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简易的三步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在日光下对甲基橙(MO)具有良好光催化性能的Z型Cu2O-(rGO-TiO2)光催化剂.与传统二元异质结不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中间介质可促进光催化剂量子效率的提升,可提高Cu2O-TiO2的氧化还原能力.当rGO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时,Cu2O-(rGO-TiO2)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研究光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采用探针法和光致发光光谱(PL)分析并验证了Z型光催化体系. Cu2O-(rGO-TiO2)光催化剂厚度约32.24 μm,Cu2O呈多面柱状结构,以{111}晶面(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为主,TiO2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二维单层褶皱片状结构的rGO表面,Cu2O、TiO2和rGO组成了Z型光催化体系.分别探究不同光源和rGO负载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条件下,中间介质rGO的存在提升了量子效率,增强了光催化剂性能,Cu2O-(1%rGO-TiO2)光照2 h对甲基橙的催化降解率为58%.该Z型光催化剂可被应用于染料废水的降解,研究结果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煅烧Cu片得到CO2前驱体,再由Cu2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得到铜电极(Oxide reduced copper, OR-Cu).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气质联用仪(GC-M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材料对CO2的电化学催化性能以及对电合成DMC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R-Cu电极的晶界以及Cu2O初始厚度是影响材料电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700 ℃下煅烧2 h的Cu2O前驱体,再经电化学还原所得到的电极具有明显的晶界及合适的Cu2O初始厚度,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以其作为电极合成DMC的产率在室温下可达到87%.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2RR)产乙烯目前已成为电催化CO2RR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通过简单的化学沉淀耦合化学还原保护法成功获得了富含(111)晶面的立方体结构Cu2O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其在H型反应器以及零间距膜电极组件(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反应器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富含(111)晶面的立方体结构Cu2O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产乙烯活性;相比于H型反应器,零间距MEA反应器进行CO2RR时的最佳法拉第效率(Faradaic efflciency,FE)提升了13.94%,总电流密度也基本可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200 m A/cm2);设计并组装的大面积(25 cm2)零间距MEA反应器在CO2RR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在槽压大于2.9 V时表现出了独特的“面积效应”.“面积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中,将硝酸铜和3,5-吡唑二甲酸(H-3pdc)于120 ℃反应72 h, 得到蓝色晶体, 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u3(pdc)2(H2O)7]·2H2O}n.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3个铜离子和2个pdc3-形成中性分子Cu3(pdc)2, 水分子作为桥联配体连接Cu3(pdc)2形成一维折叠链, 通过氢键作用, 一维链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Cu2+的配位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金属水链.  相似文献   

5.
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中,将硝酸铜和3,5-吡唑二甲酸(H-3pdc)于120 ℃反应72 h, 得到蓝色晶体, 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u3(pdc)2(H2O)7]·2H2O}n.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3个铜离子和2个pdc3-形成中性分子Cu3(pdc)2, 水分子作为桥联配体连接Cu3(pdc)2形成一维折叠链, 通过氢键作用, 一维链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Cu2+的配位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金属水链.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Ag纳米线的选择形成机制以及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不同Ag晶面结构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体系中稳定性及吸附影响.结果表明:PVP分子体系严重影响不同Ag晶面结构的稳定性,对Ag(200)和Ag(111)晶面结构具有选择性.此外,随着PVP分子聚合度的增加,PVP与Ag(200)晶面的结合比Ag(111)更强,这有助于Ag(200)纳米结构的形成.本文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查明了长链PVP分子对Ag纳米结构的调控机制主要受PVP分子中的酮基氧与表面Ag原子之间的成键作用,以及PVP与Ag(200)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Dy-Cu intermediate alloys have shown substantial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magnetostrictive and magnetic refrigerant materials.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olten-salt system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y-Cu alloys and on optimizing the corresponding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olten LiF-DyF3-Dy2O3-Cu2O systems was measured from 910 to 1030℃ using the continuously varying cell constant method. The dependencies of the LiF-DyF3-Dy2O3-Cu2O system conductivity on the melt composition and temperature were examined herein. The opti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Dy-Cu alloy production were determined via analyses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conductance, which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Arrhenius equation.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molten system regularl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Dy2O3 or Cu2O or both. The activation energy Eκ of the LiF-DyF3-Dy2O3 and LiF-DyF3-Cu2O molten-salt system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y2O3 or Cu2O content. The regression functions of conductance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t) and the addition of Dy2O3 (W(Dy2O3)) and Cu2O (W(Cu2O)) can be expressed as κ=-2.08435 + 0.0068t-0.18929W(Dy2O3)-0.07918W(Cu2O). The optimal electrolysis conditions for preparing the Dy-Cu alloy in LiF-DyF3-Dy2O3-Cu2O molten salt are determined to be 2.0wt% ≤ W(Dy2O3) + W(Cu2O) ≤ 3.0wt% and W(Dy2O3):W(Cu2O)=1:2 at 970 to 1000℃.  相似文献   

8.
