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海 《科学之友》2006,(2):28-28
在西方古代传奇中,曾经有关于人在没有其他辅助设施的情况下起空飞离地面达90cm的记录。其实,关于人体起空的历史记载远不止这些。东方神话中的神仙都有起空的神技,而一般人其实也可以掌握这项技能,比如印度的婆罗门、瑜珈师、隐士与行者中,都不乏有能够起空漂浮的“特异功能”  相似文献   

2.
<事实>的"拉斯敏号"历险记 在近代著名人物里,似乎只有英国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普林(1865-1936年)有过第一手的亲身经历.他早年在印度当记者,有次出海时碰到了海底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海啸,后来在1893年所出版的报道集<事实>里,就曾详述其事.该文描述:那时基普林在一艘叫做"拉斯敏号"的船上.在一个特别酷热的夜晚之后,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大清早在操舵室聊天,大家都感觉到船好像在走下坡一样,水手长也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3.
他每年都要回一趟老家,并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仅仅是为了一种念想.到处走走转转,仿佛在寻找曾经遗失的瑰宝,可偏偏又说不明白. 这里曾是座小城,偶尔会因一两位名人而短暂地被人知晓.那时的他,还年幼,那时的天气也没有现在这般恶劣…… 其实他在这里已没了亲戚、朋友,相熟的人都四散宇宙.每次回程也颇为麻烦.寒冷已经吞食掉整个地区,暴雪和冰霜正将万物冻结,又驱赶着北风想用白色填满世界.他试了几次,才克服噪音的干扰从座位上站起来,四下看了看,今年回来的人似乎又少了些.  相似文献   

4.
②雪人之谜     
毛发检测显示雪人可能存在 2008年8月,据英国媒体报道,有英国研究者称在印度发现的一些毛发可能属于传说中的雪人.这些毛发是由一个"雪人迷"交给英国广播公司的.据他说,这是他在印度的一处茂密的丛林里发现的.而在此之前,一位护林员声称他在2003年曾连续3天看到雪人在这里出没.  相似文献   

5.
婴儿的睡姿     
在东方和西方,婴儿的睡觉习惯大相迳庭。在我国、印度等国,母亲喜欢用一块布把要儿紧紧地包住,在西方,母亲给婴儿穿宽松的衣服使他们能自由地运动;中国的婴儿要用枕头,在西方却不需要。"这是由于对‘舒适’的理解不同的缘故",一位印度护士桑德拉·穆菲说,她曾在英国、美国的医院工作过:"在东方,人们相信婴儿被包起来使他们会感到安全、温暖,而西方人相信不包裹婴儿反而更放松和  相似文献   

6.
把半杯水给乐观的人,他会说:"这是半满的";给悲观的人,他会说:"这是半空的。"。同样,丈夫或妻子对一件事的看法,可以使婚姻破裂,也可以使双方倍加恩爱。我认识一位太太,她因丈夫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据英国媒体报道,有英国研究者称在印度发现的一些毛发可能属于传说中的雪人。这些毛发是由一个“雪人迷”交给英国广播公司的。据他说,这是他在印度的一处茂密的丛林里发现的。而在此之前,一位护林员声称他在2003年曾连续3天看到雪人在这里出没。  相似文献   

8.
正园艺爱好者埃里克·舒梅克(Eric Shoemaker)在洛杉矶的家中养有200多种花草。他说:"大多数人将世人分为擅长园艺者和不懂园艺者两类,但其实多数人并不是非此即彼。"当然,跟盆景相比,和平百合可能需要较少的照料。然而好几项研究表明,只要有一种简单的花草存在就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减少焦虑,缓  相似文献   

9.
正你还年轻吗?我也曾这样自问过。也许历经的岁月还不够,我至今仍不确定年轻究竟是一种生理状态,还是一种心理状态。长者说:"我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也曾过着跟你们一样的生活。"《艋舺》说:"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边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我是风,直到最后我遍体鳞伤,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们都只是草。"  相似文献   

