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广西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环境驱动因子,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水平,本文通过系统收集人工林土壤现状数据,分析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制作全区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数空间分布图。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土壤肥力指标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获取广西主要土壤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全区90%以上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指数处于0.20~0.50,不同土壤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黄棕壤、黄红壤、黄壤、红壤、石灰岩土、赤红壤、砖红壤。赤红壤人工林土壤碱解氮与有机质和年均气温相关性高,土壤有效磷与有机质和pH相关性高,土壤速效钾与环境因子坡度、海拔、降水量、积温和坡向相关性高。红壤人工林土壤碱解氮与坡度和海拔相关性高,土壤有效磷与积温和降水量相关性高,土壤速效钾与pH相关性高。石灰岩土人工林土壤碱解氮与坡度和有机质相关性高,土壤有效磷与积温和降水量相关性高,土壤速效钾与pH相关性高。综合来看,广西人工林土壤肥力整体偏低,不同土壤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环境驱动因子各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东省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对华南地区3种重要的用材林(桉树(Eucalyptus spp.)、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A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A、B层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p<0.05); 3种林分土壤(A、B层)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各林分A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显著高于B层,A层全磷、全钾和有效铜含量与B层无显著差异。土壤综合评价系数在A层以桉树人工林最高、杉木人工林较小,B层则为杉木人工林最高、桉树人工林较小,马尾松人工林在A、B层均居中。  相似文献   

3.
海南不同桉树人工林微量元素(Cu、M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仅开展对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含量的研究来揭示微量元素(铜、锰)在按树人工林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有可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中铜的平均值为38.3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mg/kg),锰的全量水平较低,平均值为518.6m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0mg/kg).铜、锰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基本是呈自上而下增加的规律.在海南的西北部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高于海南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微量元素铜的含量和北部地区微量元素锰的含量是最低的.以海南西部海尾地区为例,在相同的土壤类型上,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灌木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第一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的含量高于第三代桉树人工林,但锰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地形下的差异,综合评价地形对麻栎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人工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麻栎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划分为平缓坡地、阳坡凹地、阳坡凸地、阴坡凹地和阴坡凸地5个类型,分别测定了5种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筛选并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地形下的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地形中,阳坡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阴坡凹地pH、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阴坡凸地土壤容重最小。阴坡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且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pH、容重、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地形中,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阳坡凹地(0.533)>平缓坡地(0.511)>阴坡凹地(0.510)>阴坡凸地(0.495)>阳坡凸地(0.482)。【结论】在本试验地,地形通过改变土壤pH、有机质、土壤容重、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等5个关键指标,影响了麻栎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其中,阳坡凹地土壤质量最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樟树立地土壤主要因子和叶片活性铁、叶绿素变化及其原因,对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石灰性土壤地区黄化樟树施用了长效复合铁肥.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的pH值、HCO3-和有效磷含量,其中HCO3-减少得最多,有效磷次之,pH值最少;增加了其余土壤因子及叶片活性铁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次序为有机质>活性铁>叶绿素>有效铁>速效钾>水解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5 kg肥料和7.5 kg肥料处理发挥肥效迅速,5 kg肥料+25 kg红壤和7.5 kg肥料+25 kg红壤次之,5 k肥料+50 kg红壤和7.5 kg肥料+50 kg红壤肥效发挥得最持久,说明在条件允许时,红壤用量越多越好;无论添加25kg 红壤还是50 kg红壤,土壤的pH值、HCO3-和有效磷均为5kg肥料>7.5 kg肥料,其余土壤因子及叶片活性铁和叶绿素正好相反,说明在适宜的施肥量下,肥料越多,效果越好;不同取样时间土壤因子及叶片活性铁和叶绿素的变化规律性不强,仅有机质和水解氮、有效铜和有效锌、速效钾与活性铁和叶绿素变化规律一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因子及叶片活性铁和叶绿素的变化规律性较强,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与有效铁.pH值和HCO3-,叶片活性铁与有机质、叶绿素与有效铜变化规律一致.结果还表明,pH值、HCO3-,有效磷与有效铁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其余土壤因子及叶片活性铁和叶绿素与有效铁之间表现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4种不同林型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小叶桢楠、杉木×闽楠、杉木×缅茄)为研究对象,探讨纯林及其混交林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型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为杉阔混交林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4种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明显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2)在同一土层,杉木×闽楠混交林的土壤pH、铵态氮含量最高,杉木×缅茄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最高,杉木×小叶桢楠混交林土壤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较为显著(P<0.05)的相关关系,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为杉木×小叶桢楠>杉木×缅茄>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总体上看,杉木×小叶桢楠与杉木×缅茄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可为杉木纯林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祁东县三种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的肥力状况比较,发现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差异.