以SnCl2·2H2O、聚乙二醇400(PEG400)和Na3C6H5O7·2H2O为主要原料,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SnO2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表征其组成和微观形貌,并采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法(CV)对样品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PEG400可以有效改善SnO2表面形貌,减少其团聚现象并且使其电化学性能明显提高.当添加量为10 mL时,合成的SnO2具有良好的循环及倍率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 774 mAh/g,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600 mAh/g,电化学性能较改性前的SnO2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化学沉积和涂覆法将窄带半导体材料Cu2O与TiO2复合制备了Cu2O-TiO2复合材料薄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进行了表征。以甲醇溶液为模拟废水进行产氢性能的测试,探究了光源、TiO2质量分数、甲醇体积分数、pH对产氢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制备的Cu2O-TiO2复合薄膜材料可直接在太阳光下催化水中甲醇产氢,且甲醇体积分数越高产氢量越大,在甲醇体积分数为50%且在偏酸性时产氢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2种均苯三甲酸根配位聚合物{\[Cu2(Hbtc)2(H2O)6]·ppz·H2O}n(1)和{[Co2(btc)2(H2O)6]·(H2ppz)·(H2O)}n(2)(H3btc=均苯三甲酸,
ppz=哌嗪), 通过红外光谱(IR)、 紫外 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XRD)对配位聚合物进行表征, 利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考察配位聚合物的光伏性能, 并将SPS与UV Vis吸收光谱进行关联, 采用半导体能带理论与晶体场理论分析且指认各响应带. 结果表明: 配位聚合物1和2均属于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二者具有均苯三甲酸根桥连的1D链状结构, 不对称单元中均包含2个晶体学不等效的M(Ⅱ)离子(M1=Cu,M2=Co); 二者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不同, 相同有机分子的存在形式不同; 2种配位聚合物在紫外 可见光诱导下均产生光伏响应, 且配位聚合物中心离子的配位环境对光伏响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四水合乙酸镍(NiC4H6O4·4H2O)、氨水(NH3·H2O)和乙二醇甲醚(C3H8O)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提拉涂膜法制备NiO纳米薄膜,考察了提拉速度与涂膜层数对NiO纳米薄膜形貌结构与NO2气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拉速度为400μm/s,涂膜层数为2层的条件下可获得表面形貌均一、疏松多孔的NiO纳米薄膜,其主要由直径为20~30nm面心立方结构的NiO晶体颗粒构成.气敏检测结果表明,NiO纳米薄膜呈现p型半导体特性,在工作温度150℃条件下对NO2表现出良好的响应-恢复特性与可逆性,并对其气敏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究醋酸铜Cu(CH3COO)2分子的解离过程及其解离产物与三氧化二铬Cr2O3合成CuCrO2的微观过程.采用CCSD(T)6-311++G(d,p)和M06-2x/6-311++G(d,p)方法分别计算反应物醋酸铜Cu(CH3COO)2分子单点能和频率,并计算反应物受热分解的过程,寻找解离的过渡态.最后研究了分解产物Cu2O和Cr2O3合成铬酸铜CuCrO2分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硫酸铝对磷建筑石膏晶体转晶效果的影响,利用吸附能模型计算了磷建筑石膏晶体的形貌及主要晶面的附着能.利用该模型将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铝吸附于晶体表面,发现当硫酸铝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2.5%时对晶体生长较快的(1-1 3)和(2-1 0)晶面有很好地抑制作用.硫酸铝对晶面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提高晶面稳定性,阻碍晶体生长基元向晶面贴附实现的.验证知,与2.5%硫酸铝反应后的磷建筑石膏晶体形貌与力学性能较优,与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以甲基巯基四氮唑和巯基嘧啶为硫源, 用溶剂热合成法原位合成两个纯无机羟基硫酸盐骨架: [Cu3(SO4)(OH)4]n(1)和[K2Co3(OH)2(SO4)3(H2O)2]n (2). 在化合物1中, 一维带状折叠—Cu3(OH)4—阳离子链被硫酸根连接形成三维羟基硫酸铜骨架; 在化合物2中, 一维折叠Co3(OH)2阳离子链被硫酸根连接形成二维羟基硫酸钴阴离子骨架, 该阴离子骨架进一步被K+连接形成三维双金属纯无机骨架, 在该三维结构中存在K+传输通道. 实验结果表明, 有机硫作为硫源为合成羟基硫酸盐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NH4Al(SO4)2·12H2O为原料,通过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葡萄糖合成α-Al2O3,研究了葡萄糖含量和预压处理对α-Al2O3粉体合成工艺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变相变过程,降低合成温度。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葡萄糖时,可在950℃合成单相α-Al2O3粉体,合成温度比不添加葡萄糖时低200℃左右;添加质量分数为75%的葡萄糖时,α-Al2O3的合成温度可进一步降低至900℃。添加葡萄糖可以降低α-Al2O3合成温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热加速了NH4Al(SO4)2·12H2O的热分解,二是葡萄糖的添加使NH4Al(SO  相似文献   

16.
