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β-CD-2-苯基-N-对甲苯磺酰基氮丙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间的偶极-偶极作用与包合物形成过程中能量变化直接相关,2-苯基-N-对甲苯磺酰基氮丙啶(NT2PA)分子的苯基朝向β-CD的主面时体系最稳定,电荷密度拓扑分析发现,当苯基取向β-CD的主面方向时,NT2PA分子能与β-CD次面边沿的羟基形成氢键。因此,偶极-偶极作用可能是β-CD包结NT2PA的主要推动力,而NT2PA在β-CD内腔中的定位作用主要得益于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户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与β-环糊精(β-CD)主一客体化学。方法 采用HNMR、电子光谱、圆二色谱、XRD、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分别研究在水溶液和固相中的主一客体化学行为。结果 在水溶液和固相中,客体分子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都能与主体分子β-CD形成稳定包结络合物。包合物中主客体比为1:1,客体分子以其长轴方向与β-CD的Z轴平行方式包结与于β-CD的空腔中。固体包结络合物中含有11个水分子。结论 无论在水溶液还是固相中,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与β-CD都能形成稳定的1:1包结络合物。  相似文献   

3.
将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伊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40min,再于120r/min,28℃振荡处理12h,以制取包舍物.极性差异、FTIR、TG和DSC分析证实了β-CD和RSA通过以上实验条件形成了β-CD—RSA包合物,而且β-CD—RSA包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舍物RSA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论述了β-环糊精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性磺酰化的方法,并且进行了β-CD-6-Ts的制备,改进了β-CD与β-CD-6-Ts薄层分析的展开条件.  相似文献   

5.
环糊精(CD)广泛应用于模拟酶催化作用和反应机理的研究。在CD结构上连接基团,引进特定功能性分子进行化学修饰后,可以更好地模拟天然酶的特性,改善其性能。本文以对甲苯磺酰氯(P—Tscl)直接在β—CD的2号碳仲羟基处进行取代的反应,合成了β—CD单对甲苯磺酰酯(β—CD—2—P—OTs),其方法操作简便、收率高,产物结构和组成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论述了β-环糊精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性磺酰化的方法,并且进行了β-CD-6-Ts的制备,改进了β-CD与β-CD-6-Ts薄层分析的展开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采白海南三亚附近海域的扁窦形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depressa Tixier-Durivault中分离鉴定出2种多羟基甾醇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胆甾—7—烯—2β,3β,14μ,20β,22α,25—六羟基—6—酮,麦角甾—24(28)—烯—3β,5α,6β—三醇。前属于昆虫蜕皮激素,又称蜕皮甾酮。蜕皮甾酮主要存在于陆地植物中,这是从扁窦形短指软珊瑚中分离到蜕皮甾酮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废弃蛋壳为原料,通过煅烧法合成了碳羟基磷灰石。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碳羟基磷灰石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o2+,考察Co2+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废水中Co2+初始浓度为30mg/L、pH=7、吸附时间为5min、吸附剂用量为0.11g、温度为25℃时,羟基磷灰石对Co2+去除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0.
以β-环糊精(β-CD)磺酰化反应制得的单-(6-O-对甲苯磺酰基)-β-CD为原料,与L-丝氨酸、L-苏氨酸和L-酪氨酸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了3种氨基酸改性β-环糊精衍生物单-(6-L-氨基酸-6-脱氧)-β-CD。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电喷雾质谱(ESI-MS)对单-(6-L-氨基酸-6-脱氧)-β-CD进行了表征。以3种氨基酸改性β-环糊精衍生物为配体,与醋酸钯配位,水相原位合成了仿生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体系。考察了配体、催化剂用量、缚酸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产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催化反应的底物普适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单-(6-L-丝氨酸-6-脱氧)-β-CD、单-(6-L-苏氨酸-6-脱氧)-β-CD、单-(6-L-酪氨酸-6-脱氧)-β-CD为配体,对溴甲苯和苯硼酸为底物,K_3PO_4·7H_2O为缚酸剂,催化剂物质的量分数为0.010%时,80℃反应2 h,Suzuki偶联反应产率分别可达83%、88%和94%。底物的电子效应对Suzuki偶联反应产率有一定影响,而空间位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1,2,3,6,2′,3′,4′,6′-八-O-乙酰基-β-麦芽糖与二甲基对甲氧基苯通过Friedel-Craft烷基化反应形成稳定的碳糖苷,经硝酸铈氨(CAN)氧化、低亚硫酸钠还原、无水氯化锌催化分子内醚化反应,合成了两类结构稳定且保留抗氧活性基团的新型VE麦芽糖碳糖苷类似物——包括-εVE类的8-(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6-羟基-2,2,5,7-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10)和8-(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εVE(11),-γVE类的5-(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6-羟基-2,2,7,8-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12)、5-(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γVE(13)以及5-(β-麦芽糖基)-6-羟基-2,2,7,8-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14)。反应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由1H-NM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双—N(2—羟基乙基)β—雷锁醛亚胺合镍(Ⅱ)和双—N(2—羟基乙基)β—雷锁醛亚胺合铜(Ⅱ)的合成,它们的组成已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证实。抗癌活性试验表明,双—N(2—羟基乙基)β—雷锁醛亚胺合镍(Ⅱ)对肿瘤模型S_(180)(A)及艾氏腹水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研究了6位单取代β-CD及其全衍生化产物的不同合成方法,并报到了各种全衍生化β-CD作为高效液相色谱键合固定相的合成方法及其在HPL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化合物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β-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15min,在28℃,120r/min振荡处理12h,形成包结物。β—CD—RSA包结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合物RSA一致。在水溶液中,β—CD与化合物RSA的包结物,化学平衡常数K1的RSD为2.84%,较为稳定,推测在水溶液中β—CD与化合物RSA以1:1(摩尔比)形成包结物。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出在水溶液中β—CD与化合物RSA的包结方式。β-CD与化合物RSA摩尔比为1:1形成的β—CD—RSA包结物,在28℃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为9.12mg/L,比化合物RSA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增大了5.26倍。  相似文献   

