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风险反馈视角,研究跨银行与企业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与传染效应.基于债务排序方法构建了银企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并基于2018年中国银企间借贷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节点在银行层的债务等级小于在企业层的债务等级,而企业节点在企业层的债务等级小于在银行层的债务等级;银企信贷系统中存在少数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企业,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高;随着银行或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大,所对应的总债务等级越高,而且总债务等级与信贷规模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信贷宽松程度变大,银行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呈现下降特征;在不同信贷宽松政策下,由企业所引发的总信贷损失始终大于银行,而且造成的银企信贷系统崩溃的阈值始终小于银行;信贷政策宽松程度对维持银企信贷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特别对银行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缓释CoCos内蕴的对发行银行的风险激励效应,增强其市场吸引力,设计了一种关联发行银行财务困境成因的减记条款:对于发行银行因自身经营不善而导致的财务困境,此CoCos并不实施减记。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方法和结构化定价方法,确定了CoCos价值、发行银行资产价值、股权价值和阈值的表达式。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等发现:CoCos的适宜设计可藉其缓释发行银行的风险激励效应;所设计的减记条款具有情景依赖性:若发行银行经营能力下降,则其受经济周期所处状态的影响程度趋于增大;发行银行资产价值和CoCos价值均随风险的增大而减小,特别地,受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期上述相应效应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微笑”形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不足,以及近年来只发行或有可转债一种损失吸收型债券的银行出现的额外风险问题,在借鉴《巴塞尔协议III》和《TLAC原则及清单》建议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含分层损失吸收型债务的新型银行资本结构.首先,对资本结构的基本设定和损失吸收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银行资产、各项债务以及原股东股权的定价模型.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含有分层损失吸收型债务的银行资本结构,要比含有单一损失吸收型债务的资本结构具有更强的损失吸收能力,并且存在最优的损失吸收型债务结构.对价差进行灵敏度分析表明,只有在波动率极端大水平上发行单一的损失吸收型债务才会有利于银行发行成本的节省,而在通常的波动率率水平下,银行为了节约成本都可以选择发行更短期限的TLAC债券.  相似文献   

4.
以债转股概率刻画或有可转债(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CoCos)的触发点,建立了一个基于不同触发点CoCos的银行最优资本结构模型,内生地获得了用CoCos替代直接债务融资时的最优股权价值、银行价值、最优投资风险和最优债务融资额,弥补了CoCos相关研究较少考虑最优资本结构和融资限制问题的不足。模型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①CoCos替代直接债务融资会导致银行最优杆杠率和投资风险的增加,且当触发点处于最高水平时达到最大;②CoCos替代直接债务融资使最优股权价值增加,但若债转股概率过高,债权价值可能会大幅减少,从而损害银行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融资平台债务结构中,融资平台是名义上的借款主体和偿债主体,地方政府是隐性的或有代偿主体。在融资平台存量债务的展期重构过程中,地方政府是否坐实或落实其或有担保责任将改变融资平台的偿债方式和银行的获偿预期,本文模型刻画了地方政府的隐性代偿预期对银企双方债务展期重构的模式选择及其福利影响。主要结论有:① 当预期展期债务难以获得清偿时,融资平台偏好自偿型债务展期,而银行偏好复合型债务展期(由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共同清偿),此时融资平台倾向于撇开地方政府的或有代偿责任,银行则渴望落实地方政府的担保责任。② 当预期展期债务能够获得充分清偿时,融资平台偏好复合型债务展期,而银行偏好自偿型债务展期。在偿债能力的提升途径中,银行更偏好融资平台自偿能力之增强,而非地方政府或有代偿之补充。③ 仅从银企双方的福利改善状况来看,复合型债务展期优于自偿型,但若将银企双方视为决策群体进行审视,它们同有“揩地方政府油水”的强烈动机。④ 尽管债务展期有助于缓释融资平台即期偿债压力,给其恢复偿债能力赢得时间或条件,但其仅能调节有关福利的分配结构,并不能增进全体参与者的总体福利。  相似文献   

