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金沙县化觉南段高石坝-压竹坪煤矿龙潭组煤系地层、可采煤层及煤岩特征等,并对煤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该矿区C8煤层为低灰、低硫、高热值无烟煤,C12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宁武煤田侏罗系含煤地层为大同组三段,含2号、3号煤层,均为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2号、3号煤层煤类为较低变质程度的气煤,具低中灰、特低硫—低中硫、中磷、高挥发分、高热值等特点,可作为很好的气化用煤、炼焦配煤及动力用煤。  相似文献   

3.
大方在拱煤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厚146.69~185.91m,平均厚166.3m,含煤层(线)21~32层。可采煤层4~8层,全区可采煤层二层(KC1、KC4),大部可采煤层二层(KC2、KC3)。主要可采煤层具有低中灰-中灰、低硫-中高硫、二级含砷、低磷、特低氯、中高热值-高热值的特点。本区以含煤岩系厚,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大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苹 《甘肃科技》2010,26(20):48-50
通过分析甘肃省正宁南部煤炭勘查区各煤层的煤质特征,指出正宁县南部煤炭资源各煤层应属低灰-中灰、低硫-中硫、高热值、低磷、低氯、结渣性弱、中等可磨性,高稳定性的不粘煤,并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煤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还原聚煤环境以及探究元素对生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织金县以那矿区龙潭组多煤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灰成分分析法和富集系数法研究了不同层段煤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各煤层总体为中灰分、特低挥发分、中高~高硫煤;各煤层硫以黄铁矿硫为主,黄铁矿硫与全硫显著正相关,黄铁矿呈聚集团块状和分散颗粒状分布,表明煤层中硫的富集可能受泥炭堆积时期海水的影响;大部分煤层灰成分指数大于0.22,27号煤层小于0.22,说明该矿区大多数煤层形成于海相环境,仅个别煤层为陆相沼泽成因;可采煤层中As的富集系数达6.02,属高砷煤,6、7、10号煤层F含量明显高于中国煤和世界煤中均值,属高氟煤,建议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视As、F等有害元素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一、研究背景淮北选煤厂涡北分厂是一座矿井型炼焦煤选煤厂,主要入洗涡北矿原煤。涡北矿井全井田可采煤层有32、62、63、81、82、112等6层煤层,总厚度10米。全井田可采储量(-1000m以上)共计6714.5万吨。其中81煤层煤质为低中灰分、特低硫分、中等挥发份,高热值煤;82煤层为中灰分、低硫份、中等挥发份、高热值,均为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新疆乌鲁木齐后峡井田八道湾组的煤质特征及用途。该区A4号煤层属中-低变质烟煤,煤类为气煤(QM)~气肥煤(46QF),煤质一般为特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磷-中磷、高发热量、高油、粘结性较好的煤,煤灰熔融性属低熔灰分的煤,可做炼油用煤,是较好的动力用煤和民用之燃料,也是良好的炼焦配煤。  相似文献   

8.
谢林台区位于辽宁省彰武县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西北部,行政隶属彰武县大冷乡管辖。该区舍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沙海组,根据区内可采煤层1—2、2-2化验资料,认为煤层属富灰、中硫至富硫、低有害成分、中低~中热值长焰煤。依据煤类和煤质特征该区煤可用于发电用煤,动力用煤及民用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胡家河井田原煤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为脱硫、降硫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用了趋势面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胡家河井田3#,4#煤层原煤的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胡家河井田3#煤层属中硫~高硫分煤,以中高硫分煤为主,4#煤层属特低硫~中高硫,以低硫分煤为主;原煤的硫分以硫化铁硫为主,次为有机硫,硫酸盐硫含量最少;井田中部,硫分含量较高,井田西南部和东北部,硫分含量较低,说明原煤硫分从井田西南和东北向中间递增;原煤硫分的成因和分布与成煤原始植物、水文条件、沉积环境、地质构造都有一定关系,原煤全硫含量与灰分成负相关,淡水沼泽中硫的聚集与植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及覆水深度关系更为密切,说明硫分的形成和成煤环境中的外来碎屑关系不大,与煤形成时的泥炭沼泽的环境和成煤物质密切相关,因此胡家河井田原煤含硫的主控因素为成煤原始植物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马飞先  胡佩兰  潘志刚 《科技信息》2011,(27):I0368-I0368,I0361
双江口矿区呈一浑园形向南倾斜的向斜盆地,从上至下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大冶组、长兴组、龙潭组和茅口组;其中龙潭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层厚14.5~76.8m,平均38.6m,岩性主要由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含煤2层,1煤层薄而不可采,属属广海潮坪沉积;2煤层厚0~7.89m,平均1.96m,属较稳定可采煤层,煤质为中灰、高挥、高硫、特高热值之肥煤,厚薄主要受其基底凹凸不平控制,属滨海泻湖沉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龙宫煤矿井田开拓方式的探讨,得出结论:本井田1、2号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在3°~6°之间,对井田开拓无影响,但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本井田1、2号煤层均存在采空区,主要在井田北部工业场地附近存在采空区,对井田开拓开采有影响;全井田1、2号煤层以+747m一个水平开采,将井田划分为2个采区开采,矿井先期开采位于开拓巷道南侧附近的一采区。  相似文献   

