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发展质量.借鉴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方法,将生态损失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借助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3-2018年黄河流域53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并定性分析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并存在两极分化格局,不同时段内上、中、下游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波浪式”发展特征,即上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从低值集聚型演变为高值集聚型,中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型,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由高值异质型演变为低值集聚型.此外,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宏观政策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特征等.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建议:从宏观角度看,应致力于创新制度、构建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2.
赣州是江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2000多年的筑城史.赣州的城市商业中心区经历了3次空间迁移,并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演变的空间形态入手,对于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寻找出影响其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自然环境舒适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评估了2000、2010、2020年这3个时间点在该区域城市发展背景下人居环境自然舒适度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人居综合舒适度总体上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且城市中心到城市外围舒适度也在改善,增幅约10%;2)2020年比2000年区县尺度的舒适度也在逐年变好,高舒适度区县数量增加近1倍;3)典型城市的舒适度变化与整体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由于城市职能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改善速度存在差异.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土地利用全过程,从经济发展效益化、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社会分配和谐化3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6年28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365 8增加到2016年的0.686 0.(2)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城市整体大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对应关系.(3)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空间上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展;高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和琼粤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小幅度缩小;低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少数中部地区,空间范围研究期内基本没有变化,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缩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东北平原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探究其典型城市的景观生态风险演变趋势对维护东北平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沈阳市2000、2010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风险评价体系,基于移动窗口法进行近20年沈阳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合重心迁移模型探究风险区域时空演变规律,并采用岭回归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对沈阳市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沈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面积减少191.48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4.44 km2;近20年沈阳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以中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为主,中风险区域面积逐年扩张,区域重心先向东北后向西南方向移动,较高风险区域面积不断减少,区域重心持续向东迁移;人口密度、GDP、温度、降水量及NDVI与沈阳市景观生态风险呈负相关性,高程呈正相关性,并且社会因素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运用3S技术和历史地理学方法, 将河口变迁、河道变迁、运河变迁与城市空间演变相结合, 探讨古城扬州在2500年间城市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首先基于行政区划图在2006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图上截取扬州市区边界; 然后以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为基础, 对关键点进行GPS定位, 利用ArcGIS9.3将位置点和影像数据叠加, 复原历史时期扬州附近长江河道的演变过程, 定量获取古城扬州在不同时期的属性数据, 由长江河道与邗沟的演变过程, 得到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的水域面积、泥沙淤积面积及城市面积; 最后, 依据属性数据分析扬州城市演化的特征, 并探讨影响古城扬州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 扬州城市演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气候因素是城市演变的大背景; 长江河道和运河水系变化则引导城市演化的方向; 长江河道北岸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南移导致古城扬州的演变, 反过来又带动内河航运的延伸, 城市则依运河的方向拓展, 即使城市缩小了, 依然邻近运河的方向; 总体上看, 唐代之前, 城市演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唐代之后则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时间特征和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福建省服务业的基本变化趋势。以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的非均衡和极化水平。研究发现,福建省未分组服务业发展非均衡和极化程度逐年下降。按照发达/欠发达和城市/乡村标准分组的服务业空间极化趋势变化方向相反,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亦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003—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响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资源集聚呈现“首位”分布,西安的资源集聚能力最大但增长缓慢,而其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总体不高且大部分降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在缓慢集中,且存在正向空间依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工资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而市场化水平抑制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了2007、2012、2017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之间城市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福建省资源配置、集聚与扩散的能力相对较好,区域内优势产业门类较多,产业互补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城市联系作用,城市流强度优势明显;(2)空间尺度上来看,福建省城市流强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态势,但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由沿海向内陆扩散;(3)城市流强度分布结构表现为单极发展向双核心集聚、多个重要节点的网络阶梯状发展格局转变,作用时间短且高效;(4)海陆分布等区位条件对福建省城市流强度分布影响巨大,在资源上出现较强的集聚性,城市流等空间格局要素分布具有较大差别;(5)集聚特性总体上由向沿海聚集转向两大核心城市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福建省总体的城市流都极化向厦门、福州双星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沿海轴向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地,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对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模型与DEA窗口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工业碳排放效率测度体系,并测度分析2003—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3—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总体较高,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2003—2019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低效率城市数量减少,中效率、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高效率集聚区由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南、浙北以及粤东、粤西转向两广交界、龙岩—丽水一线;(3)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类型以中效率低碳排放量、高效率低碳排放量、低效率低碳排放量为主,2019年以中效率低碳排放量、高效率低碳排放量、中效率中碳排放量为主;(4)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工业集聚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业规模、工业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东部沿海各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工业发展特征各异,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同减排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这依赖于各个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有效测度及空间关联效应.