6.
为激励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财务困境纾解过程,在CoCos所具有的损失吸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纳入收益共享机制,使投资者得以分享债券发行公司的上行潜力:当债券发行公司达到预定的较好财务水平时,投资者可以通过收益共享机制获得更多的回报。据此设计了具有双重特征的或有可转债(DCCs),并通过路径分解构建了定价模型,得到其解析解。其中,通过对债券存续期内标的股票价格可能发生的路径进行分解,剖析了DCCs定价的影响条款。数值分析结果表明:DCCs表现为折价发行;收益共享条款价值和损失吸收触发条款价值均与时间呈现递减关系;DCCs的价值随着股票价格年波动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分别随着损失吸收条款转股阈值和收益共享条款转股阈值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银行间债务与外部资产关联两种传染渠道,研究了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首先,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种传染机制的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的优势在于,允许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为多种传染机制风险叠加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类研究方法.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在相同的基础设置上,独立进行银行间债务违约,减价出售以及同时存在这两种传染机制的三种模拟.这种实验设计完全剔除了两种传染机制的交叉影响,因此可以准确研究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最后,本文进行了三组实验,分析了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研究了资产价格敏感系数,银行间贷款比例对叠加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产生的叠加效应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两种传染机制的独立传染破坏力.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是形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推手.2)资产价格敏感系数对减价出售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具有突变性.在减价出售过程中,随着抛售资产数量增加,价格加速下降,减价出售的风险传染力度不断增大,会导致叠加效应加速放大.在风险传染初期,若能保证充足的流动性,避免减价出售,则能够大大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3)银行间贷款比例变动对债务违约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力有限.与减价出售传染不同,银行间债务违约传染随着传染轮次的增加,初始冲击的损失会不断被违约银行的权益所吸收,传染损失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8.
PPP项目中隧道行为频发,从各利益主体特征与隧道行为的关系出发,选取A股PPP概念板块中360家公司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一种可解决存在关键和潜在门限变量门限效应的二阶段改进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各门限变量下两权分离度对PPP利益主体隧道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政企合作度与企业性质规模及其分类下的一般门限变量均存在门限特征。具体而言,政企合作度越高的PPP项目主体,较高的负债和股权制衡度以及较低的银行债务和股权集中度下,两权分离度越能降低隧道行为;企业性质规模越高的PPP项目主体,较低的银行债务比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下,两权分离度越能降低隧道行为,而较低或很高的负债都将引发隧道行为。  相似文献   

9.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破坏力巨大,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受到了学者、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介绍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信息交互行为对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系统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假设企业家具有成熟型时间偏好不一致特性下,企业采用股权、普通债和或有可转换债(CCB)对企业融资。基于双曲贴现函数模型、利用资产定价理论,得到了成熟型企业家管理下的企业股权、普通债权、或有债权价值的解析解,并分析了时间偏好不一致对债券企业最优券息、杠杆率以及破产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偏好不一致的企业家在CCB融资下选择的券息更小、破产成本更低;企业家利用CCB融资会降低企业破产水平,减轻因企业家时间偏好不一致而导致的企业提前破产风险;此外,在时间偏好不一致作用下,CCB转换比例越低,股东的风险转移动机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杠杆率。  相似文献   