12.
伊宁凹陷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侏罗系中下统水西沟群(J1-2sh)八道湾组(21-23煤、27-29煤)、西山窑组(6-7煤、10煤),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结构简单。研究结果表明:伊宁凹陷4套主要煤层显微组分以惰性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极少,自下而上惰性组含量逐渐增高,镜质组含量逐渐减少;煤质属低-中灰、低硫、中高-高挥发分、高-特高发热量不粘煤;煤的挥发分与灰分呈弱负相关关系,与全硫含量、发热量分别弱正相关。究其原因,传统的煤变质指标挥发分对于低变质长烟煤、不粘煤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湘西北马金洞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探槽揭露、实验测试及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内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含钒石煤的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段为主要的石煤赋存层位,石煤的厚度介于10.2~41.7 m,平均27.6 m,基本发育稳定;石煤的发热量与灰分、挥发份、水分及硫含量均有关系;石煤层顶底板的主要岩性均为黑色炭质页岩;伴生钒矿V2O5最高品位可达1.02%,达到工业品位,可与石煤共采。  相似文献   

14.
针对配煤煤质指标可加性的争论,从理论上探讨了动力配煤煤质指标的可加性,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证,得出动力配煤的灰分、水分、硫分、挥发分、发热量等主要煤质指标的分析基指标具有线性可加性的重要结论,为动力配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煤炭坝矿区硫的成因、硫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及赋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坝2煤中的硫以有机硫占绝对优势,次为硫化铁硫;有机硫主要以硫醇、硫化物与二硫化物、噻吩及其衍生物等形式存在;有机硫的成因与成煤植物中菌藻类的参与、海水中硫酸盐的不断供给、介质具弱碱性、还原性和微生物活动及活性铁离子受限有关.在此基础上,对2煤中硫的可选性作出了评价.表2,参6.  相似文献   

16.
动力配煤中主要煤质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动力配煤中主要煤质指标变化规律,分析预测了配煤煤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配煤时,水分易受环境影响而不具有加和性,但灰分、挥发分、全硫和高位发热量在干燥基下表现了较好的线性加和性。  相似文献   

17.
从实验出发 ,指出在煤粉燃烧过程中 ,添加适量的石灰石 ,不会明显降低煤的发热量 ,有时反而会使发热量有所上升。石灰石的添加会显著抑制原煤中硫的挥发。燃煤灰熔点随石灰石掺量改变 ,仅在某一特定掺量下会出现熔点最低温度值。该研究结果为在电厂原煤中增加石灰石掺量 ,提高增钙粉煤灰的活性 ,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Mesozoic strata of the Yanqi Basin consists of coarse debris with coal bed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s of coal seams of the Jurassic sediments whose main petrologic contents are glutenite, fine sandstone, mudstone, carbonaceous shale and coal.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minerals, trace elements and REEs, we try to fi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seam formation process.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ents of ash and sulfur are low while the content of phosphor is comparatively high, and that the specific value of Al2O3/SiO2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at of (Al2O3+SiO2)/(Fe2O3+CaO+MgO) is near 1.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al seams are formed in the relatively deep marsh,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evolvement of hydrocarbon at the diagenesis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