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古时期人们就重视生态问题.先秦道家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从"道法自然"出发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在更高意义上阐发了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道家崇尚自然美,把完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宇宙的完美生命,把和谐安泰的社会看成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把自适率真的情性看作人自身的完美归宿.这种观念和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美学实现了对自然中心美学和人类中心美学的双重超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认为生态美并非自然界的自在之美,而是实践基础上的生成之美。马克思论证了私有制下人的感觉异化,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指出只有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对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既不能脱离其本真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地与本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李约瑟用以说明道家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三个典型之一。这三个典型中 ,朱熹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最多的。朱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 ,直接渊源于沈括 ,而指导沈括作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思想则来之于道家、道教。这促使我们深入研究朱熹在具体科学领域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本文考察了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生命科学与医学、气象科学等领域 ,指出 ,这些领域中朱熹的思想 ,与道家、道教确实有渊源关系。指导朱熹得出这些思想的道家有机论自然观 ,既对西方有影响 ,也对朱熹身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人”。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特色就是极为推崇道家和道家思想,这就是李约瑟的"道教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与他在1945年10月相遇访问河南大学初识<道藏>有缘.本文叙述了他形成"道教情结"的背景,访问河南大学的过程,看到<道藏>的惊喜,同河南大学的联系,道家思想使他成为有机论哲学家.  相似文献   

6.
道学之名,典出于<隋书·经籍志>,指的是以"道"为宇宙万物发源和思想根基,以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流变为对象,以探索宇宙、生命和社会奥秘为目标,以发掘生存智慧为指归,以道为终极人生关怀的学说.长期以来,道学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医学、养生、天文学、历算等多学科角度来探讨"道学"的内容和现代应用价值,这是当今道家、道教学术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哲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在日本"本土化"的过程中,这些生态思想对日本的生态伦理及其循环型社会的构建都发生了重大影响。日本的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中以人为本、以生态情感为基础、重视循环再生与效率这三大特点成为了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剖析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有益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9):119-123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道家生态哲学主要体现在道法自然的技术存在释义、有而不用的技术理性主义和技归复艺的技术审美情趣;儒家生态哲学主要是有天人合一的技术价值理想、以时取物的技术控制理念和仁民爱物的技术伦理情怀。这些生态智慧给我们这样一种启迪: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技术,生态文明的建构更离不开技术,但人类对技术的使用必须立足于生存技术,首先遵循事物生长规律,其次要慎用少用甚至不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医学美学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解剖学是艺术的源头,我国神经解剖奠基人之一、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许天禄教授在我国率先实行医学美学教育,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修养。本文对许天禄教授在医学美学方面的教育思想及具体成就进行介绍及总结,以填补我国医学美学学科发展及相关人物介绍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