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柴达木北缘都兰野马滩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北缘超高压带上野马滩花岗岩体位于都兰以北约40 km处, 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 其中的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年龄为397±3 Ma.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岩体既具有I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 又具有S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 类似于碰撞后花岗岩.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 该花岗岩是在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块体最后折返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西华山花岗岩的Nd-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渭洲 《科学通报》1994,39(2):154-154
1地质背景西华山花岗岩体位于江西大余县城西北约8km处,以赋存大型钨矿而闻名于世,出露面积约20km~2.它呈岩株状侵位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图1),沿接触带发育宽达数百米的角岩带.西华山岩体是由燕山期花岗岩浆多次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第一期为粗一中粒斑状黑云  相似文献   

3.
安徽歙县伏川蛇绿岩套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3,自引:5,他引:68  
周新民 《科学通报》1989,34(16):1243-1243
安徽歙县的蛇绿岩套呈NE向分布,延长40余公里,在伏川出露最完好,故名伏川蛇绿岩套。它由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堆晶辉石岩、伟晶辉长岩、辉长岩、富钠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细碧岩、角斑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组成(图1),被构造推覆于前寒武纪歙县花岗闪长岩体上。  相似文献   

4.
在林周盆地西缘发现古新世与碰撞过程相关花岗斑岩体, 获得岩体锆石SHRIMP加权平均年龄值为(58.7±1.1)Ma(MSWD = 0.79), 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斑岩体的岩浆侵位年龄. 岩石性质属钙碱性为主-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钾质花岗岩类, 具有弱-中等Eu负异常和中等斜率右倾的LREE富集型, 以及相对富集Rb, Th, K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Ba, Nb, P和Ti等元素的特点. 林周盆地古新世花岗斑岩是在65 Ma开始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 由于地壳缩短的加压升温引起“岛弧带”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的“烙印”, 既与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有异, 又与冈底斯中新世花岗斑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应用颗粒锆石U-Pb法, 对出露于吉林省南部通化地区的岔信子岩体、小苇沙河岩体和龙头岩体进行了侵位年代测定, 确认它们形成于印支期, 年龄为203~217 Ma. 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该时期形成的岩体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两大岩石类型, 前者来自于基性下地壳或者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 而后者来源于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 且岩浆源区存在石榴石残留相. 尽管上述两类岩石的源区不同, 但它们具有完全一致的形成年龄. 由于这些花岗岩与北侧兴蒙-吉黑造山带中的同期岩石性质差别较大, 而其年代仅比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代晚10~20 Ma左右, 与超高压变质岩的第1次快速折返和碰撞后花岗岩的年代一致, 推测其形成应与大别-苏鲁超高压碰撞造山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桂东北苗儿山-越城岭岩体是南岭成矿带西段出露面积最大的复式岩体,出露面积超过3000km2,由早期岩基及晚期小岩体组成.早期岩基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晚期岩体主要为白云母花岗斑岩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岩基内外接触带发育一系列W-Sn-Mo-Pb-Zn-Cu矿床,形成矿集区.本文分析了苗儿山-越城岭南西部早期岩基、产于岩基中云头界晚期赋矿岩体及云头界W-Mo矿床同位素年龄.苗儿山-越城岭岩基锆石LA-ICP-MSU-Pb年龄:228.7±4.1Ma,MSWD=2.49,可能发育一期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43.0±5.8Ma,MSWD=2.62的岩浆活动.云头界晚期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216.8±4.9Ma,MSWD=1.44;云头界W-Mo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16.8±7.5Ma,MSWD=11.3.苗儿山-越城岭南西部岩基、晚期赋矿岩体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南西部岩基、晚期岩体及相关矿床都是印支期形成的,苗儿山-越城岭岩基内外接触带矿床主要和晚期岩浆活动有关;实验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华南不但经历了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也经历了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今后应注意华南印支期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7.
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的新开岭-科洛杂岩主要由变质岩、构造片岩和花岗岩类组成. 前人依据变质程度将该杂岩划归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本文报道了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新开岭群构造片岩、新开岭杂岩中的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冷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 研究表明: (1) 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216±3 Ma(2σ), 原岩年龄为337±7 Ma(2σ). (2) 新开岭群构造片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 喷发年龄为292±6 Ma(2σ); (3) 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侵位于167±4 Ma(2σ); (4) 冷川花岗闪长岩164±4 Ma(2σ). 这表明新开岭-科洛变质岩并不是前寒武纪变质岩, 以前认为的本区古陆块可能并不存在. 结合研究区及区域资料, 新开岭-科洛杂岩可能代表了与印支期碰撞有关的变质杂岩, 在碰撞造山后或非造山伸展背景下, 新开岭-科洛杂岩中的主要花岗岩类于中侏罗世侵位.  相似文献   

