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教师们都已能倒背如流了,尤其是在“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的新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在思索、实践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爱”却喋喋不休,在此枚举二三事,以求共省;  相似文献   

2.
在对“以生为本”的理解及为什么要在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任课教师、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合作、社会各机构与高校的配合及统一理念的重要性等六个方面提出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的教育工作是以素质教育进行展开的,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要以学定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位学生的良好发展。这样的教学需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该文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展开课堂讨论、联合实际等几个方面来营造“以生为本”的中职音乐课堂,让学生细化音乐、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索音乐。  相似文献   

4.
“以生为本”理念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开发人的工作。“以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启发学生的自觉性;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关心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以生为本,以师立校"创新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对“以生为本,以师立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这一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就是实施“人本主义”的创新素质教育。对与“人本主义”创新教育相对立的“文本主义”传统教育,其根深蒂固的原因及阻滞创造力发挥的危害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这一理念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创新与发展方面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进行了阐述。文章还结合本校实际对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提出了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在教育领域就是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而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本主义。他所创办的日本创价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学生第一”。其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也正诠释了高校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核心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高校应如何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如何理解并内化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起,教育界的教育理念持续要求“以生为本”。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今后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笔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教育,这是以生为本教育的基本规定性.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和养成教育,道德健康教育既是新观念,又是大学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内容.大学教育以生为本,是以学生做人和德行为本,即以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本,维护大学生的道德健康.  相似文献   

9.
林国华  王石 《科技资讯》2007,(15):123-124
新课程集中体现了“以生为本”和“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情感体验。我们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做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并设计实现了一个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Internet网络学习平台,并介绍了将此平台应用于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浅述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思路,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如何坚持‘似学生为本”?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为主要应做好关爱、信任、民主、转变、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身处课改热潮,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我们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为此学校要全面抓好德育队伍建设,落实德育常规,开展德育科研,深化德育内涵,开阔德育思路,拓宽德育渠道,探寻到符合校情、生情的有效途径,创建学校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班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在毕业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遵循以毕业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建立心理支持与救济网络体系,尽量杜绝“毕业班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陈强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136-136,140
本文阐述了“引导文教学法”和“生本教育”两种教学方法的理念与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指出二者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井切实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今教育三令五申,严禁教师以各种形式的责罚来对待学生。因此以往那种居高临下、耳提面命式的偏激式管理已远不能适应教育的步伐,这使得“疏导”成为教育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方式。而“讲道理”则成为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但如果场合不适,方法不对,那道理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智慧”+“道理”,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冯宁琼 《科技信息》2009,(4):139-140
笔者通过在高校担任班主任以及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师的教学活动,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出了利用“流行元素”与社会传播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实施诱导并发展为强势介入的观点。借助“传播学”理论与“信息控制理论”,笔者第一次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诱控式教育”。笔者首次定义了“诱控式教育”,并建立了一个闭合式的“行为模型”,以揭示“诱控式教育”的可行性。以拉丁舞为研究工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开展诱控式教育的教学工作”,笔者展开了一系列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从案例分析到介入式实验法,到问卷调查等,以给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以人为本,最主要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学生为本是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的。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先导以生为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落实以生为本;强化管理,规范以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主导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服务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伯恩斯坦“教育话语”的“涵义、类型、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的等话语分析,探讨教育内部课程知识生产、再脉络化及再生产过程,以说明教育作为特权化文本的形成规则,试图从教育“之内”对教育的政治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第二课堂“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以及重在实践的教育方法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尊重客观教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及重视理论践行的实践精神.丰富的价值内涵使第二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学校的各类心理辅导机构纷纷建立。那么面对高中学生的实际,究竟怎样进行心理辅导呢?兴山一中以心语室为阵地,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了“三招”,开了“三心”。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坚持贯彻“扎根红土、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水文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利用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和对分课堂,结合特色教学案例库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大的调整,以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模式不仅提升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其他院校地学类课程提供了资源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