11.
杨晓光  王云 《系统管理学报》2022,31(6):1190-1203
本文将系统性金融风险划分为内生型、外生型和混合型3类,重点讨论内生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刻画。认为内生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归因为一些具有快速膨胀性、超额收益性、无实质进步性和汇聚性等特征的“关键性风险要素”积聚膨胀所导致,进而给出了其演化模型和度量形式。最后,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解读了房地产泡沫是我国经济的一类关键性风险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探讨了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的特征及其房地产市场与一般城市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选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4个中国金融中心城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金融中心城市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各个金融中心城市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中,香港由于房地产融资渠道较多,其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小于其他3个金融中心. 最后,建议应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金融机构交通投资规划中的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基于某大型商业银行交通金融实际业务数据,从考虑行业风险集中度和区域差异两个维度构建量化模型,测算环境指标变化对交通投资绩效的影响,预测交通行业各子系统的存款贡献率,建立交通投资的综合规划模型,提出基于行业集中度的新增资源分配策略和交通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结论表明,外部中观环境与某银行交通金融子系统绩效存在相关关系,不同时期各子行业的贡献率存在差异,交通投资资源应向环境良好的地区集聚.统筹规划改善了银行交通金融业务的流动性风险防控和资源供给,实现了对交通金融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研究结论可以为金融机构交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考虑市场需求受产品价格和质量水平的双重影响情形下,研究了资金约束制造商和资金充足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的融资与运营决策,其中制造商可通过零售商的提前支付、银行融资或由股权融资和银行融资组合的混合融资来解决资金约束问题。通过构建3种融资方式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及质量决策,对比分析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在3种融资模式下的利润,并借助算例分析了质量投入成本系数、单位产品成本系数、提前支付比例及股权融资比例对资金约束供应链均衡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造商初始资金水平处在一定范围且提前支付比例小于某一阈值时,零售商提前支付模式下制造商提供的产品的质量水平将更高;相较于银行融资,尽管混合融资下产品的质量水平和订购量更高,但供应链整体利润却较银行融资时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系统性层面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研究.在构建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基于CoVaR和CCA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结果发现:1)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高杠杆会显著提高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2)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双支柱的"紧紧"组合对降低系统性风险的政策效果比"紧松"组合更优,利率政策对银行杠杆的关注不足,通过紧缩的利率政策去银行杠杆可能无效;3)利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限制系统性风险在危机时期可能是无效的,对大型银行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ome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Z,the martingale integrant of the backward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which is the second process of the solution.These include the backward stochastic viability property,bounded property and the comparison theorem.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the authors apply them to study a financial contingent claim pricing problem. The replication portfolio process can be characterized clearly.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利差系指银行债与国债年到期收益率的差额, 既反映市场众多投资者对特定银行信用风险程度的认同, 又是银行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通过同一信用等级银行债到期收益率曲线上、不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之差确定T-1年的利率期限结构溢价, 通过T年期银行债的到期收益率减去T-1年的利率期限结构溢价来确定1年期银行债的到期收益率, 建立了基于期限结构溢价的商业银行信用利差测算模型和违约概率测算模型, 并对可得到数据的46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用特定银行债T年期的理论到期收益率ry,T减去收益率曲线上的同一信用级别银行债T-1 年利率期限结构溢价rp,T-1、来确定特定银行债1年期到期收益率ry,1, 解决了现有理论公式仅仅能够测算T年这一整个时段的到期收益率、无法确定特定债券1年期到期收益率、因而无法计算债券利差的难题. 二是通过1年期的银行债与国债到期收益率的比较给出各有关银行的实际信用利差, 反映资本市场对各有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认同, 为银行债的发行定价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通过折算到同一基准日的国债与银行债实际到期收益率的比较来反映真实的信用利差, 解决了各种债券由于发行日不同而无法进行比较的问题. 四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与穆迪公司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排序一致的结果, 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违约概率最低, 地区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违约概率较高, 上市银行的违约概率居中.  相似文献   

18.
网络视角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传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的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假设,利用中国银行业数据,使用最大熵方法估计银行间资产负债关系,建立银行间市场网络以研究我国单个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风险的传染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而通过建立异质性银行的多主体仿真模型研究银行间市场结构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完全连接网络,中心-边缘的层级网络将增大金融风险传染的范围和程度. 此外,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而言,所有者权益占比提高将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传染概率,而银行间资产和负债占比提高则会扩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 这为我国银行业系统风险监管中对金融结构的关注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