8.
华北太古宙退变质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含义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翟明国 《科学通报》1995,40(17):1590-1590
1993年,Smelov等报道在西伯利亚阿尔丹地盾奥列克玛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区内有退变质为麻粒岩和角闪岩的榴辉岩.1994年,Williams等又在加拿大地盾晚太古代斯垂汀-阿斯巴斯卡花岗糜棱岩带发现原称为麻粒岩的岩石是榴辉岩.这是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大进展.1 地质概况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石出露区可以划分为3个岩石构造单元,即(1)出露于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锡林郭勒杂岩Sm-Nd,Rb-Sr同位素年代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徐备  陈斌  邵济安 《科学通报》1996,41(2):153-155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约100km的巴音高勒地区分布着一套变质岩,前人曾命名为锡林郭勒杂岩.这套岩系具复杂变形和角闪岩相变质,长期以来时代归属不明且缺乏详细工作.邵济安认为其属古生代褶皱带内的古地体,唐克东等则将其划归古生代花岗-变质岩带的一部分.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中,这套岩系被归入早元古代,但同时报道其U-Pb年龄为1060Ma.由于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形变质地层单位,故查明其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对于解释华北板块北缘前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官山石英闪长岩及其包体锆石U-Pb定年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的成因与Fe, Cu成矿作用和长江中下游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关系密切. 本文以铜陵地区代表性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铜官山岩体及其岩石包体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研究、矿物化学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铜官山角闪 石-辉石堆积岩包体中辉石、角闪石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寄主岩中相应矿物的化学成分呈明显的线性变化, 但Al含量高, 是岩浆侵位前结晶的产物. 铜官山寄主岩及微粒闪长岩包体中辉石、角闪石矿物化学成分相似, 说明它们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形成压力相仿. 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中锆石颗粒的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的结晶年龄为137.5 1.1 Ma, 与以往不同方法的定年结果十分一致, 但本次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定年同时揭示了晚太古代残留锆石的存在, 证实该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古老下地壳物质的参与. 定年结果还表明微粒闪长岩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37.52.4 Ma, 与寄主岩浆的结晶年龄完全一致. 此外, 本文还结合以往的Sr-Nd-Pb同位素资料, 讨论了铜官山石英闪长岩及其包体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东昆仑东部约格鲁岩体中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和若干基性岩体.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MME)和角闪辉长岩三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 选择花岗闪长岩(寄主岩)、角闪辉长岩和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 应用SHRIMPⅡ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 结果分别为242±6, 239±6和241±5 Ma, 年龄值基本一致, 排除了花岗质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为源区固态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 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才侵入的可能性. 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 3种岩石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其中, 花岗质寄主岩更接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酸性端元, 角闪辉长岩则靠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基性端元, 而包体是注入到酸性岩浆中未完全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 结合对岩体所做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可以认为东昆仑花岗岩带在三叠纪中期经历过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 表明地幔物质与能量对地壳的注入与反应在花岗岩成因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德有 《科学通报》2000,45(20):2217-2222
小兴安岭西北部的黑河-嫩江一带发育大量的碱长-碱性花岗岩岩体,由于缺乏可靠的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碱长-碱性花岗岩形成于290~260Ma的晚古生代晚期.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属于造山后A型花钢岩,是我国新疆北部-蒙古东南部-我国内蒙古中部巨型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带的东北延所在,由此确定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间的索伦山-贺  相似文献   

13.
胡瑞忠 《科学通报》1991,36(15):1169-1169
曲水岩基呈近东西向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的欧亚板块一侧,是一由辉长岩、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岩石构成的杂岩体,成岩(主体)时代为40—50Ma——介于特提斯洋壳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即将结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的  相似文献   

14.
孙晓明 《科学通报》1991,36(22):1723-1723
中国是否存在典型的太古代绿岩带?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休,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吉林夹皮沟金矿一直为很多人认定为典型的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但笔者对该区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工作,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西澳约尔岗地块上一些著名的太古代绿岩带实地考察,都表明本区并不是太古代绿岩带,而是一个典型的太古代高级变质地体,现将主要证据及其地质意义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惠民 《科学通报》1995,40(2):158-158
泉州辉长岩位于福建泉州市郊的桃花山和东岳山,又称桃花山辉长岩.它与福州官山、平潭莲花山、莆田岱前山等地的10余个橄长-辉长质小岩体构成断断续续分布的闽东南基性岩带,对该岩带的时代归属和成因认识,是我国东南沿海有争议而重要的地质问题之一.作者选用单颗粒锆石U-Ph同位素测年法,对岩带中代表性岩体——桃花山辉长岩作精确定年,并论述其地质含义.  相似文献   

