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详尽地分析《瘗鹤铭唐人金山本》和唐代《润州图经》,深入地考证王羲之与朱方(京口)的关系、“雷门鼓事”的时代以及东晋书风的特征,可以得出《瘗鹤铭》作者就是东晋的王羲之。  相似文献   

2.
《科技信息》2009,(25):I0397-I0397
赵文成,字尊岳,1949年7月生,祖籍山东泰安。毕业于中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研修班。现任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赵文成自幼酷爱书法.自八岁始学书,受伯父耳提面命之教诲。楷法主学欧阳询,兼习王羲之、黄自元等名家诸体,直至而立之年目课不辍,临池无间,其习书座右铭为“人玩其华,我求其实”.  相似文献   

3.
自明人都穆《金薤琳琅》收录以来,《汉张迁碑》的相关研究此起彼伏,在诸多汉碑研究中,对此碑的研讨最为热烈,且疑点不断。其中,刻工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久议未决,只以拓片判断《汉张迁碑》的拙朴书风是由刻工决定的,忽略了书风形成的其他诸因素,尤其是对《汉张迁碑》拙朴书风要素的模糊认识导致书法临习者的盲目追求和错误临习,对拙朴书风作品的创作也带来一定影响。过分夸大刻工的作用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4.
正贺书元,一位耽溺墨宝、沉默寡言的长者。他篆隶行楷,涉猎广泛。楷书以颜真卿、欧阳询为宗,行草以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頫、孙过庭为范,曾临写出高过案牍的金文、石鼓文、竹简等,从老祖宗的丰厚遗产中吸纳养分。既上接古人,又揉入个人感悟与时代特征,"师古法今",挥写出独具个性的贺氏书风。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说:“书字贵平正安稳”.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书写要规范、清晰、大方、美观.从平正到飞跃,是汉字书法训练的基本过程,不重视基本功训练而盲目追求“龙飞凤舞”,对书法艺术的深入领悟与把握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心在林泉间、放言无遮拦的旷达心态与魏晋之际的文人风骨毫无二致。魏晋遗风成就了王羲之书法巨擘的美誉,催生了《兰亭集序》的诞生,但放浪形骸、快意恩仇的自由个性也使王羲之在官场人际关系上声名扫地。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作用,对后世为文、为官者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东的张凤塘先生,又名张法舜,是近年崛起书坛的一位青年书家,获得第四届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金奖是其发轫之始,随之不断探索提升,2002年更是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风格日趋成熟,形成了现在骨骼劲挺而又笔意流荡,粗重处见浑厚而黑白处见性情的个性书风。  相似文献   

8.
张切易作品     
《枣庄师专学报》2008,(1):F0002-F0002
张切易简介 米庐颜其居,1968年生于山东薛城,山东省枣庄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枣庄市青年优秀科技人才,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书法家。在从事书法创作中,博观约取,不为时风所囿,从章法到笔法清研探微,逐渐形成了典雅俊朗,个性鲜明的书风。诸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史料馆、收藏家收藏其作品。  相似文献   

9.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其隶书气魄宏大、风格独特、影响久远,成为清朝隶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之一。探讨伊氏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研究其艺术生成的内外原因,对学习伊秉绶书法,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伊秉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观念、取法师承以及锐意创新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书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隐逸文化在宋代发生了转型,隐逸审美精神对宋代的书法审美态度、审美追求及宋人的创新精神都产生了影响,并促成了“尚意”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及其发展等方面去揭示王羲之书法上取得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从碑与贴、取法高低和书风选择三个方面并结合目前书市上常见的影印范本较为详实地阐述了书法范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张謇虽有“同、光间书法第一”的美誉,但书名不显,原因就在于“为事业之功所掩没”。他以功用为书,使书法在审美与实用上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显示了书法贴近社会生活的艺术功能。张謇的书法“立意沉醉,外柔内刚”,是他坚韧不拨、独立自强人格力量的写照,也充分反映了张謇所独具的美学性格。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中国书法审美的发展历史,历来有"宋尚意"一说。笔者从宋代的政治风气着手,讨论当时的文官政治与书法风格形成的关系,提出文官阶层职业化的出现对于"尚意书风"的形成具有某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以其极为个性化的狂草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峰。徐渭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其笔墨之中融入了"逆数"的因子,并通过加强书法线质疾涩对比、突出笔画纵向横向夸张对比、注重章法的散密与整体对比,最终形成了方圆兼济、纵横捭阖、狂放不羁的书法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古代题跋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题跋是一定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一定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记录。六朝是题跋的胎息和萌芽时期。今天我们所可知道的,旧题王羲之的《书卫夫人<笔阵图>后》而外,顾恺之《清夜游西园图》也有梁代诸王的跋尾。但后者早已失传,因此《书卫夫人<笔阵图>后》就是硕果仅存了。这篇跋文中所述“意在笔前”的书法理论及有关用笔、点画方法,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辉煌的书法成就的产物和记录。没有钟、王等名家辈出,不可能产生《书卫夫人<笔阵图>后》这篇题跋;这篇题跋的产生,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特点,以及在理论上对书法艺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郝科 《科技咨询导报》2008,(28):175-175
通过对唐代孙过庭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进行分析,从而对书法以及其与接受者的关系进行新的研究,并梳理出书法中形式与内容的另一层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赵孟頫仕途中求隐逸的心路历程,以及后世对他的书法风格和人品诟病的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赵孟頫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倡导复古,回归经典,其书风影响中国书法几百年,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9.
两晋南朝书法批评著作数量不少,由此可见当时批评风气之盛。其主要原因是受当时人物品藻之风的影响,其批评标准与模式亦由人物品藻而来。许文雨《钟焕诗品讲疏》云:“历览艺林,前世火土,颇矜作品,鲜事论谭,及曹丕褒贬当事之八,肆为之辞,于是溺经论文,多以甄别得失为己任。在梁一代,萧子显秉其史论之识,以绳文学;刘辎更呈其雕龙之辨,以评众制;疲肩吾则载书法之上,而品之有九;钟煤亦录五言之诗家,而次之为三。衡鉴之作,于斯称最矣。”】两晋南朝书法批评文献主要有:朱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人宋王惜《文字志》、梁王僧虔《…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基础、书法史的自我演进过程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儒道思想是明末清初雄强书法风格出现的思想基础,书法文化系统的自我演进是其出现的文化生态因素,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是其出现的催化剂,书法幅式的改变则为这种书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