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对唐宋婆娑石相关文献进行批判考证,另一方面参照伊斯兰医学家比鲁尼的《宝石之书》中关于解毒石(bezoarstone)的描述,并从性状、功能、辨伪、习俗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唐代婆娑石实际上指醒酒石,宋代婆娑石或摩娑石则主要指解毒石;而且,此药在当时非指一物,而是从伊斯兰世界输入的具有"卫生"和解毒功能的多种矿物及动物结石药的总称。从而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医学交流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婆娑石名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load这个术语所表示的概念对应的中文在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领域一直有两个名称:"载荷"和"荷载"。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两个名称指的是同一概念,即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但不同的学科叫法不一(如在全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对唐宋婆娑石相关文献进行批判考证,另一方面参照伊斯兰医学家比鲁尼的《宝石之书》中关于解毒石(bezoar stone)的描述,并从性状、功能、辨伪、习俗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唐代婆娑石实际上指醒酒石,宋代婆娑石或摩娑石则主要指解毒石;而且,此药在当时非指一物,而是从伊斯兰世界输入的具有“卫生”和解毒功能的多种矿物及动物结石药的总称。从而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医学交流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婆娑石名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天然化合物是新药的源泉,数量很大,名称混乱,须进行规范化以利信息传布,避免误导。提出了规范化的化合物命名原则和命名方法,并举出实例进行阐释。对一些难度较大特殊化合物之名称进行追根溯源,做出了规范的命名。天然化合物名称按其规范化程度可分为三类:正名(规范名)、异名(非规范名)、误名(错误的名称,禁止使用,并在其名后注上"误名"二字,加以防范,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际权威工具书查证,作者认为,pneumonia主要用作肺实质病变的疾病名称,而pneumonitis是肺炎疾病潜在问题的一个征象,不特指一种疾病,只是"肺炎"的一个通俗名称,即肺组织炎症的一般性术语。  相似文献   

6.
专名与术语     
名称是事物(包括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语言符号,在各种现代民族语言中都有专名与通名之分。专名是专用名称的简称。不应把专名误解为专业名称或专业名词,也不应把专名完全理解为专有名词[注1]。通名是普通名称的简称。专名与通名的拉丁文术语分别为nomen priprium(意为“各自名称”)[注2]和nomen appellativum(意为“类别名称”)[注3]。专名只是单独事物的名称,不是他(它)们所属类别的名称。专名的命名,着眼点在于专名特有者的单独性、个体性、特指性或可鉴别性,不着眼于专名特有者的类别性(种属性)。由专名标记的事物总是独一无二的。与专名对应的通名[注4]既是某个单独事物的名称,同时又是他(它)们所属类别的名称。也可以说,通名是同类事物中不同分子的共用名称。通名命名的着眼点只在于事物的类别性。任何分类等级的事物类别名称都是通名。例如,生物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这些分类等级的事物类别名称都是通名。世界上的事物在各种现代语言中通常都有通名,但不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专名。在逻辑学中,普通概念[注5]的名称属于通名,单独概念[注6]的名称一般说来都是专名。专名与通名的不同,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予以说明。例如,“湖”和“海”是自然地理名称,指的是不同类别的自然地理实体。它们是类别名称,当然属于通名。“咸水湖”、“淡水湖”;“公海”、“领海”也是类别名称,是“湖”和“海”的下位类别名称,因而也是通名。但是,“兴凯湖”、“贝加尔湖”、“太湖”;“黄海”、“红海”、“地中海”等单独水域的名称则是专名(自然地理专名)。又如,“革命”这个概念名称是类别名称,是通名。但是,“法国大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或“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名称所标记的都是在特定地方和特定时间发生的革命。它们都是特指的,所以属于专名。根据专名与通名的定义,不难判断,“巴黎公社”[注7]是专名,但“人民公社”[注8]却是通名。同样,也不难判断,“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是通名,但“金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则是专名。应该指出,民族名称及属于某民族的人的名称(如汉族、满族、俄罗斯人和突厥人)、家族名称(家姓)、氏族名称(包括古罗马人的氏族姓)以及某国或某居民点(城、镇、村等)的居民名称(如中国人、北京市人、汉堡人、芬奇村人)等虽然其命名着眼点不在于人的个体性,而在于人的群体性,但它们却是专名。这是把人的群体视作人的个体的结果。还应提到,若干独一无二的事物的名称习惯上,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通名,只是在正式场合(如在用作百科全书条头的情况下)才被视为专名,如“太阳”、“月亮”等。在不同语言中,划分专名与通名的标准虽然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周日(星期一、星期二……)和月份(一月、二月……)的名称在英语中属于专名(首字母大写),但在俄语和法语中却属于通名(首字母小写),在德语中也属于通名[注9]。用拉丁字母文字或西里尔字母文字书写的专名一律大写。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规定,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专名也予以大写[注10]。各种语言中的专名,其形式通常是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注11]。专名就其结构而言,分为含有通名的专名和不含通名的专名。标记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专名在不同语言中,其结构有时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德语专名Oder是不含通名的专名,其汉译名“奥得河”则是含有通名的专名。通名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语言产生初期,没有专名与通名之分。当时,只有专名,没有通名。通名是随着人对事物或概念的认识深化,是在事物或概念分类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因而必然也不断地产生用于标记新事物、新概念的名称。在这些名称中,既有专名,又有通名。通名与专名相互转化的情况时常发生。有些通名转化为(或用于)专名。也有些专名转化为(或用于)通名。前者的例子如英语通名great peasant revolt(农民大暴动)转化为英语专名Great peasant Revolt(特指14世纪英格兰农民大暴动)。后者的情况更为常见。例如,英语通名diesel(柴油机)是由柴油机发明者Diesel(狄塞尔,德语家族姓)这个专名转化来的汉语专名“秦桧”也可用作通名。该专名用作通名时,指的是“像秦桧那样坏的坏人”。由于专名与通名可以相互转化,一些专名与通名的界限往往不明显。为了判断某个名称是否属于专名,有时不得不依据这个名称所处的上下文。在任何语言的专名体系中,人名和地名都是数量最大的最重要的两类专名。因此,狭义的专名指的就是人名和地名,尤指人名。专名按其标记的事物或概念很难予以分类,但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有生命的或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特指个体名(或群体名),其中包括个人名[注12]、家姓连同个人名、鬼神名和动物的名字,还包括民族名、部族名、某国或某居民点的居民名、家姓、氏族姓等;(2)广义的地名,如历史地名、传说中的地名、洲名、国名、居民点名、江河湖海名、山名、山脉名、山峰名、森林名、草原名、耕地名、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名以及一切有位置意义的建筑物名等;(3)特指的书刊报章名,如文艺作品名(小说名、诗歌名、戏剧名、电影名、曲艺名、绘画名或雕塑名)、音乐作品名、政治或军事著作名等。法律名、法案名、计划名、条约名、协定名或决议名可以列入这类专名之中;(4)特指的组织(机构)名,如工厂名、学校名,工会名、学会名、基金会名、公司名、医院名、电台名、报社名、通讯社名、图片社名和各种国际组织(机构)名等;(5)历史事件名,如战争名、战役名、起义名、革命名、案件名等;(6)其它专名,如特指的物名(飞机名、船舶名、火车名[注13]等)、语言名、奖金名、学派名、画派名、宗教名、节日名、时代名等。专名还可以按其所属语种予以分类,即可分为拉丁语专名、汉语专名、英语专名、德语专名等。“术语”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得很晚,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该词很可能是从日语中借用来的(日语中的汉字形式为“术语”)。术语究竟是什么,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由于在“术语”这个词中含有词素“术”字,术语又经常使用于科技领域,有人望文生义地把“术语”误解为“技术用语”。不少人把“术语”解释为“学术用语”,这种解释虽然有所依据(常见于日本工具书之中),但未能准确表达出“术语”一词的概念。引人注目的是,在包括百科全书在内的各种中文和外文工具书中,“术语”的定义常有不同,甚至相差甚远。这种情况说明;人们对“术语”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认识上很不一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中,“术语”的定义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见《辞海》缩印本第1248页。词语的定义应该是对词语表示的概念的严格描述。笔者认为,《辞海》中关于“术语”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术语”不仅仅用于学科之中,术语的意义也不都是规定的,当然更谈不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假如每一术语的意义都有严格规定,也就无须提出“术语标准化”这个棘手问题了。此外,把“术语”只说成是“用语”,现在看来也未必妥当。应该指出,不少词语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某些词语的定义也应该随之予以改变。现将有关“术语”定义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1.术语与名称在我国有关文献中,术语连同专名曾被统称为“名”。清代翻译家严复在谈到翻译问题时指出,“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说的就是“术语或专名的译名定名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生物学中,物种名称无疑属于术语。在医学中,疾病名称也是术语。