紫色土的各种养分指标都处于适宜范围;水稻土的pH和有机质含量偏高,红壤的pH、速效钾、有效锌、有效氯含量偏低.因此在该地区紫色土壤比较适宜种烟,其次是水稻土,对红壤应进行相应土壤改良,提高肥力,为生产优质烟叶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区,研究不同土壤深度(>0~5cm、>5~10cm、>10~20cm)以及不同火强度(未火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干扰下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对火烧迹地土壤的改良和油松林的恢复更新具有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火烧1年后,土壤pH 有所升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质量分数除在极度火强度下,其他火强度下都有所升高;磷和有效磷在过火土壤中的质量分数亦增加;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钾、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在土层垂直分布上的状况为表层土大于深层土.因此,火烧对土壤表层产生较大影响且强度合理的火干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引起张家港市樟树叶片失绿黄化的主要原因,以张家港市4条主要街道两旁发生叶片黄化樟树的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叶片正常樟树的立地土壤为参照对象,采集0~20 cm及20~40 cm土层中的土样,对土样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并研究了黄化樟树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化樟树立地土壤pH以及HCO3-、有效磷和有效铜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正常株,而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锌的质量分数低于正常株;土壤的pH以及HCO3-、有效磷、有效铜的质量分数与有效铁质量分数之间为负相关,而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有效锰、有效锌的质量分数与有效铁质量分数之间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的自然森林植被生长茂盛,土壤矿物分解较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 生物富集过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黄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基带土壤为 红壤,自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淮黄壤。土壤质地多为 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和淀积作用强烈,全剖面呈 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高度不饱和,代换量低,但表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是广西 重要的水源林区。  相似文献   

11.
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等立地上15年生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钠、水解氮、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交换性锰含量为杉木>马尾松>木荷;土壤速效磷、全钙、全镁、有效铁含量为马尾松>杉木>木荷;而各林分土壤的pH值则无明显差异。合适的混交林可调节土壤大量营养元素及有效微量元素状况,改良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林木丰产。  相似文献   

12.
以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为例,选取了马尾松林地、退耕柏木林地、退耕草地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指标选取了土壤含水量、粒径组成、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这些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耕地土壤有机质要显著低于另外3种土地利用类型.养分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有机质和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pH值与全磷、pH值与有效磷、pH值与全钾、全氮与全磷、全钾与全磷、全钾与有效磷间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养分间存在耦合作用.退耕还林还草对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秦王老山地处广西西部,主峰海拔2062m,相对高差约1600m,是广西第四高峰。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自然森林,植被生长茂盛,土壤矿物风化强烈。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基带土壤为红壤,自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漂白黄壤。土壤质地多为壤土至粘壤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淀积作用强烈,全剖面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高度不饱和,阳离子代换量低,但表土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且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故自然肥力高,森林茂密,是广西重要的水源林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翁源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测土施肥农业项目调查数据及实地采样调查数据,利用spss 18.0和arcgis9.3等软件,分析1982年以来珠江北江上游翁源县土壤表层p H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翁源县土壤表层p H总体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30年来大部分范围土壤表层有酸化的趋势,水稻土、菜园地、潮沙泥土有酸化的趋势,而黄壤、红壤、赤红壤、紫色土的p H有所上升.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农业施肥措施等是导致翁源县土壤表层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对科学了解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压力,防范外来植物入侵风险和土壤质量退化,保持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桉树低代次(第1~2代)、中代次(第3~4代)和高代次(第5~6代)连栽林分为对象,比较研究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下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低代次林分林下以乡土木本植物红背山麻杆、木姜子和白背桐为优势种,乡土木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67.46%;在中代次林分中,以乡土草本植物小花露籽草和蔓生莠竹占绝对优势,乡土草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78.69%;进入高连栽代数,则以入侵植物鬼针草、飞机草和阔叶丰花草占优势,入侵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86.25%。研究发现,中、高代次连栽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8种肥力指标及土壤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脲酶、β-1,4-葡糖苷酶、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等6种酶活性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8个土壤肥力指标和5种酶活性(土壤酸性磷酸酶除外)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除土壤酸性磷酸酶外,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β-1,4-葡糖苷酶和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均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桉树高代次连栽导致林下乡土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的显著改变,引起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降低,导致严重的外来植物入侵。  相似文献   

16.
