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的谐音双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谐音双关是《红楼梦》运用最多的辞格。大自作品的立意、构思、框架结构,小至人物的命运、个性、人品等都运用了大量精彩的谐音双关。谐音双关的成功运用,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含蓄性和幽默感,而且对作品的情节构建、艺术构思和主题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谐音双关多系人名构成,大都经"脂评"批注,而历来的研究者一般都遵循这些批注。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谐音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的谐音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民俗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语用功能.<红楼梦>中便大量运用了谐音的六大语用功能.但是,谐音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语言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可以运用语境和以别的词替代的方式避免误解产生的可能来更好的发挥谐音语用功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寓意双关多见于人物之间矛盾斗争的对话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 爱情纠葛中.其特点是具有层次性、情理性与典性型.其中层次性是指双关语既出,因听者年龄、经历、身份、教养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效应.如果把普通的双关比喻为"一箭双雕"的话,则<红楼梦>的这种多层次的寓意双关可以称之为"一箭多雕"了.  相似文献   

4.
莎翁在《暴风雨》中把他的思想通过寓意的方式暗含到人物和情节之中。对最具象征性、寓意性人物普洛斯彼罗的解释,历代众说纷云,有人把他等同上帝;有人视若莎翁本人;而现代莎评家们则认为他是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一代人主义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赵姨娘借助巫术几乎致死凤姐、宝玉,《金瓶梅》中潘金莲用驯猫扑肉的方法致死官哥儿。两种写法实际上是“神事”和“人事”因素的比较,很明显,《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现实主义程度远不如《金瓶梅》,且《红楼梦》中巫术的写法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循环往复的“图式”(即原型)。正是它的存在和运行,以及天与地、天与时、天与人的两相遇合造就了一世一劫一轮回和人世间的纷纷争争,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 ,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 ,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 ,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 ,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 ,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对《红楼梦》曾作过这样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大二心河》中,采用白描的手法,平辅直叙了一个简单的钓鱼故事。倘若我们运用作家本人的创作法宝“冰山”原则,结合作家的亲身经历去研读琢磨,就能理解小说的真正寓意。  相似文献   

10.
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借鉴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营养成分.<四川-好人>以寓意剧的形式传达了一个好人究竟能否生存的这一哲理,同时鲜明地体现了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中,动词饮是个旧词,但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不过绝大多数针对酒,基本上不用于水、汤。《红楼梦》前80回、《歧路灯》、《儒林外史》中,表示饮用的吃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喝,但程度有所不同,《红楼梦》前80回中喝比较活跃,《歧路灯》居其次,《儒林外史》中的喝最不活跃,出现频率很低而且只与酒、茶相搭配。在饮用这一义位上,喝与吃的嬗代消长呈自北向南推进的态势。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北方官话词汇的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的趋势。《红楼梦》后40回喝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吃,而且吃则不用于水,从吃、喝的使用情况看,《红楼梦》后40回的语言较前80回更接近于现代的北京话,同时也说明吃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最终从流质食品退出来的过程,是从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姓名,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们实际上概括着人物的各自形象特征,暗示着作品的情节发展,凝聚着作品的主题思想。Hester Prynne这个名字,蕴含着“美丽、激情、轻率、欲望、灵魂净化以及对人性的探究”。Arthur Dimmesdale这个名字,寓意“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因性格怯懦而把罪恶隐藏在阴暗的心中”。Roger Chillingworth的基本寓意是“恶棍、复仇和冷酷”。Pearl蕴含着珍贵美好与纯洁,是美好善良的人性象征。研究这些人名的寓意,对于全面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比较 ,多方面阐述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优秀剧作《西圣地》不仅具有真实的沙漠风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着重描写了剧中人命运和他们的性格冲突、人格冲突、情感冲突,血肉丰满地塑造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群像。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该剧人物命名颇具匠心,独创出一个剧中人姓名寓意暗示系统,即剧中人姓名不但能够提炼性地表现人物性格、人格,使观众闻其名而知其人,而且还暗示了剧中人的命运和归宿,和剧中人形象、情节乃至本剧主题血肉相联,使剧中人姓名摆脱了单纯的符号指称意义,成为成就该剧艺术张力的一个个有机存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楼梦》的创作,深受《金瓶梅》的影响。脂批说它“深得《金瓶》壶奥。”除此之外,《红楼梦》的开篇和结尾,都明显地受到汉赋和唐诗的影响。对此,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以求共识。  相似文献   

18.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场面浩大,涉及人物数百,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小说的两个著名英译版本在翻译这些人名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缺损。针对此问题,在介绍汉语姓名系统的基础上,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并探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