然而,术语与名称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不能够说,任何名称都是术语,以产品名称为例,有些产品名称,如“针”、“线”、“毛巾”等日用产品名称不属于术语,而有些产品名称,如“发动机”、“雷达”、“火箭”等产品名称显然属于术语。凡是专名,即专用名称,如人的名字、姓氏、地名、特指的组织(机构)名、特指的书刊报章名以及独一无二的物名等都不属于术语。少数专名却可以用作术语。例如,“安培”在指对电磁学作出贡献的法国物理学家这个特定人时,即“安培”用作姓氏的情况下,不是术语,而是专名;“安培”用作电流强度单位名称时则是术语。这时,“安培”亦称“安”,国际符号为A。同样,“焦耳”用作姓氏时是专名,用作功和能量的单位名称时则是术语。专名与术语的交叉情况并不多见。通名,即普通名称与术语的交叉情况却十分常见,可以说,凡是用于专业知识领域的通名都可以被视为术语。2.术语与概念术语是概念名称,尤指普通概念。术语所表示的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对于概念名称的术语来说,既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也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术语应该准确地反映概念。未能准确反映概念的术语通常要在术语标准化过程中予以调整。但是,确属众所采纳的惯用术语,尽管不理想,也不要轻易改动,以免造成新的混乱。“术语”一词也常指由术语表示的概念本身。例如,在“术语的定名”这个词组中,“术语”显然指的就是“概念”。在“术语标准化”这个词组中,“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概念名称”,又指“概念本身”。通常所说的“术语体系”实际上是指“概念体系”。“术语”也表示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甲概念与乙概念之间的“相等”或“相似”关系,甲概念“大于”或“小于”乙概念的关系等。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词语也是术语。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3.术语与语言符号术语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作为语言单位的词或词组(可统称为词语)。术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名词,也可以是其它词类的词,如动词“扩散”、“裂变”、“辐射”等。术语在特定领域中应该是单义的(术语的意义与其所处的上下文无关),并且不应该有褒贬的修辞色彩。各种语言中术语的形成都要遵循各种语言的构词规律和词组的构成规律。术语有长有短、长术语往往是字面意义明确,但不利于交流,而短术语的字面意义通常不明确,但便于用来交流。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也是如此。例如“爱滋病”(尚未标准化,另一种书写形式为“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后者是由十一个汉字组成的词组,其字面意义明确,但不便于用来交流,尤其不便用于口语。术语不仅仅是词语,还包括表示概念或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其它语言符号或标志,其中有数理逻辑符号、物理学符号、化学符号或化学分子式、计量单位名称的符号、某种代号以及图示或交通标志等。但是,专名的符号、代号或标志,如国名的代号、国徽、团徽、书徽、国旗、党旗、市标(城市标志)等却不是术语。符号通常是概念的附加说明,在某种专业领域中却经常用来表示概念,在化学领域中就是如此。采用符号作为术语不仅能够解决大量的术语与有限的语言资源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矛盾,而且也是术语的简化手段之一。在欧美国家的术语学理论中,人们早已普遍把表示概念或概念间相互关系的符号、图示、标志视作术语。4.术语与知识术语是知识单位。术语与非术语[注14]之间的最重要的界限就在于,术语只用于专业知识领域。术语形成的重要途经之一是共同语言中词语的术语化(借用外来术语是术语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在特定领域中形成的术语,有些又逐渐用于共同语言之中。正因为如此,术语与非术语的交叉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因为术语是知识单位,所以术语虽然也用于口语,但主要用于书面语。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术语可谓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术语无法比拟的。为使术语不造成歧义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主要涉及的是科学技术领域。这并不意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术语不存在术语标准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协调工作尤为困难。如果在“术语”的定义中只提“术语用于学科之中”,这显然是不严谨的,因为诸如在体育、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知识门类或在纺织、交通、运输等行业之中都存在着各自的术语,而上述的知识门类或行业都不能称为学科。关于术语使用领域的可取提法应是“专业领域”。专业领域的概念较宽,既包括学科,又包括行业,还包括其它知识门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术语”一词的概括性定义为,“术语是用于专业领域的表示概念或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并应严格区分不同概念的词语、其它语言符号或标志。术语也常指由术语表示的概念本身”。注释:[注1]专业名称是专业语言中的名称,其形式为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专业名词是形式为名词的专业名称。专有名词与专用名称不是完全等同的术语,但二者往往互为可替换术语。从严格意义上讲,专用名称只是在其形式为名词的情况下,才与专有名词互为可替换术语。[注2]专名的英语术语为proper name,法语术语为nom propre,德语术语为Eigen name,俄语术语为имя собственное这些术语在其所属语言中的意思都是“各自名称”。[注3]通名的英语术语为common name,法语术语为nom commun。它们的意思是“共用名称”。通名的德语术语为Gattungsname,意为“类别名称”,俄语术语为имя обмее,意为“共用名称”或“普通名称”。[注4]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通名被解释为“别名的对称”(见《辞海》缩印本第1055页)。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应该把通用名称(≠普通名称)解释为专名(即非通用名称)的对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通名与专名是互为对应的术语。[注5]普通概念是反映某类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是由几个或几种事物构成的一个类。[注6]单独概念是反映特定的某个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是唯一的。单独概念的名称一般是专名,但也有属于通名的,如“亚洲美元”、“铀235”等。[注7]巴黎公社是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注8]人民公社是我国1958年建立的政社合一组织,曾是我国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的通名。[注9]在德语中,普通名词与专有名词的首字母都大写。[注10]见《文字改革》杂志1984年第5期。[注11]形成为词组的专名,其书写规则在使用拉丁(罗马)字母文字或西里尔字母文字的不同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英语专名Morning Star(《晨星报》)的俄译名为Чтренняя звезда、前者是两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后者只是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注12]属于个人名的还有作家的笔名、艺人的艺名。此外还有别名、小名、呢称和绰号等。[注13]这里指的是标记单独个体的名称,如“伊丽沙白公主”号(客机)、“密苏里”号(战舰)或“毛泽东”号(机车)等。但飞机的型号名却是通名,如“快帆”型(客机)、“波音747”型(客机)等。[注14]非术语是共同语言(指语言集团中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不是用于专门目的的书面语言)中的词或词组。  相似文献   

7.
"经济舱综合症"的学名为深度静脉血栓症,是指乘客长期空中飞行时,静脉内产生大量血栓,这些血栓流经体内的一些重要器官时,造成血管堵塞,严重时能危及生命。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2000年10月。一名28岁的英国妇女乘坐飞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IUPAC原则,对现用元素蒙文名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具体阐述了对17种元素蒙文名称进行拉丁化的理由及其意义。同时,说明了现行命名中“双轨制”原则的弊病和严重不良后果。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前,对我国的蒙古民族来说蒙文化学科学是一门空白学科。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50年代开始蒙文化学才有正式出版物。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当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蒙古民族不仅有了用自己母语进行化学科学在内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育活动,而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这期间,蒙文化学一直沿用第一次出现的元素的蒙文名称,而这些名称绝大多数为直接从元素的拉丁文名称音译而定名的。例如:元素钠(Na)的拉丁文名称为Natrium,其蒙文名称为[natri]*;元素磷(P)的拉丁文名称为phosphorum,其蒙文名称为[fsfr]等等。而只有少数常用元素的蒙文名称未经过拉丁化,是由早期蒙文化学启蒙作者们用新造蒙文词或采用固有的蒙文词来定其名称。它们对蒙文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奠基性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来,未经拉丁化的元素(主要有17种元素,即C、H、O、Fe、Ag、Al、Au、Cu、Hg、Pb、Pt、S、Si、Sn、Zn、N、Ge)的蒙文名称,远不能适应蒙文化学科学研究和现代蒙文化学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由于使用元素命名的“双轨制”原则,即在无机化学中使用蒙语化(或称民族化)的名称,而在有机化学中却使用拉丁化音译名称的命名方法,从而造成化合物名称的不规范和混乱。例如,元素碳在无机化学中称[](新造蒙文名称),而在有机化学中称[karbn](拉丁化音译名称)。从而,将H2CO3称[],而将R-COOH称[],这样使本身非常有规律的化学物质名称之间产生矛盾,变得很不规范和不系统。如果对作为化学物质(各种单质和化合物)命名基础的元素名称不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那么对成千上万的化合物进行科学系统的命名是不可能的。