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飞思卡尔Kinetis L系列MCU时钟系统含有内部参考时钟源、锁频环FLL、锁相环PLL、震荡器OSC、实时时钟RTC等时钟源机构,并提供了多种时钟模式为各种低功耗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基于KL25时钟系统工作机制的剖析、时钟的测试、分析以及时钟模式的比较,简洁梳理时钟模式、时钟源的频率、精度、应用范围、工作条件、配置要点等技术要素和编程要点.以串口UART的时钟选用为实例,给出具体的时钟选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时钟同步问题是分布式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研究了在异步通信网络环境中,采用连续的时间戳通信模型,并利用时钟精度差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计算机之间的时钟同步. 为有效评估系统中时钟同步的状态,提出了采用时钟精度差作为权值来构造时钟同步状态图,为时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提高了时钟同步系统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宋宗云 《山西科技》2009,(6):107-108
文章通过对目前系统时钟的几种设计方案的比较,认为有锁相环(PLL)的专用时钟系统芯片,能产生多类时钟标准、多种时钟频率和多路时钟驱动,且具有稳定的性能,成为高性能时钟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集中式相对时钟同步方法,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使用服务器的CPU时钟作为整个系统的全局时钟,时钟服务器周期性地轮换向各客户机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克服了以往同步算法由于网络竞争引起附加延迟而造成的不精确的缺点,同时可以获得比物理时钟更高精度的时钟同步.测试结果表明:时钟同步进程周期在10 s以内时,同步后客户机的时间与服务器同步源的时间的偏离值一般在±5 μs以内.集中式相对时钟同步方法具有精度高、安全可靠、成本低三大优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同步数字系统的组成和时钟偏移,并结合一个数字集成电路8051的时钟树设计实例,介绍了时钟树的经验结构和设计方法流程.比较了采用Synopsys公司的布局布线工具实现的自动时钟树分析与指定结构时钟树分析,证明结构恰当的时钟树能得到比自动时钟树分析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化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的耦合时钟阵列结构,能够有效分布全局时钟,并实现局部时钟网络的频率及相位锁定.基于耦合振荡器理论,详细分析了耦合网络的电压幅值、频率锁定及耦合网络带宽特性,并通过SPICE模拟,对影响谐振时钟阵列耦合特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时钟负载差异、能量补偿单元、以及耦合网络等.模拟结果表明,谐振时钟阵列具有较宽的频率锁定范围,在耦合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全局时钟偏斜最大为21 ps,小于时钟周期的2%.  相似文献   

7.
同步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时钟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树的设计是同步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文中介绍了同步数字系统的组成和时钟偏移的定义,提出了一种时钟树结构的设计方法,基于该方法用布局布线工具Astro对一个8051芯片进行了自动时钟树分析和指定结构的时钟树分析.结果表明,用文中方法设计时钟树结构能得到比自动时钟树分析更好的效果.文中还给出了设计中门控时钟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群机系统时钟同步的体系结构 ,介给了群机系统环境下时钟同步的实现技术以及时钟同步系统的主要数据结构、时钟同步进程和服务进程的主要程序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NTP(Network Time Protocol)时钟同步算法已不能满足许多新兴网络对时钟同步精度的要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DS(Dempster/Shafer)理论的NTP时钟同步改进算法.在分析目前NTP时钟同步算法不足的基础上,将DS理论引进到传统的NTP时钟同步中,建立一种改进的NTP时钟同步算法并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时钟树综合的概念及指标,分析了电力网载波通信芯片的时钟结构,针对其含有多路选择器路径的时钟结构提出了时钟树综合的方案,极大的优化的了时钟树综合的结果,为后续的时序收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al of Prevent Medicine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Anhui Medical and Pharma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外学者在公共科技管理领域的研究,从公共科技管理研究的理论来源、内涵与相关概念、目标与任务、管理体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与述评,试图找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空白,以图推动公共科技管理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从哲学而言,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所代替,情诗渐多,玄学之盛直接导致玄言诗的产生,山水赏会使以陶、谢、宗、王为代表的山水诗画达到相当高度.道教对游仙诗和志怪小说的影响,佛教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魔术、绘画、雕塑、音乐的影响,则可以看到宗教与文艺的关系.胡汉文化分别在南北地区融合、发展,又生出了诸多差异,形成了南北文风与艺术的诸多不同,造就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汤松波,作为新世纪广西诗歌中一位“离去又归来的歌者”,以豪迈而又略显忧郁的笔触行走在历史与自然之间,“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忆”和“对自然和乡土的眷恋”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的两极。以赤子的情怀抒唱出一曲曲温婉而动人、浪漫而质朴的赞歌,为新世纪诗坛带来了别样而清新的气息;他诗歌的简洁和素朴以及抒情性、音乐性和可朗诵性也为处于困境中的新诗发展带来了某种启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信息安全在国计民生和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针对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重点说明了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体系结构理论与技术、网络安全与安全产品,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角度,指出加大发展信息安全技术的力度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保护和运用的法律制度对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率低,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改革缺乏细化规则,新兴技术市场给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带来挑战,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面临阻碍和企业海外维权困难等。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构建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价机制;细化知识产权融资、转化规则;完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保护新兴市场的正当利益;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完善针对中国海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河南正处在大力实施国家三大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都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河南中心)紧扣组建初衷,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从省院合作的重大意义出发,系统阐述了河南中心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把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带入河南落地转化,充分发挥中科院科技引领与带动作用,从而推动省院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是程宏燕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专著。这部著作在追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生成长历程与社会活动的历史轨迹中揭秘他们对科技文化观的独特思考;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和论据求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确定性;以理论和实践的互衬性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校科技事业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发展历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教育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前30年艰难探索和后40年改革开放的分水岭。前30年,高校科技事业几乎从零起步,经历了探索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停滞之后再发展的曲折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科技事业历经改革探索,恢复重建高校科技体制;全面启动,成为重要方面军;科教兴国,成为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撑力量;创新驱动,高质量高层次内涵式发展4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