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使用索尼PD190型摄像机对健将级男子运动员王广甫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时技术动作进行摄像,并进行图像解析后肩与髋轴转动角度变化、肩与髋轴转动角速度变化、躯干角度与躯干前振角速度变化、人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变化的生物力学分析.分析表明:在最后用力阶段,王广甫的躯干是沿着额状轴的矢状面与垂直轴的水平面同时进行的一种有序的复合运动,各个运动学指标的变化随着它们所处在不同时相而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逆向教学法在铅球教学最后用力阶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铅球教学过程中,对“顺向”和“逆向”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对比,证明“逆向教学法”更适合高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背向滑步推铅球过渡阶段技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正确合理的过渡技术是实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关键。笔者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对过渡技术中右髋、右膝以及左腿的论述较多,对右脚着地技术的论述较少,而正确合理的右脚着地技术同样对过渡技术的发挥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田径课教学中学生掌握滑步推铅球技术易出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滑步时上体抬起,左肩后摆,右肩后撤;滑步时蹬摆幅度小,滑步距离过短;推球时肘部下降,形成抛球;滑步结束,臀部后坐重心没有落在弯曲的右腿支撑点附近;最后用力推球时手指手腕用力模糊;团身时上体前屈不够;左... 相似文献
7.
推铅球成绩取决于出手速度、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其中在大、中学校实际教学中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是主要矛盾。笔者运用运动控制论的模拟方法。采用最后用力定位练习架进行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就传统教学模式和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有效地提高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投掷项目中,出手速度是影响投掷成绩重要的因素之一.以推铅球(右手持球)为例,分析如何提高推铅球出手速度,对其他投掷项目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左支撑用力效果与出手角度的关系,尤其对传统的出手角度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推铅球技术动作是将人体产生的合力作用于铅球上,创造最远的投掷距离,最后用力技术是推铅球的关键技术,本文对最后用力过程中的左侧技术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洪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4):379-381
运用田径理论和运动力学原理,分析推铅球时左腿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如何形成合理的支撑技术.结果 表明: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腿的主动快落和支撑用力可获得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能够有效地提高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录像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和肌电信号采集解析系统对国家二级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右侧技术动作进行了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二级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身体控制能力较差,速度损失较大,出现了最后用力阶段衔接脱节的现象;(2)在研究上肢“鞭打”动作时,发现运动员在“鞭打”时空特征上,在上一环节还没有达到峰值时下一环节就出现了加速。上述结果可为国家二级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最优组合及为动作技术诊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秦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10-413
女子铅球运动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但这种优势只保持在曾创造过优异成绩的李梅素、黄志红和隋新梅3人身上,而新的运动员则没有这种优势。根据三维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新老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了分析,发现她们之间存在技术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方升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4(4):70-7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际调查和教学实验对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训练方法和最后用力技术中投掷臂的动作以及顺标枪纵轴用力技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在最后用力时,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取得最大出手速度的关键,身体左侧的支撑用力动作对于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不同投掷情况下铅球投掷运动轨迹所产生的变化,应用力学原理,通过数理分析,探讨了铅球投掷运动轨迹对远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应用运动参数设计训练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铅球最佳出手角数学模型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铅球最佳出手角的数学模型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利用该数学模型来分析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出手角情况,为改进铅球出手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