施行“双轨制”不仅违背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则,而且也不符合化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双轨制”成为妨碍蒙文化学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障碍。对化学物质的蒙文命名,唯一的依据是IUPAC原则,只有跳出任何改良范畴并彻底改革才是真正的出路和希望。为此笔者愿和专家学者进行商榷,以期元素的蒙文名称能够得到规范化和统一。二、元素蒙文名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元素是千千万万个化学物质的基本组成。因而,元素的名称是对所有化学物质进行命名的必然依据和基础。所以,“只要把元素的蒙文名称正确书写并掌握其拼写规则,就可以把千百万种化学物质的名称正确地写出来”。[1]现用的元素蒙文名称,绝大部分都采用了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中舍去其词尾(-um)部分音译而定名的。如,元素钾(K)的拉丁文名称为Kalium,从而其蒙文名称为[kali];元素氟(F)叫fluorum,其蒙文名称为[flr]等等。这些名称对各种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尚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使用未经拉丁化的元素的名称对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时,就造成许多不便和困难,甚至有的名称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科学性错误。例如,氢氧化钠(NaOH)的分子组成中含有钠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把这三种元素的名称进行拉丁化(即钠称[natri]、氢称[hidrgn]和氧称[ksign])后对NaOH进行命名,就可得到由这三种元素的蒙文名称所构成的名称[natrihidrksid](其中,natri、-hidr、-ks和-id部分分别代表钠、氢、氧和化合物的名词或其词缀),这不仅符合了蒙语的构词法,即通过词根与词缀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新词,而且也符合于IUPAC原则。但是,按照现用蒙文命名法(即“双轨制”原则)对NaOH进行命名,却得到由两个蒙文词构成的名称[]。在这两个蒙文词中,不但没有其组成元素氢和氧的名称或其词缀(词根)[-hidr]、[-ks],而且代替氢、氧两个元素名称的词是[],此词是由名词[](水)和形容词后缀[magt]结合而成的形容词,它具有“水性或像水”之意,从而[]却具有了“水性钠或像水钠”的意思。这显然会使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获得不确切和不科学的概念,如此等等。概括地说,在元素蒙文名称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元素的名称由于与其拉丁文名称不一致,故对一些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时所构成的名称很不规范和不科学。例如,化学基H3Si-O-SiH2-O-的汉文名称为“二硅烷氧基(或甲硅烷氧代甲硅烷氧基)”,是由6个(或10个)汉字组成。若把它用现用蒙文命名法进行命名,则为[],是由9个蒙文词组成的组合名称。如果把这一名称从字面再译回汉文就变成“甲基硅烷烃氧代甲基硅烷烃氧团”。如此,在蒙文名称中无形地增加了两个甲基(CH3-)、两个烷烃[CH3(CH2)nCH3]和一个氧团,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在H3Si-O-SiH2-O-的组成和结构中根本不存在“甲基”、“烷烃”、“氧团”等。而把这一有机基组成中的硅元素[silik]和氧元素[ksign]的蒙文名称进行拉丁化后再命名,就可以得到只有一个蒙文词就能表达的、简明而准确的系统名称,即[disilksanksil](其中,di:二,sil:硅,-ks:氧或,-an:烷,-ks:氧,-il:基)。2.个别元素在同一个蒙文化学科学体系中用两种不同的名称(即,使用“双轨制”命名法),造成前后矛盾和不统一,带来了化合物名称的混乱和不系统。例如,在蒙文化学中把碳元素(C)的名称既用[],又用[karbn],因而将H2CO3(碳酸)称[];而将R-COOH(羧酸)称[];将CO(一氧化碳)和CO2(二氧化碳)分别叫[]和[];而把-COOH(羧基)和-CO-(羰基)分别叫[]和[],等等。如果,按照IUPAC系统命名法,将碳(C)的名称取[karbn],而舍去[],则H2CO3、CO和CO2的名称分别成为[]、[karbnksid]和[karbndiksid],这与[karbksil ]、[karbksil]和[karbnil]变成一致。这样一来,作为科学名称不仅有了系统性,而且变得更简明、更科学了。3.由于新造的几个元素的蒙文名称过于注重表达概念(或蒙语化),反而使其概念的含义变得更为狭义化。例如,碳称[]、氧称[]、氢称[],分别表示“从碳派生炭”、“从氧派生酸”、“从氢派生水”的意思,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即,把其概念狭义化了)。因为,碳、氧、氢等元素不仅仅能派生出炭、酸和水,而且它们还能派生出千千万万个其它衍生物。仅就碳元素来看,它不尽派生出碳的各种单质和无机化合物,而且还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所以,上述新造的元素蒙文名称是不可取的。4.机械蒙译有些元素的汉文名称而产生其名称的歧义。元素的汉文名称绝大部分是用新造汉字来代表的,只有极少数元素的名称是用固有汉字来代替的。如,金、银、铜、铁、锡、铅等。但它们的后面都隐含着一个“素”字,以表示“元素”的意思。就像铁(素)和铁(金属)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化学概念一样,铁(素)是指元素的名称,而铁(金属)是一种混合物(铁合金)的名称。所以,理解血红素分子的组成时,其中含有铁元素的原子,而不能理解成含有铁(金属)。然而,在蒙文化学中却把铁(素)和铁(金属)同称[],这显然是不确切的。元素的新造汉文名称主要是根据固有汉字采用“左形右声”的造字方法所造左右结构的合体形声字,如,钠、钾、钙、锌等;另外一种属会意造字,如,氢、氮、溴、碳等。从而,充分发挥了汉文表意文字的优越性,所造新字科学性很强。如,“金”字旁表示金属,“石”字旁表示非金属,“气”字旁表示气态,“氵”旁表示液态,等等[2]。在这些新造汉字中,“右声”部分主要依据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读音或接近读音,多为新造字或借用古字。如,元素Zn的拉丁名称是Zincum,据此左用“金”,右用“辛”,左右合体成“锌”的形声字。蒙语文和汉语文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音节文字,它可以不用造新词而用词根与词缀相结合的方法,直接音译元素的拉丁文名称来命名所有的元素。但是一些元素的现用蒙文名称没有依据拉丁文名称,而依据其汉文名称机械蒙译,从而元素名称就有了双重概念,即产生了歧意现象。例如,硫称为[],意为“硫磺”,硅称[],意为“矽石”,而硫磺[]、矽石[]等分别指的是具体物质的名称,并且这些具体物质都是混合物。然而,元素是绝对单一的纯物质。从这里很容易看出,上述这种做法很显然是犯了混淆科学概念的错误。5.个别元素的名称由于没有从化学科学的整体上考虑,从而出现了同一名称重复出现的现象。例如,元素锗(Ge)的拉丁文名称为Germanium,现用蒙译名称为[grman],这与化合物锗烷(GeH4)的名称[grman]是一样的。这样和科学名词术语的单一性的要求是不相符的。6.个别元素的名称蒙译时所依据的名称来源不同而造成混乱。例如,元素氮(N)的现用蒙文名称[adzt]是依据其俄文名称(asot)蒙译而来的,而其拉丁文名称为Nitrogenium,从而应称[nitrgn]更为规范。7.有些元素的蒙文名称用固有两个蒙文词组合而成的组合名词(这是依据其会意汉文名称所造)进行命名,因而对化合物的命名带来很多不便。例如,铝称[],是由分别代表“轻”和“白”之意的两个形容词组成。像这样的元素名称还有汞[]、铅[xara tglga]、铂[]、锡[]等。而且,这些蒙文名称同时也代表具体物质的名称,如[](汞)的字面意义是指“水银”,显然“水银”是代表由汞元素(原子)组成的一种单质(分子)的名称。同样,[ alta](铂)是“白金”之意,而实际上“白金”是代表由铂(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分子)的名称。这样一来,不仅使这些元素的名称产生歧义,而且有关化合物的名称也产生歧义或错误,如“铅酸锡”就称为[],若译回汉语却成“白锡酸的黑锡(或白铅酸的黑铅)”,这显然是很不确切和不科学的。三、对17种元素蒙文名称拉丁化的意见人类发现的化学物质的数量已达到一千多万种[3]。对这些数目庞大的化学物质进行规范、系统的命名是化学科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所有这些化学物质的命名是以化学元素的名称做基础的。所以,首先对化学元素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个比较规范的、系统的命名方法的形成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它是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和不断的修正完善后才能得到的。就拿化学物质国际命名法(即IUPAC原则)来讲,自从1892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会议上拟定一部系统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以来,IUC和IUPAC等组织先后多次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后才得到了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化学物质系统命名法”。而我国于1932年根据上述国际“系统命名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一部“化学物质命名原则”(这主要是汉文命名法)之后,又对其进行多次(分别于1937年、1945年、1951年、1953年、1956年、1960年和1980年)修改、校订和补充后得出了我国现用的比较规范和完善的“化学物质命名法”。[4]可是,从化学元素的蒙文名称来看,到目前一直沿用的是其最早期定的名称,50年不变或不进行修改,况且这些名称中有一些还存在着像本文所提出的较严重的不规范和不系统等问题。所以,根据以上的讨论,对17种化学元素的蒙文名称提出如下拉丁化的意见(见表中拟新蒙文名称),以期与同行和学者共同商榷。四、后语对化学物质进行科学、规范的命名,最根本的依据是元素的名称。因此,元素名称的正确与否是整个化学物质名称正确性的根本前提。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元素名称,基本上都根据元素拉丁文名称,结合本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命名的。例如,90号元素(Th)的拉丁文名称是Thorium,从而其英文名称为Thorium、法文名称为Thorium、德文名称为Thorium、俄文名称为Topuǔ、日文名称为“トリウム”、汉文名称为“钍”、蒙文名称为[tri],等等。所以,我们在本文提出的对17种元素蒙文名称进行拉丁化的意见,不仅符合蒙语的构词法,而且遵循了IUPAC原则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然而,“双轨制”原则是与IUPAC原则格格不入的。名词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是一个政府行为,是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不能由某一个人或者个别部门所能改变的。在这里我们所提出的建议,只是代表作为对我国及我国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科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热心关注者的一点看法,敬请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natri]是用国际音标标记的蒙文读音,以下同。  相似文献   

9.