针对经典的SBM-DEA模型,必须要忽视投入或产出的变动情况,采用全局的含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并以此构建评价体系,对2004年—2019年中国省域层面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评,表明中国省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波动上升,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出东部均值远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水平的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空间关联效应,表明整体呈现出“高-高”“低-低”空间正向自相关集聚特征;进一步通过经典的绿色创新“技术-市场-环境规制”驱动模型构建影响因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空间关联效应影响因素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影响最强,环境规制次之,市场意识最弱.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区际环境规制与市场意识的标准等是整体提升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南昌市区2000年、2004年和2009年景观格局数据为基础,从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年~2009年间,南昌市区的景观结构安全性逐渐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少,生态弹性度明显降低,景观生态安全整体程度逐渐下降;(2)高、较高生态安全小区不断向中、低生态安全小区转化,景观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3)景观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生态安全区主要聚集在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的西北部湾里区,面积不断减小;中生态安全区位于中南部的东西湖区和青云谱区,随着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范围不断扩大;低生态安全区聚集于中部、东南部青山湖区的城市扩张边缘带,面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王亚楠  陈研  兰海 《科技资讯》2023,(14):232-239
研究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及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研究了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值介于1.063~1.255之间,累计上升6.3%,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差异显著;(2)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高值集聚的现象,效率差异先缩小再扩大;(3)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外向度、科技教育投入以及人口密度的共同驱动,且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绿心地区的植被变化和影响因素,对长株潭绿心地区2000年—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最大值进行数据处理、等级划分和面积统计,结合 Theil Sen Median和Mann Kendall研究绿心地区植被长时间序列NDVI的变化趋势,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究NDVI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份NDVI呈现分级镶嵌分布,高等级在研究区中部,低等级聚集在河流附近,其他等级分散分布;(2)人口密度是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释力高达40%,其次是高程、降水和最低气温;(3)对NDVI变化的影响不是单个因子独立作用的结果,而是人文因子和自然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且交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因子组合对NDVI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绿心地区的规划建设及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决策参考,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绿色发展内涵,构架了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借助Super-SBM模型测度了沿黄城市群2010—2020年绿色发展效率,研究了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是有效率的,后期在波动中有所回升,低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在大部分年份是显著相关的,整体变化趋势为“LL”集聚空间分布。黄河流域应当重视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以促进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5年间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住房来源数据,构建市场型、保障型、自有型、租赁型住房比重指标,动态分析16年间浙江省城市家庭住房来源构成的变化。通过系统聚类分析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4个住房比重指标借助ArcGIS做空间格局及整体演变分析,构建时空轨迹,直观反映住房来源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以期全面把握省域住房来源体系的演变,促进住房市场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海口市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13、2015、2018和2020四个年份的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基于最大似然法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基于大气校正法得到研究区的地表温度数据,并探讨了蓝绿占比和蓝绿比例等因素对冷岛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13—2020年:(1)研究区蓝色空间面积基本维持不变,绿色空间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他空间面积呈增加趋势;(2)研究区低温和次低温等级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中温、次高温和高温等级面积占比呈增加趋势,地表温度普遍升高;(3)蓝色空间和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强度呈增强趋势,绿色空间冷岛效应强度呈减弱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冷岛效应强度为:蓝色空间>蓝绿空间>绿色空间;(4)蓝绿空间影响冷岛效应的因素有蓝绿占比和蓝绿比例等,蓝绿占比和蓝绿比例均与冷岛效应呈正相关关系.在城市建设中,最好预留32.6%规划面积的蓝绿空间,同时控制蓝绿比例在0.155∶1左右,在保证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极大改善城市的整体热环境,本研究为海口市的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提供了合理方案和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19.
未来城市发展更加需要依托城市群这一载体,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其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20年三期MODIS遥感数据,通过划分城市绿色空间及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时空动态变化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主要绿色空间为中、高植被密度区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城市灰色空间以及人造绿色空间增加,转换为无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占13.58%;2)植被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可划分为3个梯度,第一梯度为张家口、承德和保定3个城市,占整个上升区的61%,植被密度减少的转换类型主要存在于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城市;3)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态状况改善明显,中西部、北部以及部分城市中心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绿色空间生态指数发生正向转换时生态状况呈提升状态,发生负向转换时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0.038 5/a)高于提升速率(0.026 1/a).研究结果可以为京津冀地区合理发展和科学治理绿色空间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小微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等方法,提取无锡市小微湿地斑块信息,结合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无锡市小微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近20年来无锡市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7.8万hm2减少至2020年的10.4万hm2,其中小微湿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1.9万hm2减少到2020年的1.5万hm2。(2)从空间分布来看,无锡市小微湿地主要分布在宜兴市,其面积占无锡市湿地面积的40.0%;从湿地类型来看,以自然湿地为主,比例高达61.0%;无锡市小微湿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20年季节性小微湿地占小微湿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3.8%。(3)无锡市小微湿地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其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人类活动对小微湿地面积下降影响显著,湿地和其他地类间的转化加速了湿地面积萎缩。【结论】无锡市小微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