云南普洱茶产地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云南省普洱茶产地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区,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各层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结合茶园的生长情况,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普洱茶主产区各种土壤类型中,赤红壤的N、P、K的质量分数(w)均偏低,对茶树生长的限制因素较多.黄壤的全P、全K含量丰富,适合茶树生长的有利条件较多.其他土壤类型中,K和P是茶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2)表、心、底土层的质地一般为粉砂质壤土,是pH范围为4~5的微酸性土壤,存在土壤表层酸化的趋势;3)土壤有机质层深厚,w(全N)达到1%~2%;w(速效P)较低,且从表、心、底土层逐渐减少.w(K)较高,w(全K)平均值在0.6%~1.0%,w(有效K)在土壤表层的积累较明显;微量元素中,Fe、Mn元素w较高;4)有效P、有效K及微量元素Fe和Mn对普洱茶茶叶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建阳市引种的邓恩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造林前后土壤肥力变化并与其他林分对比研究福建北部引种邓恩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前后邓恩桉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并未发生显著改变,营造邓恩桉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大,增加了土壤中大部分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其他3种林分相比,邓恩桉人工林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改善了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的质量分数,但对其他几种营养元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Fuzzy聚类分析在土壤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福建山地土壤为例,进行土壤分类研究。首先对20项土壤理化特征在计算机上进行Fuzzy聚类筛选,确定粘粒交换量、阳离子交换量等12项有代表性的土壤指标为分类指标。并据此对福建山地土壤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草句土、黄壤、草甸黄壤、红壤、黄红壤、红黄壤和变性土7个类型。同时提出了分类鉴别方法——加进标准样本的Fuzzy聚类分析法和福建山地土壤分类鉴别的计算机软件。研究结果表明,Fuzzy聚类分析法在土壤分类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土壤肥力评价仅考虑常规养分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微量元素养分指标,选取pH值、有机质、碱解性氮等10个土壤肥力性质作为评价指标,以田坝镇所处的川西南山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玉米和水稻种植区农田表层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肥力丰缺情况。结果表明:仅碱解性氮服从正态分布,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2.16),分布极不均匀;最终选取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达到71.63%,有效磷肥力指标权重最大(0.16)而速效钾最小(0.03);平均隶属度最小为有效硼(0.14),其次为有效磷(0.24),为该区的主要限制性因子;玉米种植区除有效锰外,其余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均低于水稻种植区,且综合肥力低于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土壤有效锰含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藏土壤普查提供的18个供试土类162个剖面的有效锰和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土壤有效锰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西藏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有效锰含量分别平均约为46,17 mg/kg.各类土壤有效锰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般是:山地湿润森林型和旱生林灌型土壤较高(21~82 mg/kg),其次是高山草甸型和河谷半水成型土壤(17~48 mg/kg),最后是寒冻土和高山草原型土壤(7~23 mg/kg).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绝大多数土壤有效锰含量属于适宜或丰富水平之列,但变化比较大,因土壤类型和剖面层次而不同.土壤有效锰与有机质、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碳酸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酸性土壤有机质等因子对有效锰影响的强弱程度顺序是:有机质,pH,粘粒甚小;石灰土:则是有机质最大,其次为pH,最后是碳酸钙、粘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