论名称的涵义和指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尔所提"达特茅斯"问题并不能证明专名有所指而无涵义.弗雷格指出名称是通过涵义指称对象的,但他的理论存在许多不足.罗素在区分专名与摹状词的前提下认为有涵义的是摹状词,而他所讲的摹状词的涵义与人们通常讲的名称的涵义并不相同.塞尔讲的专名在指称性使用中涉及到的摹状词与人们通常讲的名称的涵义基本一致,但是把专名的涵义看做是使用者预设的,显得缺乏充足理由.克里普克认为摹状词所描述的对象的特性属于对象而不属于名称,这其实并不影响摹状词可以成为名称的涵义.对于同一名称指称不同对象的情况,关键是要看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将这些名称区剐开采的.在专名的零指称问题上,多数人是把名称所指的对象等同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个体.实际上,看一个名称有无指称应该主要看这个名称的使用语境.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一种原因不明的感染性肺炎疾病。在疫情初期,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武汉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名称。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其名称也在发生变化。拥有正式的疾病名称很重要,可以防止人们使用其他可能不准确或"污名化"的名称。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提倡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的名称来命名。  相似文献   

11.
(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111个元素中具有金属性质的较多,因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元素汉文名的造字方法一般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合体字,少量的名称也采用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如:、锕、、铷。这些字均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后期发现的新元素,大体上按照这样的规律造新字。(1)来源于希腊文的元素名称锂:3号元素,符号Li。1817年瑞典青年阿尔费特森(J.A.Arfvedson)在分析透锂长石(petalite)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锂),贝齐里乌斯把这种新金属元素命名为lithium,源自希腊语lithos(石头),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lithium这一名称。铬:24号元素,符号Cr。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L.N.Vauquelin)将他从红色西伯利亚矿石中得到的一种新金属元素(铬)命名为chrom,源自希腊文chroma(颜色)。铬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chromium这一名称。我国曾音译为“克罗米”。钼:42号元素,符号Mo。1782年瑞典人埃尔摩(P.J.Hjelm)从天然辉钼矿中分离出金属钼,命名为molybdenum,源自希腊文molybdos(原义是“铅”)。钼的英文名为molybdenum,拉丁文名为molybdnium。锝:43号元素,符号Tc。第一个人造放射性元素。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谢格尔(E.G.Segre)在回旋加速器里用氘核照射钼,获得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锝),并把它命名为technetium,源于希腊文technetos(人造)。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technetium这一名称。该元素曾称masurium()。铑:45号元素,符号Rh。1804年,英国化学家武拉斯顿(W.H.Wollaston)在天然铂矿里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铑),并根据其化合物所呈现的玫瑰红色命名为rhodium,源于希腊文rhodon(玫瑰)。铑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rhodium这一名称。:49号元素,符号In。1863年,德国物理学教授赖赫(F.Reich)在分析锌矿石时得到一种草黄色的沉淀物,他认为是一种新的金属元素的硫化物,李希特(H.T.Richter)后来在光谱分析中发现一条靛蓝色谱线,因而命名为indium(),源于希腊文indikon(靛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indium这一名称。钡:56号元素,符号Ba。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重晶石的方法制得钡,并将其命名为barium,源于希腊文barys(重晶石)。钡的英文名为barium,拉丁文名为baryum。镧:57号元素,符号La。1839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C.G.Mosander)在研究分析硝酸铈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镧),命名为lanthanum,源于希腊文lanthanō(隐藏),意思是隐藏在稀土中。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镨:59号元素,符号Pr。1885年奥地利化学家威斯巴赫(A.Weisbach)从氧化(氧化是一种混合物)中,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镨),其盐为绿色,命名为praseodymium,源于希腊文pratos(葱绿)和didymos(孪晶),意思是指的绿色孪晶。镨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钕:60号元素,符号Nd。1885年威斯巴赫在发现镨的同时,发现另一个新元素(钕),其盐为玫瑰红色,命名为neodymium,源自希腊文neon(新的)+didymos(孪晶),意思是新的孪晶。钕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镝:66号元素,符号Dy。1886年法国化学家布瓦邦德朗(P.E.L.de Boisbaudran)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dysprosium,源自希腊文dysprositos(难以取得)。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锇:76号元素,符号Os。1804年法国科学家泰纳尔在分析铂系矿石时发现该元素,并命名为osmium,源自希腊文osme(臭味),因其化合物带有臭味而得名。饿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铱:77号元素,符号Ir。1804年法国科学家泰纳尔在分析铂系矿石时,该元素同时被发现,并命名为iridium,源自希腊文iris(虹),因其化合物沉淀呈多种颜色而得名。铱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铊:81号元素,符号Tl。186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W.Crookes)在用分光镜分析硫酸厂的烟道灰时发现光谱的绿色区有一条新谱线,他断定是一种新的元素(铊),并将其命名为thallium,源于希腊文thallos(绿色嫩枝)。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锕:89号元素,符号Ac。1899年法国化学教授德比尔恩(A.L.Debierne)从稀土残渣中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actinium,源于希腊文aktis(放射),因其具有放射性而得名。锕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镤:91号元素,符号Pa。1917年德国放射化学家、物理化学家哈恩(O.Hahn)和瑞典女物理学家梅特纳(L.Meitner)从沥青铀矿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镤),并命名为protactinium。这个名称由希腊文protos(起源)和actinium(锕)缀合而成。镤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2)来源于拉丁文的元素名称铝:13号元素,符号Al。1808年前后英国化学家戴维和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都曾想用电流法从矾土(氧化铝)中分离出金属铝,但没有成功。而贝齐里乌斯却给这个未取得的金属取了个名字叫alumien,源自拉丁文alumen(有收敛性的矾)。铝的英文名和拉丁文名aluminium正是由此而来。钙:20号元素,符号Ca。1808年戴维用电解生石灰和氧化汞的方法制得钙汞合金再经蒸馏得到金属钙,并将其命名为calcium,源自拉丁文calx(生石灰)。钙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铷:37号元素,符号Rb。1861年德国科学家本生(R.W.Bunsen)和克希荷夫(G.R.Kirchhoff)在鳞云母矿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铷)并命名为rubidium,源自拉丁文rubius(深红色),因在分光镜下铷是明亮的深红线。铷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铯:55号元素,符号Cs。1860年本生和克希荷夫利用分光镜分析杜克海姆(Dürkheim)矿泉水时发现了铯并命名为caesium,源自拉丁文caesius(天蓝色),因铯的光谱线为蓝色。铯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镭:88号元素,符号Ra。1898年法国科学家居里(Curie)夫妇和贝蒙合作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镭,并命名为radium,源自拉丁文radius(射线)。镭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3)以星球命名的元素名称钯:46号元素,符号Pd。1804年英国化学家武拉斯顿宣布从铂矿中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钯),并命名为palladium,源自于小行星Pallas(武女星),该行星以希腊神话中司智慧的女神巴拉斯(Pallas)得名。钯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铈:58号元素,符号Ce。180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和希辛格(W.Hisinger)在红色重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氧化物ceria(铈土),新元素命名为cerium,源自小行星ceres(谷神星),该行星以罗马神话中司谷类的女神得名。铈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铀:92号元素,符号U。1786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分析沥青铀矿时发现了一种未知金属元素(铀),并以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将其命名为uranium,该行星以希腊神话人物得名。