16.
镁铁质岩石出露有限,超镁铁岩出露厚度大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日喀则蛇绿岩的典型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及中法合作研究以来,积累了大量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阐明了该蛇绿岩的基本地质特征,但是其形成背景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通过对日喀则蛇绿岩西段白马让岩体地质填图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从岩体中厘定出2条糜棱岩化蛇纹岩带,发现岩体具有穹窿形的几何学结构.研究发现岩体的岩石组合及构造变形特征类似于大洋核杂岩构造:岩体核部发育高温流动构造的方辉橄榄岩相当于大洋核杂岩核部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方辉橄榄岩两侧的糜棱岩化蛇纹石带相当于拆离断层带,拆离断层内发育有强烈变形的辉绿岩、细粒辉长岩和碳酸岩;拆离断层之上的辉绿岩和玄武岩则相当于拆离断层的上盘.该成果对于重新理解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成因、多样性,在造山带厘定和开展大洋核杂岩研究,以及在造山带中研究岩浆作用与大洋岩石圈伸展构造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德孚 《科学通报》1964,9(5):449-449
含褐钇钶矿的花岗岩,早在1894年前,就已知道有德国的克利山及科谢云花岗岩,此后在许多国家也都有发现。笔者于1958年在南岭区确定某花岗岩体含褐钇钶矿后,初步研究了该岩体的岩石学及地质特征,兹简报于下。被研究的岩体是与石炭纪前石灰岩(主要为泥盆系东岗岭灰岩)、小山砂岩及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呈侵入接触;该区自泥盆系到下二迭系的海陆交替  相似文献   

18.
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年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配有193nm 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的Agilent 7500a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分别采用单点和线扫描分析模式对榍石标样BLR-1,OLT-1和锆石标样91500,GJ-1进行了原位微区U-Pb年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以榍石BLR-1作为外部标样,单点和线扫描分析所获得榍石OLT-1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15±5 Ma(2σ,n=24)和1017±6 Ma(2σ,n=24),在误差范围内与其年龄推荐值1014 Ma一致;而以锆石91500作为外部标样,单点和线扫描分析所获得榍石BLR-1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17±4 Ma(2σ,n=24)和927±5 Ma(2σ,n=24),榍石OLT-1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891±4 Ma(2σ,n=24)和901±5 Ma(2σ,n=24),二者相对于其年龄推荐值均偏年轻~12%.这些结果表明,在LA-ICPMS U-Pb年龄测定过程中,不同种矿物(榍石与锆石)之间存在明显的基体效应,而同种矿物之间基体效应则很小.因此,在原位微区LA-ICPMS U-Pb测年分析过程中,必须用同种矿物作为外部标样进行元素分馏校正.以房山岩体为研究实例,对该岩体中的榍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揭示了房山岩体快速冷却的热年代学史.  相似文献   

19.
葛文春  吴福元  周长勇  张吉衡 《科学通报》2007,52(20):2407-2417
兴蒙造山带东段是中国斑岩型铜-钼矿床发育的重要地区, 但对这些矿床形成的具体时代及其动力学意义一直缺乏应有的研究. 选择多宝山地区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花岗闪长质岩石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 多宝山地区铜矿的形成有两期, 与多宝山斑岩Cu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古生代((485±8) Ma), 而与三矿沟矽卡岩型Cu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侏罗纪((176±3)和(177±3) Ma); 吉林大黑山地区与斑岩钼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170±3) Ma, 而与成矿无关的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78±3) Ma. 因此, 兴蒙造山带东段存在两期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 根据东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以及东北地区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 则认为多宝山铜矿的形成与兴安地块和额尔古纳地块间的拼合造山事件有关, 而中生代三矿沟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 结合近年来发表的与铜钼矿有关的年代学资料, 对中国东部侏罗纪-早白垩世斑 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时空分布及其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宁镇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成矿带的最东端,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与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一部分.本次对宁镇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主要为石马斑状花岗闪长岩和高资石英闪长玢岩)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得到了109.1±1.9~101.5±0.9 Ma的年龄值,对本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时代提供了精确约束.利用40Ar-39Ar阶段加热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宁镇地区磁山头铁矿床中与磁铁矿密切共生的金云母进行了成矿时代研究,测得金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坪年龄为104±1 Ma,这代表磁山头铁矿床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磁山头铁矿床矿化于早白垩世,与本区安基山和铜山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形成于同一成矿事件.综合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和矿床年代学资料并结合本次研究,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存在四期(152~135,135~127,127~121,109~101 Ma)成岩成矿事件,宁镇地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矿床为区域最晚期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