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5年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提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他奉劝读者不要以选本与标点本为依据来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他认为要知人论世,足以应用的选本很少,因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早在1933年他就在《集外集·选本》中指出“选者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鲁迅指出陶潜、蔡邕等之所以给人留  相似文献   

2.
沂蒙精神内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沂蒙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其最本质、最具特色的时代内涵表现为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蕴含的价值内涵则是指强大的精神支撑价值和精神动力价值。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从三个方面论述现代性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性特征,即“历史目的论”与“现实英雄化”;文艺精英化与社会世俗化;理性主义与反思的现代性。以此为基础,以反思的现代性为思路,批判了“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民族国家现象与"革命"的现代性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地把握现代性理论才是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最能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最具现代性的 ,但教育又是与传统最近的 ,因为教育的职责之一 ,就是传承文明 ,如果割断历史 ,也就无所谓教育。因此 ,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应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本文从教育目的、人性论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教育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深刻的历史意识 :表现在本书中 ,即是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 ,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 ,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 ,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前的空白点 ;其次 ,鲜明的主体意识 :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 ,又能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 ,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进而作出富有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 ,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 ,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的城市书写包括对城市现实生活的想象,以及与现实想象同构的历史记忆.无论是表现现实,还是想象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书写都表现出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特征.这种特征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以及情节模式、人物形象和作品语言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伴随新文学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种新特征、新术语,从五四新文学发展到21世纪多维度的文学现状,现代性是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为适应中国新诗变革的需要以及外来诗学的冲击和影响,中国诗学在五四时期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精英文学或者说知识分子文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三四十年代,受时代及政治影响,提出了文学的大众化问题,求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大众学习,并对自身进行思想改造。一次发生在九十年代,在文学市场化商品化大潮中,大众文化以其消费性、娱乐性、可复制性等特征,对精英文学造成了巨大影响。以时代为背景,比较大众化和大众文化这两次对精英文学的“纠偏”或“补充”过程,分析精英文学受到的“外力”因素,并在审美现代性的基础上,探讨精英文学重建以及健康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丰乳肥臀》塑造了一系列既有现代性又具有文化原型色彩的人物形象.在文章开篇和结尾出现的牧师马洛亚既是现代西方进入东方的象征,同时也是耶稣受难原型的变型.而最具厚重感的母亲形象上官鲁氏是大地女神女娲在20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的现代性历史形象的隐喻.最引入注目的 恋乳怪上官金童,其身上展现了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原型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乐观主义,重视摹仿,重视内容,强调现实功利性,强调语言表达的清晰、民族化及个性化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文学的前现代性表现为非文学性,非个人化,非现实性,反民族性;文学的反现代性表现为非理性,主观性,形式主义,反传统,极端个性化;文学的后现代性表现为对文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人文关怀精神、精英意识、启蒙话语、先锋性、作家中心观念的全面颠覆。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阈,现代性不仅是“世界历史”内在的张力,而且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秩序。一方面,“世界历史”为现代性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扩张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时代的现代性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它给世界带来进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困境。惟有以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才能使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彻底转变为服务于人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唐诗选本,从诗选外部特征、选诗的目的、功能以及撰写方式等三方面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多种“选型”.对其选型的划分与分析,既是对此时众多的唐诗选本的横向梳理,还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民国时期唐诗选本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阐述其历史价值、阐释民国时期旧体诗的创作环境、创作理论等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倾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思想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想政治倾向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二是青年知识分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的不断完备及社会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思想政治倾向也逐渐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三是成长、成熟于日益开放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深受开放潮流的浸润,从而使其思想政治倾向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四是由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倾向形成时在主观上受着个人经历、认识水平和智能结构的限制,客观上又受历史时代、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环境以及年龄等制约,因而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五是由于青年知识分子在生理上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兴奋与苦闷、激动与烦恼、紧张与松懈等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其思想政治倾向也由于个人人生得失、社会发展变革、重大社会事件和重要人物言行的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动,因而具有鲜明的变动性特征;六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之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倾向,可能向积极方向发展,也可能向消极方向发展。但是,思想政治倾向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可以干预和引导的,即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倾向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17.
刘雪宁 《科技信息》2011,(8):144-144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是近现代日本唯美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不但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声誉。他的作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一大批的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郁达夫、郭沫若、田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手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的本质是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追求分别表现在现代意识的确立、文学语言革命、文学体裁的现代演进、文学思潮的现代发展和审美的悲剧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文学思潮的突出表现是审美的转型 ,主要表现为 :一、审美思潮从生活化那里回归本体以后 ,在整体上日益明显地呈现多元开放的态势和转型嬗变的特点 ;二、就表现形态来看 ,审美思潮具体可分召唤理性和寻找感觉两种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及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三、受中西文化思想的影响 ,审美思潮自始至终存在着民族化和世界化两大创作走向 ,它们相辅相成 ,不断地推进和提升着文学的层次和境界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正因为比喻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故而寓言的主题也往往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