铀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镎:93号元素,符号Np。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伦(E.M.McMillan)和化学家艾贝尔生(P.Abelson)在分析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镎),并把它命名为neptunium,源自行星Neptune(海王星),该行星以罗马神话的海神得名。镎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钚:94号元素,符号Pu。1942年麦克米伦和艾贝尔生在分析铀裂变产物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钚),并把它命名为plutonium,源于Pluto(冥王星),因为太阳系中海王星的外面是冥王星,故94号元素名称也由93号元素而来。钚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plutonium这一名称。(4)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元素名称钛:22号元素,符号Ti。1795年克拉普罗特分析了匈牙利布伊尼克(Boinik)地区出产的金红石,得到一种新的氧化物,并把其中金属(钛)命名为titanium,源于希腊神话中Titans(太旦神族)。钛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钒:23号元素,符号V。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唐摩(N.G.Sefstrm)在分析瑞典塔堡(Taberg)出产的白铁矿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钒),并把它命名为vanadium,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传说的女神Vanadis(凡娜迪丝)。钒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铌:41号元素,符号Nb。1844年德国化学家H.罗斯(H.Rose)从波登马伊斯(Bodenmais)地方出产的矿石中分离出两种性质相似的元素化合物,一个是已发现的元素钽,另一个是一种新的元素(铌),他命名为niobium,源自希腊文Niobe(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女儿尼奥婢的名字)。194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推荐这一名称,铌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niobium这一名称。在此之前美国一直采用columbium(钶)。镉:48号元素,符号Cd。1817年德国化学和医学教授革丁根(Gttinger)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镉),并将其命名为cadmium,源自calamine(菱锌矿),因镉存在于锌矿中而得名,希腊文是cadmein,似与希腊神话人物cadmus有关。镉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cadmium这一名称。钷:61号元素,符号Pm。人造放射性元素。1947年由美国田纳西州克林顿实验室发现,并被命名为promethium,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1949年IUPAC接受了这一名称。钷的英文和拉丁文均为promethium。该元素曾称“”(illinium)。钽:73号元素,符号Ta,读音为“坦”。1802年瑞典化学家埃克柏格(A.G.Ekeberg)宣布,他从芬兰基米托(Kimito)地方出产的一种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钽),并命名为tantalum,源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Tantalus(坦塔罗斯),意为能抵抗多种酸的侵蚀,具有英雄的本色。钽的英文和拉丁文名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钍:90号元素,符号Th。1815年贝齐里乌斯分析瑞典法龙(Fahlum)地方出产的一种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钍),并将它命名为thorium,源于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钍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5)以科学家人名命名的元素名称钐:62号元素,符号Sm。1879年法国化学家布瓦邦德朗从decipium(指稀土元素的混合物)中用光谱分析法分离出62号元素,并命名为samarium,源自褐钇铌矿的另一名称萨马尔斯克矿(sa marsite),以纪念俄国矿物学家萨马尔斯基(B.E.Самарский)。钐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取其第一音节的谐音。钆:64号元素,符号Gd。1880年瑞士化学家马里尼亚克(J.C.G.de Marignac)在分析萨马尔斯克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钆),将它命名为gadolinium,用以纪念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J.Gadolin);钆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曾用“錷”,后因笔画太多,改为“钆”。锔:96号元素,符号Cm。人造放射性元素。1944年底美国核物理学家、化学家西博格(G.T. Seaborg)和他的同事们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239,得到96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curium,以纪念居里夫妇在物质放射性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该元素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锯”最合适,但为了与常用字“锯”区分,故选用“锔”。锿:99号元素,符号Es。人造放射性元素。1952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和吉奥索(A.Ghiorso)在热核反应放射性碎渣中发现锿元素,并将其命名为einsteinium(符号E),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57年IUPAC将其符号改为Es。锿的英文和拉丁文名称均为einsteinium。汉文名称用“”字更符合定名原则,但为何最后使用“锿”?在定名选字时曾提出“”“銰”“”备选,讨论认为“”已被钍的一个天然放射性同位素ionium命名所用,而“銰”与85号元素“砹”形似音同,易引起误解,“”字与有机化合物“蒽”同音,最后选用“锿”字也是无奈之举,以求与“爱”字音近吧。镄:100号元素,符号Fm。人造放射性元素。1952年西博格和吉奥索在热核反应放射性碎渣中发现镄元素,并将其命名为fermium,以纪念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镄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定名为“镄”是比较恰当的。钔:101号元素,符号Md。人造放射性元素。1955年西博格等用α粒子轰击铀-235获得了101号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钔”来命名也是恰当的。锘:102号元素,符号No。人造放射性元素。1957年由瑞典诺贝尔物理研究所用碳-13离子轰击锔-244得到102号元素,1957年秋末为苏联物理家费列罗夫等人所证实。该元素被命名为nobelium,以纪念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Nobel)。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钅”取代“讠”旁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对诺贝尔的纪念。铹:103号元素,符号Lr。人造放射性元素。由美国科学家吉奥索等几位科学家1961年用硼-10和硼-11的原子核轰击锎-250和锎-249得到103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lawrenc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铹”定名103号元素非常谐音。:104号元素,符号Rf。人造放射性元素。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1969至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 Rutherford)。IUPAC采纳了美国科学家的建议,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用“”表示104号元素名称并无争议。:106号元素,符号Sg。人造放射性元素。1974年美国科学家吉奥索等宣布获得106号元素。美国化学命名委员会提议以美国核物理学家、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的姓氏命名该元素,称为seaborgium,得到IUPAC的推荐。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采用“”字(读xǐ)命名,是为避免与34号元素“硒”和50号元素“锡”同音。:107号元素,符号Bh。人造放射性元素。1976年苏联科学家用冷熔法获得,该元素曾命名为nielsbohrium,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1997年8月IUPAC将其改之bahri um(符号Bh),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用“”字最为恰当,但考虑到汉字没有“王”字在中间的左中右结构字,而“”的字形简单符合造字法,故选用“”为其中文名称。:109号元素,符号Mt。人造放射性元素。1984年由德国达姆施塔特城(Da mstadt)重离子研究实验室物理学家们用铁离子照射铋获得了109号元素。1997年8月IUPAC将其命名为meitnerium,以纪念女物理学家梅特纳。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中文定名为“”以谐其音。:111号元素,符号Rg。人造放射性元素。1994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阿姆布鲁斯特(P.Arm bruster)宣布获得该元素。2004年IUPAC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roentgenium和元素符号Rg。这是为纪念X射线发现人德国科学家伦琴(W.K. Rntgen)命名的。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有化学、物理学和语言学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其中文定名进行讨论,会上达成一致共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为“”。在征得国家语委同意后,“”于2007年3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6)以其他文种来源命名的元素名称铍:4号元素,符号Be。