10.
1907年,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福特梅尔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小时级的升空不间断飞行. 两位著名的飞行先驱,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很可能曾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观察鸟类的飞翔上.可以确定的是,在1899年,维尔伯·莱特曾向美国史密森学会以及其他杂志刊物询问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和建议.他或许被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迪豪克沙丘上空翱翔的大鸟所吸引,为何它们具有高高在上的能力?他和奥维尔观察到,鸟类飞行时怎样扇动翅膀,怎样用它们隆起的肌肉控制翅膀和飞行方向.这些都是飞行的关键因素——而不仅仅是翅膀的形状.  相似文献   

11.
其实只要岗位安排得合适,世界上就没有残疾可言。顺治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他主持编篡了《资政要览》一书,《资政要览》中"知人"一节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顺治皇帝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会有可用之才。背驼的人可以让他去敲钟;  相似文献   

12.
<正>在日常生活中,谈及人工智能,大家首先容易把它和机器人,以及科幻电影中描述的相关情节连在一起。当然,电影桥段是虚构的,角色也是虚构的,因此总会让人觉得人工智能缺乏真实感,认为它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人工智能有着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或者使用人工智能:从手机、计算机到各种硬设备和软服务设施等,无所不在地丰富着我们的"智慧城市"和"智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的等待之后,3G这一技术革命终于来到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技术将和个人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一样,彻底改变世界.更进一步地说,3G的能量不仅在于3G技术本身,还在于它能联系起所有技术,使他们的能量结合并且倍增. 每个行人都带着电脑 "每张书桌都有电脑,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比尔盖茨回顾创立微软的想法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孙叔敖。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只要遇见,就得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和其他显微镜工作的先驱者,最早发现和描述了微生物,开拓了生物科学的全新领域.但关于这类微小生物体的来源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却是二百年后才由法国人路易·巴斯德阐明的。巴斯德是有多方面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他不是医生,但他所创立的微生物致病学说给世界医学带来了革命;甚至可以说,自巴斯德开始,医学才成为现代医学.他的发现用于医学,拯救了亿万病人,用于生产,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著名外科学家列斯特说:“在现代医生中,没有一个人的贡献有巴斯德那样大.”大生物学家赫胥黎也说过:“巴  相似文献   

16.
英国(BBC NEWS)去年11月30日报道了俄国<真理报>撰文探讨人体起空之谜的消息.在西方古代传说中,曾经有关于人在没有其他辅助设施的情况下起空飞离地面达90厘米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这个令人意外的消息是科学家从电子邮件中得来的.一位署名为N的人在邮件中详细描述他的祖父(西西里人)如何驾轻就熟地学习各种语言,到临终前他能说70种语言,用56种语言来读写.收到这封电子邮件的是英国伦敦大学的语言学名誉教授迪克·赫德森.据N描述,他的祖父曾在20世纪初来到纽约,当时只有20岁.他在那儿做铁路搬运工,因此经常与说着不同语言的旅客接触.N说,他曾亲眼目睹祖父将一张报纸译成3种语言.  相似文献   

18.
如此皇帝     
明朗的正德皇帝,在史家笔下贬多于褒.说他是个逍遥之君,享乐皇帝.其实,在明代历朝诸帝王中,正德皇帝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在位时,常常离开京城,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而住在京城期间,他又常常打破祖宗留下来的种种礼仪的束缚,另搞一套.对于他的这些"越轨"的举动,臣僚们抵制不和他合作,他就撇开这些人,而宠用亲信的军官和宦官.对于有主要行政责任的内阁,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传递消息的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9.
其实只要岗位安排得合适,世界上就没有残疾可言.顺治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他主持编篡了《资政要览》一书,《资政要览》中"知人"一节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顺治皇帝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会有可用之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句谚语叫"多难兴邦"。挫折、困境确实可以使人精力耗竭,甚至一蹶不振,但它也可以助人成熟,把人推向成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多次失业。一次被解聘后,他无事可干,便一头钻进了南京图书馆,利用一年多时间翻阅了数万卷的历代文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他的朋友称他"这段生活与其说是失业,还不如说是得业"。青年学生高考失利后,不少人心灰意懒,消极抑郁,甚至积郁成疾,精神异常;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