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分析纯Al(NO3)3·9H2O, (CH2)6N4和粒径为30 nm的SiC粉末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制备干凝胶, 经煅烧合成Al2O3-SiC纳米陶瓷粉, 利用真空热压装置对粉末进行烧结. 通过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镜(SEM)和维氏硬度实验分析了不同SiC含量和不同烧结温度的Al2O3-SiC陶瓷样品的结构、 形貌、 晶粒尺寸和硬度, 并研究了其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具有丰富N/O配位位点的双嘧啶-双酰胺配体为有机配体,以Keggin型多酸阴离子[SiW12O40]4-为无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型三维金属-有机框架[Cu2(4-bpmah)2(SiW12O40)]·12H2O(4-bpmah=N,N′-双(4-嘧啶甲酰胺基)-1,2-环己烷).该配合物是由配体4-bpmah连接二维[Cu2(SiW12O40)]无机层形成的三维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标题配合物修饰碳糊工作电极能够电催化亚硝酸钾和溴酸钾的还原.此外,标题配合物修饰的碳布工作电极可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且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非均相光芬顿中两相传质阻力导致催化性能较低的缺陷,采用水热法制备了α-Fe2O3{110}/{113}晶面不同暴露比例的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UV-vis DR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分别考察了H2O2浓度、催化剂投加量、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初始pH对其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6H2O浓度为33 mmol/L,摩尔比FeCl3·6H2O∶NaH2PO4∶NaF为1∶1∶15,180℃反应24 h所得α-Fe2O3催化性能最佳,在H2O2浓度为20 mmol/L,催化剂投加量为200 mg/L,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以及初始pH=5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2次水热合成法在多孔莫来石支撑体外表面上制备高硅SSZ-13分子筛膜,考察了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晶化时间、晶化温度、H2O/SiO2比对合成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CO2和CH4的单气体渗透性能依赖于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Si/Al比越高,越有利于气体分离.其次,合成溶胶中H2O/SiO2比和晶化条件也能够影响分子筛晶体形貌、分子筛层厚度以及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当合成溶胶的摩尔配比为1.000 SiO2:0.100 Na2O:0.100 TMAdaOH:80.000 H2O:0.005 Al2O3,晶化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8 h和160 ℃时,制备的高硅SSZ-13分子筛膜具有最佳的单气体渗透性能,对CO2的渗透速率可达到3.0×10-7 mol· m-2·s-1·Pa-1),CO2/CH4的理想选择性为39.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 在Si(100)单晶衬底上制备γ′-Fe4N纳米晶薄膜样品, 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进行测试分析, 给出了比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力与温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 样品沿(111)晶面择优生长, 具有单一的易磁化方向, 且易磁化方向平行于(111)晶面. 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 γ′-Fe4N纳米晶薄膜样品的比饱和磁化强度σs增加, 矫顽力Hc增大, 剩磁比σrs减小. 通过理论拟合确定了比饱和磁化强度与矫顽力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矫顽力随温度的变化满足T1/2规律, 比饱和磁化强度σs与温度不满足Bloch的T3/2规律, 表明在80~350 K温度范围内自旋波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