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L.N.Vaaquelin),在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时发现了铍。但是单质的铍在1828年才由德国化学家维勒(F.Woler)获得。铍最早被称为glucinium,来源于希腊文glykys(甜),因为铍的盐类有甜味。但由于钇的盐类也有甜味,维勒把这一名称改为beryllium,源自于英文beryl(绿柱石)。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钠:11号元素,符号Na。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从电解碳酸钠中获得金属钠,并将其命名为natrium,源自于natrum(阿拉伯文中的天然碱)。英文名为sodium,拉丁文名为natrium。钴:27号元素,符号Co。中世纪在欧洲含钴的蓝色辉钴矿中含有砷,影响了采矿工人的健康,故被称为kobalt,这一词在德文中原意为“妖魔”。而这一词正是今天钴的拉丁文名称cobaltum和英文名称cobalt的来源。镍:28号元素,符号Ni。中国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有“白铜谓之鋈”,这里的白铜指的就是镍。17世纪末欧洲镍砒(砷)矿里对镍称“假铜”(kupfernickel)。1751年瑞典化学家克隆斯泰特(A.F.Cronstedt)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种矿中所含的不是铜而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并命名为nickel,源于德文(骗人的小鬼)。镍的英文名为nickel,拉丁文名为niccolum。锶:38号元素,符号Sr。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利用电解法从碳酸锶中分离出金属锶。并命名为strontium。这是根据英国苏格兰思特朗蒂安(strontian)地方的一种含锶的矿石命名的,锶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锆:40号元素,符号Zr。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锆石中发现锆的氧化物,并根据其一种锆的矿物名称命名为zirconerde,英文和拉丁文名称zirconium就源于此词。钨:74号元素,符号W。在德国出产的一种棕黑色矿石,工人们称它为wolframite,这个词源自于德文“wolf”(狼)和“ram”(泡沫)。1783年西班牙埃尔胡耶兄弟(J.J.and F.de Elhuyar)分析了这种矿石,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金属,并将其命名为wolf-ram(黑钨矿)。拉丁文采用了这一名称,英文名称为tungsten,源自于白钨矿(tungsten)。铂:78号元素,符号Pt。1748年西班牙乌罗阿(A.de Urbain)参加了法国一支南美洲科学考察队,在哥伦比亚艾尔乔考(El Chocò)地方发现了一种金属矿石叫platina,是西班牙文plata(银)的俚语,这个词成为目前拉丁文和英文名称platinum的来源。(7)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下面元素以地名命名,读者可参阅周定国先生在《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浅谈》一文。镅(Am)、锫(Bk)、锎(Cf)、铜(Cu)、(Ds)、铕(Eu)、钫(Fr)、镓(Ga)、锗(Ge)、铪(Hf)、钬(Ho)、镥(Lu)、镁(Mg)、锰(Mn)、钋(Po)、铼(Re)、钌(Ru)、钪(Sc)、铥(Tm)、钇(Y)、铽(Tb)、铒(Er)、镱(Yb)、(Hs)、(Db)。 * 此文第一部分刊登于本刊2007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2.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块罕见的"德里紫蓝宝石",然而多年来,这块宝石却一直被锁在博物馆的柜子中,因为据称这块宝石携带"诅咒",它的多任主人都灾难连连,甚至突遭横祸。这块尘封数百年的"德里紫蓝宝石"镶嵌在一枚银戒指上,表面绘有文字及星相符号。宝石之所以被冠上这一恶名,是因为在其背后,有着非常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药品名称以WHO制定的INN名称为正名,取消拉丁药品名称,改用英文药品名称,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本文就新旧药品名称的一些变化作一简要介绍,以便能对各级医务工作者在今后正确使用药品名称时有所参考。近年来,由于新药的不断问世,其品种数量之多,名称之混乱,给临床应用及药剂管理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知识产权及关税协定的逐步解决,进口药品将会有所增加,这将使我国医药市场,特别是药品名称规范化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我国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卫生部设立药典委员会药品名词专业组,组织有关专家对药品名称统一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参照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INN(国际通用名称)名称,在90年版药典的基础上对95年版药典作了明确规定;取消药典二部拉丁文,改用英文名称,并以WHO制定的INN为正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这样,我国药品名称就与WHO制定的INN接轨,使我国药品名称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并规定在1996年4月开始执行。但在近两年多的实际应用中,有些药厂、医疗单位、卫生行政审批单位、部分书刊、杂志在贯彻执行中却不令人满意,为此,本文简要地将一些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旧药品名称的一些变化作一介绍,以便能对临床医师、药师、药品生产单位及有关人员在今后正确使用,执行法定药品名称时有所参考。1.药品名称的分类1.1 化学名称(Chemical Name) 因这种名称难于记忆,除制药行业、药物合成及研究部门、药师应掌握外,临床医师只作一般了解。1.2 专利名称(Patent Name) 又称商标名称(Brand Name)或称注册名称(Register Name)。但三者名称并非完全一致,在国际上,专利名称与质量意识是统一的(但应注意的是一个药品可能有几个或十几个专利名称)。1.3 法定名称(Official Name) 又称通用名称(Generic Name)或非专利名称(Non proprietary Name)。是由国家授权的法定机构进行审定而采用的名称。我国药典收载的法定名称有三种形式:(1)中文名称;(2)汉语拼音;(3)英文名称。1.4 国际通用名称(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INN)是由WHO根据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一个药品只采用一个药物名称,而不考虑各国药厂的专利名称。INN通常以拉丁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几种文字发布。我国药典从95年版起采用INN英文名为正名,并以与之对应的中文通用名做为法定名称。2.存在的问题2.1 由于名称混乱,很多药品名称仅一字之差,注意力稍不集中,或业务不够熟练,就有可能发生差错,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危害。如表1:2.2 由于药品名称混乱,形成同一药物,名称不同,重复引进,给医院及医务人员、患者造成诸多不便,使其无所适从,如表2:2.3 有些药厂为了扩大本厂名牌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以厂名冠之药品名称之前,注册“专利名称”,使许多性质完全不同的药品仅一字之差,且违反了药品命名原则,又易发生差错,如:2.4 有些生产厂家,没有严格遵照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申报药品名称,违反了药品避免使用可能给患者以有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治疗学暗示的规定,审批单位有时没有严格把关,致使混乱加重,形成药品名称中“康多”、“宁多”、“灵多”、“定多”、“平多”、“通多”、“痛多”等。如表4:2.5 有的命名甚至言过其实,如脚癣一次净、百忧解、盖天力、痤疮王、灭糖灵等。2.6 由于名称混乱,致使药品价格也产生混乱,易形成质次价高,给医院管理造成一定困难,而且易使患者产生疑虑。2.7 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有些地区、某些医院,其处方、病历药品名称的书写不够规范(也是等级医院检查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近几年来使用外文书写药品名称的人员愈来愈少,即便使用中文书写药品名称也极不规范,这与国内一些高等级的医院差距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4.
CD随身听是"第二代"随身听产品,日本SONY(索尼)公司将它命名为"Discman".这是由SONY的第一代随身听"Walkman"延伸而来.其他公司的产品没特意给它起商业名称,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统称这类产品为CD随身听,这也许是区别于磁带随身听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5.
<正>土卫六"泰坦"(Titan)长期以来位列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体榜单前5名,其地下海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可能的生命之地。但不久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天文学家在详细分析"卡西尼"号探测器数据后发现,土卫六上的海洋密度比预想  相似文献   

16.
草除灵乙酯     
一、主要技术内容 "草除灵乙酯"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97-558-02-03. 草除灵乙酯是由Boots(现为艾格福公司)于60年代开发的油菜田专用的高效除草剂,通用名为Benazolin-ethyl.其化学名称为:4-氯-2-氧代苯骈噻唑啉基-3-3-酸乙酯,商品名为:Galtak(高特克).  相似文献   

17.
朱姝 《科学大观园》2014,(17):30-31
<正>被誉为"世界上最轻的宝石"的琥珀,一直是收藏爱好者"追逐"的目标,而含有"生物遗体"的琥珀更是珍品。中国已发现的琥珀资源相对较为稀少,而抚顺琥珀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有机宝石资源,也是中国目前已知的唯一含虫琥珀。由中、德、美、英、法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与抚顺琥珀研究所密切合作,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2000多块琥珀中,获取了150多种五千万年前的昆虫,发现了超过100种新物种。  相似文献   

18.
