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1999年6月~1999年7月收集中华绒螯蟹粪便,用酸不溶灰分法测定中华绒螯蟹对饲料的消化率,同时测定其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比(P/E)28.93 mg/kJ水平中华绒螯蟹胃、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P/E27.30 mg/KJ和30.31 mg/kJ两个水平(P<0.05).而三个P/E水平间肠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28.93 mg/kjP/E水平饲料蛋白质、脂肪、能量以及总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2.57 %、77.59 %、83.94 %和76.98 %,均高于其余两个水平.但三个P/E水平间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中华绒螯蟹在黑龙江省醅地区进行幼蟹养殖的试验,探索其饲育可能性及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情况,现已对13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概念性翻译获得了8种蛋白质(或其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还对中华绒螯蟹的微卫星序列和序列表达标签开展了初步研究,总体上,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较薄弱,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的广泛深入研究,重点突破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为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绒螯蟹属在形态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同工酶、RAPD和mtDNA技术在绒螯蟹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提出遗传学分类标准的建立是绒螯蟹属分子分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标准代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的耗氧率、二氧化碳排出率及氨氮排泄率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亲蟹的能耗率及能源物质的供能比。结果表明 ,体重为 (5 6 .99± 6 .4 2 )g亲蟹 ,在水温 (2 0± 0 .5 )℃时的耗氧率为 (0 .2 77± 0 .0 5 9)mg·g- 1·h- 1,CO2 排出率为 (0 .32 1± 0 .0 78)mg·g- 1·h- 1,氨氮排泄率为(2 .790± 0 .6 43) μg·g- 1·h- 1,能耗率为 (4.2 4± 0 .92 )J·g- 1·h- 1;亲蟹代谢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为 7.4∶4 1.2∶5 1.4 ;其能耗率 (R0 )与体重 (W )呈负相关 ,其关系式为R0 =1.76 32W- 0 .54 0 7。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仔蟹必需脂肪酸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含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四种必需脂肪酸三因素三水平的饲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仔Ⅲ期间的成活率,体重增长率和体宽增长率均受必需脂肪酸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在本试验中,中华绒螯蟹仔蟹对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79、0.95,0.28和0.53。亚油酸与亚麻酸及亚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佳比例分别为2.93和5.26。就中华绒螯蟹仔蟹而言,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营养生理作用最大,其次是亚麻酸,最后为亚油酸,试验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由大眼幼体发育至Ⅲ期仔蟹共历经三次蜕皮,首次蜕皮不受试验饵料中必需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但第二次和第三次蜕皮却却受饵料中EPA和DHA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试验中Ⅲ期仔蟹的体脂组成随饲料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与其所摄食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相类似。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相应引物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I)片段,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得到709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34.41%,27.93%,20.03%和17.6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COI序列的差异,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 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完全相同,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709或658(不计引物)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32,核苷酸差异率为4.51%或4.86%(不计引物),其中25个位点为转换,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在温州市郊区,通过简易的培育池。培育中华绒螯蟹天然蟹苗获得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绒螯蟹属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绒螯蟹的亚种、种及属的划分和界定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绒螯蟹属的研究简史 ,以及近几年在绒螯蟹可持续利用研究和该属通过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苦草、伊乐藻、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是河蟹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本研究通过池塘采样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和比较了4种水草的常规营养成分、总类胡萝卜素、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评价了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就湿重而言,伊乐藻中水分最低,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总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各水草,苦草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而轮叶黑藻中含量最高(P0.05);就干重而言,轮叶黑藻中的粗蛋白、粗纤维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苦草、金鱼藻和伊乐藻中的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分别含量最高;(2)就脂肪酸组成而言,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伊乐藻和苦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较高,伊乐藻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最高,四种水草中PUFA均以C18:3n3和C18:2n6为主;(3)就湿重中氨基酸含量而言,伊乐藻中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须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含量(TAA)均最高,苦草中均最低,金鱼藻和轮叶黑藻居中,TAA含量分别为1.63%和1.30%;就氨基酸干重而言,伊乐藻中的TAA含量最高,金鱼藻中的TAA含量最低,4种水草EAA中均以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为主,NEAA中则以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为主,苦草中EAA/TAA比值最高。以上结果表明,成蟹养殖池塘4种常用水草,营养组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根据不同水草的生长规律和营养组成,科学搭配和种植不同水草,可以进一步提高成蟹养殖效果,降低饵料成本。  相似文献   

13.
用焦锑酸钙沉淀方法对中华绒螯蟹复眼感光细胞的钙离子在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细胞的膜下储泡囊、线粒体、多囊体和色素颗粒等细胞器都有焦锑酸钙的沉淀,当感光细胞处于暗适应时细胞器中焦锑酸钙沉淀的量明显多于光适应时细胞中的量,改变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也会影响到这些细胞器中钙离子储存量.实验表明,膜下储泡囊、线粒体、多囊体,色素颗粒等储存的钙离子一起参与造成了感光细胞的光适应.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大颚器官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透射电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颚器官(M0)的超微结构及眼柄切除后MO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具大颚器官一对,位于大颚正后方大颚腱的基部。MO由许多细胞团组成,细胞团向广布血淋巴通道和血淋巴窦。细胞核内密集的异染色体聚集在核质的外缘,细胞质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无颗粒内质网及大量形状各异的线粒体。与血淋巴通道相连的细胞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内陷和皱褶。眼柄切除后,MO  相似文献   

15.
该课题在亲蟹越冬、规模化繁早苗、大棚控温培育幼蟹和当年养成商品蟹等配套技术方面均有创新,对河蟹养殖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996~1998年累计推广面积86.8万亩,产量17931t,创利9.821亿元,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呼吸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Feulgen、Unna-Brachet等9种组化方法,分析了鳃中部分物质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Feulgen阳性反应只限于各类细胞核中,质中普通含有RNA;整个系统HgBPB反应呈阳性;PAS反应示R细胞含糖元,其余呈PAS阳性的均为中性或酸性粘多糖,且多与蛋白质形成结合物。本文还对鳃的多种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弧菌病及病原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起自然发生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病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病是由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所引起的病害。对从病(死)蟹肝胰腺中分离做纯培养的6株菌(HF010522-1至HF010522-6)进行了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HF010522-1)对健康蟹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出较强的致病作用;另外,测定了HF010522-1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选用37种抗菌类药物对3株菌做药敏试验,结果均表现对头孢噻肟等31种药物呈现敏感或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啶低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5种耐药。  相似文献   

18.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养殖试验观察确知合浦绒螯蟹的成体及各期幼体的形态构造均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之间,是绒螯蟹属的一个物种,故将其学名由“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改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该蟹个全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是一个优良的绒螯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两组饲料——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磷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 HUFA)、饲料B(添加10%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 HUFA)对两种规格(2.4g和15.0 g)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组饲料两种规格幼蟹肝胰腺R细胞可见有脂肪滴,顶端微...  相似文献   

20.
氯化汞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水体添加不同浓度的汞(Hg2+),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01士0.16)g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Hg2+对其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542 8,0.471 6,0.433 2和0.342 3 mg/L.中华绒螯蟹幼蟹在0,0.01,0.05,0.10,0.20,0.30 mg/L的Hg2+条件下饲养40 d后,各浓度组幼蟹存活率分别为96.67%,86.67%,73.33%,63.33%,56.67%,43.33%;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Hg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见水体中的Hg2+能够抑制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皮,高浓度的Hg2+甚至会造成幼蟹的死亡.根据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确定水体中汞的最大允许量为0.034 2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