏保鲜等领域的研究,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18.
陈鹏 《科技潮》2003,(1):48-48
张立群教授 1969年出生,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橡胶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橡胶学会委员,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1997年度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1998年度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19.
郭剑峰 《科技潮》2011,(8):34-35
曹兵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膜控释肥研发、控释肥高效施肥技术研究、控释肥施用综合效应评价和作物专用控释肥研发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多项北京市及国家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20.
易宗春医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各种因素(物理、化学等因素)对红细胞分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