化学名词包括化学物质名称和化学术语两个方面。这一点与生物学有类似之处,较之其它科学,则有区别。中国最早出版与化学有关的译著,当推《化学入门》(1868)、《化学鉴原》(1871)等,其中就出现了大量化学译名。1918年成立的科学名词审查会和1928年大学院设立的译名统一委员会,开始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1932年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化学命名文件。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增补和修订,逐步完善,而达到目前的情况。化学术语一般使用已有的汉字制定的名词就能确切反映出概念的内涵,而化学物质名称(包括元素名称和化合物名称),因为是新的事物,不完全能用已有的词汇表达,所以在化学物质命名中创用了近二百个新字。现就中国化学物质命名中使用的新汉字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元素用字元素名称是组成化学物质名称的基本单元。所以元素名称的制定显得特别重要。现在中国使用的汉语元素名称有105个,这些元素名称都是单音节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有些名称在中国古代已有,而沿用下来如:金(Au)、银(Ag)、铜(Cu)、铁(Fe)、锡(Su)、硫(S)等。(二)元素名称的制定方法:早在1932年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中就规定了:元素定名取字,应依一定系统,以便区别,而免混淆。所取之字,必须便于书写,在可能范围内,应以选用较少笔画,并避免三文(即三个独立偏旁)并列之字为原则。所取之字须便于读音。对已有的名称,可用者,尽量采用。旧名有二种以上的应根据上列原则选取。由于这些原则,总结了多年来订名的经验,切实可行。因此所制定的绝大部分元素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32年《原则》对造化学新字还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元素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取字时与国际通用名称,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并规定元素单质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偏旁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的金属元素从金;固态的非金属元素从石。谐声字: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为气态均从气。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为金属元素均从金。砷(As)、硒(Se)、碲(Te)……为非金属元素均从石。会意字就是取意造字,氢、氯、氧、氮……等就属于此类。“氢”曾名为“轻气”因为它是最轻的气体,改为单个字时,将轻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氯”曾名为“绿气”,因其单质状态是绿色的气体,故把绿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氮”源出自淡,表示把空气中氧冲淡了,故把淡字去偏旁加气字头。“溴”带水旁表示其单质为液态,溴单质有恶臭味故将臭加水旁而会意。另外,还有些谐声字如:钌(Ru)、钫(Fr)、铋(Bi)、钯(Pd)、钐(Sm)……这些字在古字里均可以找到,但作为元素用字,它们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作为化学新字存在。根据《原则》规定假借之字,得定新音。“钌”在古代指金饰器,“钐”指大铲,“钯”指箭镞,“钫”指量器,“铋”指矛柄。(三)从1932年《原则》公布到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但元素名称的订名改动不大。其中修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同音改正:14号元素“硅”以往有“硅”、“矽”两个名称,“硅”字由日文名“珪素”演化借用而来,“矽”为谐声字,故1932年《原则》选用了“矽”,但在实际使用中与34号元素“硒”,50号元素“锡”读音易混,而这三个元素在化合物订名中应用较多,造成混乱。1955年《原则》将“矽”改为“硅”,这一改动在化学界推广较快,但在其他学科如冶金中使用的“矽钢片”和医学中的“矽肺”,又一直使用多年,近来“硅钢片”才慢慢被接受,而“矽肺”改用“硅肺”至今还未被采纳,由此可见订名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71号元素“镥”(Lu)原订为“镏”也因读音问题进行了修改。(2)由于科学的发展,国际上对一些元素名称进行了修订。原子序数 旧 名 新 名 43 (Ma) 锝(Te) 61 (Ii) 钷(Pm) 85 (Ab) 砹(At) 87 (Vi) 钫(Fr)(3)历次公布的《原则》因订名有循,故对新发现的元素都遵守定名原则的规定而增补了新发现的元素。二、根词用字为了把化学物质名称制定得科学、系统,中国化学家们根据学科的概念体系,为各类化合物的母体制定了一套根词,并参考国际通用名称,选取其部分音节或谐声或会意或两者兼顾。使制定出来的名称既符合我国的汉语习惯,又与国际通用名称产生某种有机的联系,所造之字,字形简洁,偏旁会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一)为了简化化合物的名称,中国化学家们给最常用的化学集团,创用了一些切音新字。如:“羟”(读枪)表示“氢氧基”;“羰”(读汤)表示“碳氧基”;“烃”(读听)表示“碳氢化合物”;“羧”(读梭)表示“含氧酸基”;“巯”(读球)表示“氢硫基”。括号中的读音均为切音读法,如:碳氧切读汤,氢硫切读球,但“羟”如按氢氧切应读抢,现习惯读为“枪”未严格按切音规律。(二)有机化学中采用会意法造字的类名。如:(1)链烃中根据化学链的饱和程度分别用“烷”(读完)表示化合价完足之意,“烯”(读希)、“炔”(读缺)表示化合价希少或缺乏之意。烯中含有双键,炔中含有三键。它们都用火字作为偏旁以表示属链烃之类名。(2)有机含氧化合物的类名,以酉旁表示,会意者居多。醇(alcohol)、醛(aldehyde)、酮(ketone)、醚(ether)、酯(ester)、酐(acid anhydride)、酚(phenol)、醌(quinone)。其中醛、酮为假借字,“醛”原意为酒味变,“酮”原意为酒欲酢也,作为化学新字分别表示醇的一级和二级氧化物。“酚”、“醌”二字会意兼谐声。(3)含氮化合物的类名,以月字旁表示,多为谐音。胺(amine)读安、肼(hydrazine)读井、脒(amidine)读米、胍(guanidine)读瓜、肟(oxime)读握、(nitrile)读睛、胩(carbylamine)读卡、脲(urea)读尿。其中腈和脲为会意字。(4)氮族元素的烃化物磷、砷、锑同属氮族,它们的氢化物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与胺类似,所以也从月旁。膦(phosphine)读吝、胂(arsine)读慎、(stibine)读涕。均为会意字。(5)非金属有机四价根,有类似金属的性质故其名称以金字旁表示。铵(ammonium)读俺、(selenium)读喜、锍(sulfonium)读柳、(tellurium)读底、(arsonium)读神、鏻(phosphonium)读吝、(hydrazonium)读镜。均为会意字。(6)芳香环烃的母核特定名称所创新字均加草头,读谐声。苯(benzene)读本、萘(naphthalene)读奈、蒽(anthracene)读恩、菲(phenanthrene)读非、茚(indene)读印、(azulene)读奥、苊(acenaphthylene)读厄、芴(azulene)读勿、芘(pyrene)读比、苉(picene)读匹、苝(perylene)读北……。(7)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所创新字一般加口旁,谐声,读半边音。噻吩(thiophene)、呋喃(furan)、吡喃(pyran)、吡咯(pyrrole)、咪唑(imidazole)、吡唑(pyrazde)、吡啶(pyridine)、吡嗪(pyraziue)、嘧啶(pyrimidine)、哒嗪(pyidazine)、吲哚(indole)、嘌呤(purine)、喹啉(quinoline)、蝶啶(pteridine)、咔唑(carbazote)、菲啶(phenanthridine)、啶(perimidine)、吩嗪(phenazine)……。以上例子中“吡咯”读“比洛”,“嘌呤”习惯读为“漂玲”。蝶啶和菲啶中第一个字均没有口旁是特例。(8)象形字:在1932年《原则》中规定不重象形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象形字,不易被使用者接受。50年代化学创用的“甾”字(读灾),“甾”的造字法是下面的田字代表四个环,上面的三个角代表环上有三个支链,这个字造字用心良苦,虽在化学中得到推广,但因其字形怪异读音困难,一直未被其它学科接受。后又根据象形法造了一个代表有四个环的化合物“”(读雷)就没有能推广开来。三、海峡两岸化学用字差异台湾海峡两岸生活着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由同样的文化传统所造就。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为了中国统一,两岸同行们应当立即着手研讨协调两岸科技名词,互相交流,现将见到的化学用字的差异列后。一、元素用字原子序号 符号 大陆 台湾43 Te 锝 鎝 71 Lu 镥 镏 85 At 砹 砈 87 Fr 钫 鍅 93 Np 镎 錼 94 Pu 钚 钸 95 Am 镅 鋂 97 Bk 锫 鉳 98 Cf 锎 99 Es 锿 104 Unq (Rf) 105 Unp (Ha) 106 Unh 106号元素 二、根词用字英文 大陆 台湾 arginyl 精氨酰基 筋胺醯基 chromanyl 苯并二氢吡喃基 基 cresoxy 甲苯氧基 氧基 epoxy 环氧基 基 fenchy1 葑基 基 fluorenyl 芴基 茀基 morpholinyl 吗啉基 吗福啉基oxazinyl 嗪基 基 perimidinyl 啶基 啶基 phenazinyl 吩嗪基 啡基 phthalazinyl 酞嗪基 呔基 pyridazinyl 哒嗪基 基 thuiyl 苧基 基 xanthenyl 呫吨基 基 xylyl 二甲苯基 茬基由以上所列的名称可以看出,两岸在制定新的化学用字时,使用的原则是相同的,但所用之谐声字不同,这主要是长期的隔绝,另外是汉语的文字词汇丰富,同意谐音字和同义近义字多,因而选字的余地就大,相信通过交流,共同切磋会达到共识,使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渠道更通畅。四、未来化学用字展望(一)造字问题:1987年中国化学会组织修订1960年《原则》,在进行修订时,提出三个修订原则:(1)尽量少造新字;(2)力求遵循习惯;(3)尽可能与国际习用的命名方法一致。实践证明使用上述三条原则修订的1980年《原则》得到普遍的应用。在1980年《原则》中制定了两个元素名称新字。新元素“104”和“105“分别命名为“”(Rf)、“”(Ha)这两个名称是依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订名,这两个订名曾引起过争议,为此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无机化学组,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命名100号以上元素的建议,据此104号元素符号为“Unq”,105号元素符号为“Unp”,此一建议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因此我国1980年《原则》规定105号元素以后就不在制定汉文单音字,而直接使用“xxx号元素”,在化学式中也可以直接使用106、107、108、……。个人认为104和105也可按此方法命名,不必再使用“”、“”二个新字。化学元素用字今后不会再出现新字已成定局。(二)化学根词用字中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化学新字读音问题,前面已谈到的,氨、胺、铵;氢、氰、腈;砷、胂、;磷、膦、;肼、等以往是按四声区别的,但日常使用中并未严格按此发音如:氨基、苯胺、氯化铵中氨、胺、铵均读为谐音“安”。但术语不仅需要写出来看得懂,还要念出来听得懂,以适应传声技术的时代要求。口念出来听不懂的术语,以及有同音混淆的术语,不再是理想的术语。因此对化学新字读音,今后还要认真研讨。第二对以后出现的一些化合物类名,仍存在音译和谐音造字问题,在选字时应严格按《原则》的规定,不用生避字和古怪字,订名时应考虑系统性,使化学命名更完美。  相似文献   

19.
