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在进入当代社会之前,闽西客家社会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社会。闽西客家家族形态主要表现为单姓血缘的大家族自然村和相对集中的血缘聚居形式。这种聚居形式的形成直接导致血缘宗族社会的形成,也标志着这一地区由移民社会彻底转变为定居社会。闽西客家家族具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功能,为闽西客家社会的发展起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基层组织制度的基石,虽然也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承担部分统治管理职能,却又不具备行政执法能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机构。其功能主要包括管理功能、组织功能和兴学育人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血缘家族或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社群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形式之一。由于闽西客家地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自然村落较小,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自然导致血缘聚居宗族社会的形成。永定规模宏大的方圆大土楼就是客家家族或宗族聚居的最好形式。在传统社会里,永定土楼的血缘宗族同时又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宗族组织同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永定土楼血缘聚居宗族管理社会模式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家族伦理制度所形成的观念上的原因,又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原因。永定土楼客家人血缘家族聚居模式直接导致宗族管理制度的形成,也导致血缘宗族社会的形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族移民的进入使闽粤赣边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面貌,带动当地土著从原始部落社会一跃而进入封建社会。客家民系形成后长期存在的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宗法制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以家庭或家族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血缘家族社会的形成,而随着客家地区人口增殖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又形成半农业半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并直接导致客家人走出山门。走向世界,促进了客家地区对外交流的频繁。客家地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既是客家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最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4.
闽西客家社会从客家民系形成伊始,就在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原南迁汉族移民的导演之下,按照北方中原的社会模式,沿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由于闽西地区相对闭塞,封建政权的统治大多鞭长莫及,闽西客家社会的家族和宗族组织更富于基层政权色彩,表现出独特的宗法制特征.进入当代社会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促脚步,闽西客家的宗法制遗风遭遇急风骤雨的冲击和荡涤.考察其兴衰荣损的轨迹并分析其原因,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论客家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形成及其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移民的进入使闽粤赣边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面貌,带动当地土著从原始部落社会一跃而进入封建社会。客家民系形成后长期存在的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宗法制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以家庭或家族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血缘家族社会的形成,而随着客家地区人口增殖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又形成半农业半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并直接导致客家人走出山门,走向世界,促进了客家地区对外交流的频繁。客家地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既是客家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最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6.
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现象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替神灵说话或传达神的旨意的宗教活动。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试图分析闽西客家"神媒"现象、特点,以及产生闽西"神媒"原始宗教特性文化源流,从而为客家的形成是中原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的学说提出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7.
闽西客家武术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奇葩,是客家先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迁徙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闽西客家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客家武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强身健体,娱乐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及传承客家武术的当代价值,对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客家武术的传承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是建筑的一个主要形成因素,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现象之后,多有一些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文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客家社会、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种种关系,试图找出客家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着重从客家人的礼制、家族和风水观念三方面,详尽地讨论客家传统聚落、住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这三大观念是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闽西客家文献数据库是闽西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全球整个客家文献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献数据库建设要明确对象和范围,理清工作思路,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进行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体现工作重点,建设内容丰富、特色明显、使用简便的闽西客家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潮流。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富有价值,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以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为着眼点,探求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促进闽西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闽西客家武术是南派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客家文化的核心要义.通过对闽西客家武术的流变及特征研究,认为闽西客家武术缘于保家卫国及自卫自立,逐渐形成融贯南北武术之特长,练习内容丰富多样、练功方法独树一帜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民间建筑的奇葩: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建筑模式,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南一带,如闽西永定、上杭、宁化、武平、龙岩,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华安、漳浦等地都有十分密集的分布。福建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客家土楼的平面形式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圆曲系、矩形系和方圆综合型三大类。其中,圆曲系包括有圆  相似文献   

13.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黄氏客家家族村落家族传说的剖析,考察家族传说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表明:客家家族传说在日常民俗生活中发挥着强化家族内部的血缘观念和集体记忆的作用;家族传说折射出中国上下层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家族传说的传承,家族精英发挥了传承、阐释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体系价值现的核心可以用“和谐“来概括。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依靠协作性生产进入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国先民和谐价值观的产生;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等社会公共工程客观上要求中国形成宗法制国家形式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和谐思想进一步深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各民族相互依存、长期融合的结果,也进一步丰富、发展着和谐思想;宇宙万物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有至善至美的品格,这种有情的宇宙现促进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闽西客家号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西客家号子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初始期、歌谣期和歌腔期,它产生于生产劳动,又能动地为生产劳动服务,朴实地表现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阂西客家号子为闽西的生产劳动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客家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先民长时期以来在谋生存和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文化集合体。以闽西客家民俗体育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结合闽西客家地区民俗体育的实际情况,探讨闽西客家民俗体育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契机.当前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还存在同质宣传,缺乏整合;产品缺乏创意;社区参与不足等主要问题.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大胆研发创意产品;促进社区营造,与客互动.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论述了闽西客家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具体项目形式,客观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对其保护和发展着手点: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正确引导;积极利用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休闲旅游这两个平台等。旨在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闽西客家体育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辨析前人研究客家由来的观点,提出客家主要出自中原,但是唐代形成说太早,元明形成说太晚,安史之乱对客家形成的影响不大。南朝末年的侯景之乱虽然促使江淮人大举南迁江西,但是真正对客家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是唐末江淮大混战。唐末南北多地大小军阀在江淮混战六年,奠定了五代十国的基础。此战还彻底摧毁了江淮社会,使很多江淮人南迁江西,这与前人统计客家族谱多记祖先来自江淮吻合。本文首次指出《九国志》明确记载镇江附近人在唐末战乱中大量迁居江西,这与吉安家谱多记祖先来自金陵吻合,因为南京在唐代多属润州。唐宋之际赣南与闽西的人口与政区增长迅速,北宋中期两地共有上百万人口,形成一个独立经济区、文化区。南宋赣南、闽西已有大量人口迁居粤东,进入客家人的扩散期,所以客家人在北宋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0.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急促脚步所带来的包括客家社会传统聚居形式生活模式乃至生活习俗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改变,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已经成为客家人以及客家学研究者急需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应在观念和意识、行动和措施诸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