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我国温度及其日较差的变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近百年全球增温和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有关。但60年代前后许多地区的降温却显示了自然气候振荡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一些区域温度变化的细致内涵应有利于区域气候预测和气候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立的北京上甸子(40°39′N)和浙江临安(30°18′N)两个大气本底污染区域监测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网的组成部分。目前开展的监测项目有:大气浑浊度、大气悬浮微粒、降水化学。本文将上述三个项目现有资料作初步分析,以供了解区域范围有关污染物质的现有本底水准和动态。 相似文献
3.
利用ISCCP D2资料分析近20年全球不同云类云量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可能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 给出总云量及高、中、低云在全球的分布特征; 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不同云类云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这期间全球平均总云量总的变化趋势为减少, 但在1987年以前总云量稍有增加, 此后转为减少, 减少量约占全球平均云量的4%. 其中, 低云和高云云量呈减少态势, 而中云量稍有增加. 从云量变化趋势在全球的分布看, 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不同云量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初步分析指出, 在全球增温的气候背景下, 云量的变化对当前气候可能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即近年来云量的减少可能促使全球气候更加趋于变暖. 相似文献
4.
气候增暖对我国近40年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根据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近40年温度变化对我国木本植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模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的响应是非线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同等升降温幅度情况下,因降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因升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因升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提前日数的变化率随着升温幅度的增大而减小,因降温而导致物候期推迟日数的变化率随着降温幅度的增大而加大。(2)物候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模式因气候变化而呈现不稳定特点。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季增温及秦岭以南广大地区的降温,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提前,西南东部、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推迟;同时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根据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2485 年来温度变化幅度、速率、周期、原因及未来趋势, 发现研究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同步出现, 如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 世纪增温等. 历史上最大的温度变幅和速率都发生在“东晋事件”(343~425 AD)期间, 而非20 世纪后半期. 过去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温度序列存在显著的1324, 800, 199, 110,2~3 a 的准周期 (P < 0.01), 其中, 1324, 199 和110 a 周期与太阳活动有关. 温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太阳活动: 千年尺度周期决定了温度变化趋势长期走向, 百年尺度周期控制了温度变化幅度, 而太阳活动极小期对应冷期出现. 预估结果显示未来这一地区温度将下降, 到2068 AD 前后温度下降到谷底, 2068 AD 后再次升温.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XRW-300HB型热变形、维卡温度测定仪的测试原理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XRW—300HB型热变形、维卡温度测定仪的测试原理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ZY2 孔6200 年以来的海表温度记录及黄海暖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链烯酮不饱和比值(U37K′)重建了黄海暖流途经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ZY2 孔6.2 cal ka BP 以来的海水表层温度(SST). SST 变化范围为14.1~16.5℃, 平均15.6℃, 分为3 个阶 段: 6.2~5.9 cal ka BP 较高, 5.9~2.3 cal ka BP 较低且波动大, 2.3 cal ka BP 以来较高且较稳定. SST 的记录与黑潮强弱的变化相似, 对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有良好响应, 但各阶段的响应幅度 差异显著: 黑潮影响强盛期SST 对全球变冷事件响应弱, 黑潮影响衰弱期响应强. 响应幅度 差异与黄海暖流作为黑潮陆架支流和冬季风诱导的补偿流的调节机制有关, 黄海暖流带来的 暖水将缓冲气候变冷所引起的SST 降低, 黑潮和东亚冬季风二者均起重要作用. SST 的波动具有1482 a 的周期, 该周期在黑潮波动中以及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和阿拉伯海沉积物中同样存在, 显示了南黄海中部SST 变化与黑潮的对应性及中国东部陆架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10.
以景观信息图谱的图形与定量研究方法体系为基础,研究黄河三角洲体自1855-2000年以来由尾闾河道摆动物理过程而构造的洲体景观特征,分析黄河尾闾1855年以来的摆动变化规律,得到“清水沟行水潜力已经很有限,黄河改道势在必行”的结论,建议黄河流路改道应遵循自然规律、人工协助摆动以行水故道间洼地,并讨论了黄河口治理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