正1932年,由中国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涉及了92种元素名称,其中85号、87号和91号元素没有定名。在制定元素名称时,确立元素定名取字,应依一定系统,以便区别。元素名称固有汉字有金(Au)、银(Ag)、铜(Cu)、铁(Fe)、锡(Sn)、硫(S)、铅(Pb)等,这些元素名称用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如:《汉书·食货志》《说文解字》《神农本草经》等都有记载。这些字的字形结构也成为制定新元素名称的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第111号元素由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合成后,2004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颁布了其名称:Roentgenium,元素符号为Rg。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并于2006年1月20日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召开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研讨会。科学家、语言学家和名词工作者共聚一堂,对第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以及元素中文定名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在讨论意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决定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准备在此基础上制定元素中文定名规范,作为今后新元素定名的依据。名词工作论坛 元素的名称在1932~2004年期间,正式公布过9次。经过了70多年的使用,某些名称有所改动,但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元素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元素名称作了更改,我们为与国际上的通用名称保持一致,故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其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的同音字与其他化学用字的读音混淆,故作了修改;其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了新的元素,必须给予定名,这属于增订的内容。(一)1932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涉及了92种元素名称,其中85号、87号和91号元素没有定名。已确定名称的金属元素共68个:锂、铍、钠、镁、铝、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锗、铷、锶、钇、锆、钶、钼、、钌、铑、钯、银、镉、铟、锡、锑、铯、钡、镧、铈、镨、钕、、钐、铕、、铽、镝、钬、铒、铥、镱、镏、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铊、铅、铋、钋、镭、锕、钍、铀。非金属元素共9个:硼、碳、矽、磷、硫、砷、硒、碲、碘。气态元素共11个:氢、氦、氮、氧、氟、氖、氯、氩、氪、氙、氡。液态元素1个:溴。1932年在制定元素名称时,确立元素定名取字,应依一定系统,以便区别,这就是使用固有汉字如:金(Au)、银(Ag)、铜(Cu)、铁(Fe)、锡(Sn)、硫(S)、铅(Pb)等,这些元素名称用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如:《汉书·食货志》、《说文解字》、《神农本草经》等都有记载。这些字的字形结构也成为制定新元素名称的造字依据,如:金属元素名称用金为形旁,非金属以石为形旁。以上列出的金属元素名称和非金属元素名称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一类形旁依据固有汉字,声旁按国际通用名称的谐音,如锂、钠;另一类是根据元素特性造的形旁,声符是与文字所代表的意义有联系的部件,“氢”表示一种最轻的气体,“氯”表示单质状态下是绿色的气体,“氮”表示空气中的氧被冲淡了,其中的气字头表示常温下为气体,取“轻”字中“”、“绿”字中“录”、“淡”字中“炎”作为声旁与气字头组成“氢”、“氯”、“氮”的元素名称。“溴”在通常状态下是棕红色液体。它的英文名“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是恶臭的意思。“溴”字中文定名从水从臭,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碳”元素的拉丁名为“Carbonium”,源自“carbo”一词,是煤的意思,故用“石”旁加声旁“炭”。元素名称中造字比较特殊的例子如:“氧”字曾叫“养气”,表示滋养之意,并造过“”字,后因笔画繁杂,“”字演化为“氧”。“汞”字在我国古代文献《神农本草经》中记述有:“丹砂能化为汞”,因“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以水字作底也很符合原则。为避免造新字,在元素名称中,有些形声字如:钌(Ru)、钫(Fr)、铋(Bi)、钯(Pd)、钐(Sm)、铂(Pt)、镝(Dy)等,这些字在汉语古字里均可找到,但作为元素名称用字,他们都已失去了原有的意思,而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读音,作为新的元素名称用字出现。对于气字头用字如:氢、氧、氮、氯等重要元素用字,早在1915年当时的教育部即颁行全国,距今已80多年。(二)1944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增订本)共包括92种元素名称,其中91号元素名称定名为“镤”(Pa)、85号元素名称暂定为“”(alabamum,Ab),87号元素名称暂定为“”(virginium,Vi)。修改的名称有:64号元素“”改为“钆”(Gd),86号元素名称“”改为“氡”(Rn)。这两处修改在原文件上没有说明,可能是为了减少笔画吧。(三)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共包括98种元素名称,新增的元素及其名称有:93号元素“镎”(Np)、94号元素“钚”(Pu)、95号元素“镅”(Am)、96号元素“锔”(Cm)、97号元素“锫”(Bk)、98号元素“锎”(Cf)。修改的元素名称有5个。这次修改是因为国际上修订了这些元素的名称。43、61、85、87号元素修订的原因是原发现人的工作并不可靠,其后这4种元素均在核反应中获得,故重新定名。新旧名称见表1:另外一个修订的41号元素旧称是钶(columbium,Cb),新称为“铌”(niobium,Nb)。原因是首先在北美的钶矿石中发现了这种元素,因而以发现北美新大陆的Columbus(哥伦布)的名字命名。后来从钶矿中分离出73号元素“钽”,才真正得到“铌”元素,“钽”是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Tantalus(坦塔罗斯)命名,因“铌”又从“钽”中获得,故以他的女儿Niobe(尼奥婢)命名。(四)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共包括98种元素名称,对1951年的《原则》中的元素名称没有增改,只是根据国际上对元素符号的变更,将39号元素“钇”的元素符号“Yt”改为“Y”;69号元素“铥”元素符号“Tu”改为“Tm”。(五)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无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共包括102种元素名称,新增的名称有:99号元素名称“锿”(Es)、100号元素名称“镄”(Fm)、101号元素名称“钔”(Md)、102号元素名称“锘”(No)。为避免元素名称的同音混淆,将14号元素名称“矽”(读音xī)改为“硅”(读音guī)避免了与50号元素名称“锡”和34号元素名称“硒”重音。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还曾多次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审音委员会联系,希望将“锡”读音xī(音西)改用北京语音读xí(阳平)就可以避免“锡”与“硒”的重音,但未获结果。另一个更改是将71号元素名称“镏”(读音liù)改为“镥”(读音lǔ),这一更改有两方面好处,即避免了与16号元素名称“硫”重音,又与日常用字区别,镏字本意即有镏金镀金法之意,又可与戒指的方言“镏子”区别开来。(六)1980年,中国化学会推荐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中元素名称增至107个。新增的元素名称有:103号元素名称“铹”(Lr)、104号元素名称“”(Rf)、105号元素名称“”(Ha)。106号元素和107号元素未订名。(七)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附录了“无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并对元素名称作了增补,共包括元素名称109个(其中108号元素名称缺),106号、107号、109号元素名称无中文单字命名。使用“10×号元素”表示,元素符号用Unh(106号)、Uns(107号)、Une(109号)表示。为什么要这样定名呢?103号以前的英文名称都是经IUPAC推荐的名称,国际上并无争议。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到1969~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符号Ru,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05号元素也于1970~1971年间先后在美国和苏联获得,美国人把这一元素称为hahnium,符号Ha,以纪念德国科学家哈恩(O.Hahn),苏联人把这一元素称为nielsbohrium,符号Ns,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从1971年以来,IUPAC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确定统一的英文名称,出现了混乱。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制定新元素的名称,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元素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以区别以往元素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方法,具体办法是:0=nil、1=un、2=bi、3=tri、4=quad、5=pent、6=hex、7=sept、8=oct、9=enn,并规定新元素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在数字词头后均加词尾-ium,如:104号元素名称为unnilquadium,元素符号为Unq。想从根本上解决命名的分歧。(八)1997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见表2)。在本文第七部分介绍的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的100号以后的元素的新的命名方法,十几年来,虽得到使用,但仍有人不断提出反对意见。我国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也只从106号以后元素采用了IUPAC的建议。中文定名为“10×号元素”,这样冗长的定名给使用者增加了困难。1994年IUPAC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又重新提出了仍以科学家人名和发现该元素的科研机构所在地命名新元素名称的方法。1997年8月27日获得表决结果并以IUPAC名义发表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代表我国出席了会议,会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听取了有关院士的意见。全国科技名词委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于1998年1月中旬召开了无机化学名词组扩大会议,会议根据IUPAC 1997年8月27日决定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命名的意见,审定了相应的中文命名。参加会议的有化学、物理和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会议在前一个阶段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审定了我国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见表2)。其定名中使用的汉字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九)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IUPAC 2003年8月16日对第110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于2003年12月组织无机化学名词组和放射化学名词组及有关专家讨论了110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定名问题并提出建议,后在有关期刊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审定了110号元素的中文名称(见表3),其定名使用的汉字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十)2004年,IUPAC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Roentgenium和元素符号Rg,这一名称由元素发现者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以X射线发明人伦琴命名。2006年1月20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召开化学、物理、语言文字专家联席会,讨论了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建议111号元素中文名称为“”,现拟报请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附:1956年关于“化学物质命名的讨论”介绍1956年9月至12月在光明日报上展开了“化学物质命名的讨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已经到了汉字改革的时期,方块汉字逐步改革成拼音汉字,虽然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但不能算成太久的了”(光明日报社论)。为此有些语言界工作者提出:现行的化学名词,以至于整个自然科学名词显然是不能适用于拼音汉字的,需要进行变革。这当然也涉及到对元素中文命名的意见。对元素名称提出以下三种改革的建议:(1)同音代替碳→炭 钡→贝 氟→弗 钙→丐 碘→典 氧→养 氯→ 溴→臭(2)口语化理由是在语言里,单音词总是不如多音词清楚。如:铂→白金 氧→氧气 硼→硼石 硫→硫石 铍→皮金(3)国际化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里有这么一句话:“这一套现代化拼音字母,可以用来写科学符号和专门名词的译音。”有人就提出用下列方法转写。如附表1。不难看出这个方法实际上是用汉语拼音字母转写英文名称,与日本用假名转写一样,只是去掉了不必要的词尾,并为此还设计了八条转写规则。对以上观点提出相反的意见是“科学研究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前面,科学工作者由于需要,创造了一些新字,这些新字,有些是说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它便利了人们去了解新事物,这是再愉快不过的。对个别单音词会引起读音上的混淆的缺点当然要进行改革”。对于同音代替,有人指出:如果把“钡”改做“贝”,“溴”改为“臭”,陡然使人难以想象指的什么,甚至产生混乱。对于国际化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在汉字拉丁化以后,我们也不能割断历史,马上把我国的科学名词全部废除而改用英文名称。我国语言是否可以容忍大量的英文学术名词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不能贸然作出这样一决定”。以上是对1956年大讨论中对元素名称改革的主要观点记录,供以后研究这些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