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民权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6,(2)
物件称为“东西”,一般的解释是:物产四方而以“东西”约言之,犹如史书以“春秋”约言四时一样。按,《通俗编》卷二十六云;“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唯言东西。”此从阴阳五行解释,虽有几分牵强,但也多少有点道理。然而,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东”的本义就是“囊中之物”。甲骨文“(?)”(东)的字形就像一个装满东西的大布袋,而表示方位的“东”实际上是个假借字,并不像 相似文献
2.
郑友消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1994,(3)
谈起“马力”,有些人以为是一匹马的力量,其实“马力”是功率的单位,并非力的度量。那么,“马力”是怎么来的呢?在18世纪末叶,当英国的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英国某工厂主决定向瓦特订购一批蒸汽机。一天,瓦特来会 相似文献
3.
小妍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版权”(Copyringt),也就是抄录、复制科学、文学、音乐、艺术、摄影和电影等方面的作品的权利。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2)将“版权”规定为“人人对由于他们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赵承纲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冷战”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作为起点,到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尔地会晤标志其结束,经历约半个世纪.“冷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针,是美苏两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进行一系列对抗的独特形式,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东西方矛盾冲突的一个主要表现.它历人是国内外国际关系史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冷战结束了,世界正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迈进,占据世界外交舞台40年的“冷战”是怎么发生的呢?最近,克林顿政府决定延长我国最惠国待遇,但“不会改变对华遏制政策和演变政策。”“从长远来看两国仍然… 相似文献
5.
6.
7.
张祥云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22-25
南阳菊以其独特的韵姿、天香和保健功效,早在汉代就已经名著当时,广为民众所熟知,并被广泛播植于四方。尤其是唐宋时期,南阳菊成为皇家贡品,其名牌效应日益明显。不仅带动了诸如菊花酒的开发,增添了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如李白、司马光、苏轼、苏辙等来南阳游览观光,更重要的是使南阳菊、菊潭水成为寿考的代名词,深深影响了历代民众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精神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神经错乱、行为怪诞、毫无理智。在一般人的意识中,精神病人等同于疯子,是不正常人类,常常被视为异端或者是病人,需要治疗。因此常常有人借用“精神病”来掩饰自己,以保存自身。 相似文献
9.
刘达成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8(9):33-37
把探索沉积在“藏彝走廊”带的历史遗存,放置于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20多年前提出的重大科研理论命题。就此从有关史籍、游记、译著中,结合多年深入独龙江流域的调查研究,对“居住在察隅和珞瑜的许多民族……,说着和今独龙语相近语言的人的后裔”——独龙族,作一点寻根溯源式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靖人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3(1):45-50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乃口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意见。梳理这些文献,对于我们探索东西的起源演化,是极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近来报章的标题,越来越喜欢用两个字母: VS。《体坛周报》奥运期间一篇报道的标题写到——两门炮VS六条枪:中俄女排决战前“火力”大比拼。《市场报》今年6月份的一个标题——电子报VS印刷报,谁将笑到最后? 相似文献
12.
江苏建设“体育强省”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战略,要想强国必先强省,江苏“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在2015年建设成体育强省,苏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体育强省的实现建立在对本省体育发展脉络认识的基础之上。首先要梳理清楚体育强国的提出的背景,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确立江苏体育强省的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相似文献
13.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国家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文中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从语义变迁与词典收录两个视角对“Kung fu”进行溯源研究。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 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 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Kung fu”的含义,认为 “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画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度。1976 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给出了6条引注,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4.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1993,(Z1)
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当时的国民代表会议中,比较保守的人都坐在会场右侧的席位上,比较激进的人都坐在左侧的席位上。于是,人们就把比较保守的派别叫右派,比较激进的派别叫左派。到后来,马克思、恩格期从这一含义引伸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是无产阶级革命派,从那时起一直到本世纪20年代,左和右都是指政治派别而非政治错误。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第八回写潘金莲从西门庆头上拔下一根簪儿,“拿在手里观看,却是一点(支)油金簪儿,上画钑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却是孟玉楼带来的。” 这里所引的诗句出自何处?引起子金学研究者的注意。台湾金学专家魏子云先生在《金瓶梅作者屠隆考补证》一文中对此作了一番考证,魏先生根据明代传奇《玉环记》第三十二出唱词中有此诗句,推断《玉环记》的作者杨柔胜即屠隆夫人杨柔卿,《金瓶梅》所引这两句诗即屠隆所写。 其实,这两句诗早在《玉环记》产生之前,就曾被多人引用,屡见珠我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中: 《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描写清明佳节将至的江南风光时引用了这两句诗:“家家禁火花含火,处处藏烟柳吐烟。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宋代小说《李师师外传》中也有这两句诗:“帝尝御画院,出诗句试诸画工,中式者岁间得一二。是年九 相似文献
16.
“最好”始见于两晋时期,是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成的状中短语。起初“最好”可作谓语、定语、补语等,用来对其前后的话语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唐代出现了构式“最好VP”,“最好”在句中充当主语,具有指称性。在主观化、音律规则、VP的语义变化、使用频率等因素的推动下,“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由主谓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最好”表达主观意愿、希望或建议,在宋代开始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7.
许剑铭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2):62-67
自清中叶开始,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互相激荡,新的文化逐渐生成。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之争作为特有的文化历史现象,昭示着中国历史巨变所蕴涵的现代意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论争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东方文化能否继续存在。当然,这样的一场争论,其政治意义超过了文化意义,所谓的文化中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世界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对“Kung fu”一词的概念史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一词,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Kung fu”的内涵,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年至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其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划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的普及,1976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9.
钟利民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9,(2)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它科学地揭示了教育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我们促进国民经济和科教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深化科教体制改革,迎接21世纪的挑战之际,学习和探讨邓小平同志的教育与...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