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且末绿洲耕地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且末绿洲多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对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以及耕地变化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且末绿洲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呈现下降的态势;且末绿洲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单一因子考虑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的驱动.对于且末绿洲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应该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图1,表4,参17.  相似文献   

2.
典型天然绿洲人工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主要活动场所,并在干旱区山地—荒漠—绿洲三大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加,生态危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绿洲的空间结构也发生变化,绿洲空间的结构,直接影响绿洲稳定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新疆且末绿洲为例,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利用实地调查、统计资料和且末绿洲1970、1990年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类与统计处理,揭示了且末天然绿洲空间演变和现状,并研究和分析了且末天然绿洲人工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多年来是扩张的趋势,这种绿洲扩张从绿洲空间规模和人口增长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人口的迅速增加,也是成为绿洲人工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且末绿洲规模扩张预警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山地一荒漠一绿洲三大系统中,绿洲处于中心地位。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加,生态危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确定绿洲发展的适度规模和扩张指标体系及规模预警是现代绿洲研究的核心。通过全面剖析且末绿洲系统、深入分析野外调查数据并与空间数据相结合、广泛查阅资料并分析,对绿洲规模扩张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归并,构建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绿洲规模扩张的预警指标框架体系,构思出3大类28项绿洲规模扩张预警指标体系,其对保持绿洲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图4,参20。  相似文献   

4.
于田绿洲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于田绿洲耕地变化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表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及探讨了人口变化驱动因素对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协调干旱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进行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积累方法和经验。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干旱区中等城市——阜康市为研究区,采用1949~2005年的统计资料,运用Statistica 6.0统计软件,对其绿洲耕地的时空变化以及人口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50多年来人口对阜康市绿洲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鉴于该绿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对策和建议:控制人口总量、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努力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开发整理潜力等措施来减轻人口因子给耕地变化带来的影响。充分体现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6.
绿洲规模与绿洲经济发展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洲规模内存在的各种资源规模的大小.对于环境封闭和生态脆弱的干旱区绿洲而言,一方面,由于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约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规模、生产规模及其消耗资源能力的增大导致绿洲负荷过重,稳定性受到威胁,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同时实现经济效应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在绿洲适宜规模内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特殊性的基础上,以且末绿洲为例,根据1985-2004年的连续统计数据,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在绿洲适宜规模下存在的资源规模与绿洲经济发展关系,为绿洲规模与绿洲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依据.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7.
通过应用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区域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驱动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需求理论,对各县耕地利用在驱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演变趋势加以预测.为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抉择依据.表7,参11.  相似文献   

8.
且末绿洲系统稳定性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地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的本质含义是绿洲系统与绿洲周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绿洲稳定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保护绿洲系统的稳定性、恢复交错带环境,同时处理好绿洲开发建设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耕地和有效防治绿洲土地退化,在此基础上寻求高效开发、集约经营、协调发展的模式,搞好稳定性系统设计,以便加强绿洲生态系统管理。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9.
近50a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且末县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且末县近50a的气象、水文、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多年来且末水资源及其各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结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影响水资源变化的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且末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年变幅度较大;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人类活动频繁。主成分分析后得到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80%以上,第一主成分可解释为人为因子,第二主成分可解释为气候因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图7,表3,参13。  相似文献   

10.
在连续时间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充分研究了农业耕地中有机物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随机变化过程,首先借助于马尔可夫过程理论确定出转移概率密度函数,然后利用扩散随机过程理论及分布参数系统建立模型描述耕地肥力的状况,探讨了在保证耕地质量的前提下以农业生产者投资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值的最优控制问题。最后,给出了某时刻农用耕地肥力水平的预测方程。为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绿洲稳定性评价--以新疆阜康绿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绿洲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思想,提出绿洲稳定性的理论框架。以模糊综合方法为基础,建立现代绿洲稳定性评价的模型。按照机制性与表征性统一、景观与功能统一和系统耦合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阜康绿洲进行评价,该绿洲发展系统处于基本稳定且敏感状态。图1,表3,参8。  相似文献   

12.
阜康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点-轴-带-圈空间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建立新疆阜康绿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为目标,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归纳了绿洲空间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提出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MPOED)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大系统内的生态经济的点-轴-带-圈空间结构模式。图6,参4。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学教学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系统论观点作为指导,探讨如何将系统论应用于绿洲农业生态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绿洲农业生态学知识体系,系统性把握绿洲山盆系统结构及功能,为绿洲农业生态学教学与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结构,进而改变水资源分配,影响了绿洲内部的生态环境和过程。策勒绿洲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但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平衡,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并不多,可用水的缺乏造成土地的开荒—撂荒—开荒的反复,使得策勒绿洲耕地面积波动较大。日益膨胀的绿洲过度耗水,进一步影响到绿洲外围山区水源区环境,造成荒漠水分不足,影响植被生长。通过对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研究,简析了水土平衡的重要意义,为策勒绿洲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图1,表4,参3。  相似文献   

15.
绿洲灌区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时典型绿洲灌区种植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传统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高新节水枝术体系的优化节水型种植业结构。构建了以优化作物灌溉制度,压粮扩经,强化饲料作物生产,加强带田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以种子和蔬菜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节水与增效目标的种植业结构优化对策。表4,参6。  相似文献   

16.
策勒县农业用水的水利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的短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策勒县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但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平衡,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并不多。通过分析农业用水的水利效益和灌溉情况,指出策勒县农业增收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为耕地提供灌溉保证的同时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出该地区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