15.
以邻氨基苯甲酸与β-环糊精(β-CD)为原料,合成了单-(6-邻氨基苯甲酸-6-脱氧)-β-CD。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单-(6-邻氨基苯甲酸-6-脱氧)-β-CD进行了表征,以其为配体,醋酸钯(Pd(OAc)_2)为钯源,高效原位催化了水相Heck偶联反应。探索了催化剂用量、缚酸剂、温度、反应时间对催化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催化反应的底物普适性。试验结果表明:以碘苯和苯乙烯为底物,K_2CO_3为缚酸剂,当催化剂物质的量分数为0.20%时,130℃反应10 h,碘苯几乎可以完全转化。在最优催化条件下,底物的偶联产率可达80%以上,底物的空间位阻及电子效应对产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对甾体微生物转化菌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环糊精(简称β-CD)对两种甾体生物转化菌种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以β-CD作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法和添加有β-CD的液体培养法,分别观察菌种对β-CD的利用以及β-CD对菌体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种均不能利用β-CD;在培养液内添加不同量的β-CD或在菌体生长的不同时期添加一定量的β-CD均不影响菌种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7.
合成碳羟基磷灰石吸附废水中Cd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废弃蛋壳合成碳羟基磷灰石(CHAP),对含镉废水进行吸附研究,考查了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pH=6.00,吸附时间为60min,温度为35℃,CHAP对10~30mg/L的Cd^2+的吸附率达到99%,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一级速率方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很好.常温下CHAP对Cd^3+的吸附用Langmuir和Freundlish方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9753和0.9954,说明吸附反应符合这两种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的焓变△H〉0,自由能变△G〈0,反应容易进行。为自发吸热反应.图8,表4,参8.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尿素增溶的β-环糊精对Cd^2 -5-Br-PADAP体系的作用。结幕表明,尿素-β-CD对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体系的增敏作用比β-CD及尿素都明显,当尿素-β-CD和CTMAB以适当比例存在时,能对体系起协同增敏作用。文中对其增敏的机理作了探讨。文中还研究了Cd^2 -5-Br-PADAP-CTMAB-尿素-β-CD体系的最适条件,比较并初步解释了Zn^2 、Cu^2 、Pb^2 、Hg^2 对β-CD水溶液、尿素-β-CD、CTMAB-尿素-β-CD体系的干扰情况。  相似文献   

19.
β-环糊精的示波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D)的示波行为并将其用于客体分子的示波测定。方法将一定量β-CD加入到不同组成、不同浓度或不同pH的底液中,利用加入客体分子后,β-CD在示波图上切口深度或峰高的变化考察客体分子的示波行为并进行示波测定。结果在0.2mol/LNaOH底液中,β-CD能在二次微分示波图上-0.38V(vs.SCE)处产生一对可逆、灵敏的峰,当加入Cu^2+、芦丁、苯巴比妥、L-苯丙氨酸、盐酸金刚烷胺等金属离子或有机物时,β-CD的二次微分示波图上的峰高降低。结论建立了β-CD的直接示波测定法和Cu^2+、芦丁等的间接示波测定法。  相似文献   

20.
在室温下用一锅反应法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2 equiv.)为偶合试剂,使用过量(4equiv.)的胺,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Hosu)(2 equiv.)活化酯法合成了吡咯-2,5-二酰胺,且产率(70%)比在低温时(63%)有所提高.探讨了选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及偶合试剂以及反应条件和试剂的用量对合成目标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