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从Snyder和Buhl在1974年首次发现Orion-IR_c2 SiO脉泽辐射以来,人们在理论上和观测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Orion-IR_c2SiO脉泽源长期以来一直是恒星形成区的唯一的SiO脉泽源(直到1985年Ukita等发现了  相似文献   

2.
迄今,人们对辐射的生物效应的直接评价仍然是很困难的.现在美国劳伦斯利物摩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测定人体辐射效应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对人体接收的辐射剂量的评价,也可能对有遗传致癌倾向的人作出鉴定.这种方法是如此灵敏,以致辐射引起的生物损伤的程度可能提供一种受到的辐射剂量的量度.  相似文献   

3.
反射型隔热材料──拔热赋春编译隔热是人们造房的目的之一,但传统的房屋并没有很好地隔热,而反射型隔热材料──“拔热”则较好地达到了隔热效果。热,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播。传统材料阻止室内外空气对流,产生了一些隔热作用。近年,人们采用低传导性的石...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般所熟悉的磷光体,例如荧光灯中的发光粉,都是把较短波长的辐射(紫外线)转换成较长波长的辐射(可见光).这类磷光体符合著名的斯托克斯定律,即发光的波长永远长于激发辐射的波长.按照斯托克斯定律,激发辐射的能量应当大于发光的能量.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基质中掺入Yb~(3 )离子和Er~(3 )离子或Ho~(3 )、Tm~(3 )离子时,出现了反常的发光现象,即发光的波长短于激发辐射的波长.这种新型发光材料可以把红外辐射转换为可见光.因为这种磷光体的发光违背了斯托克斯定律,人们就把这种磷光体称为反斯托克斯磷光体,由于激发辐射的能量小于发光的能量,所以又叫做能量向上转换磷光体,简称上转换磷光体.这类磷光体主要是稀土氟化物和复合氟化物、稀土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稀土卤化物以及稀土硫氧化物等晶体做为基质,其中敏化剂是Yb~(3 )离子,激活剂是Er~(3 )、Ho~(3 )及Tm~(3 )离子.此磷光体的主要成份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言:没办法,实在想不到一个办法。究竟是没办法呢?还是想不到办法?如果说没办法,那么当一个问题解决后,你却说我也能那样做就是没想到那样做。既然能那样做,这说明你还是有办法的,就是没想到那样做,这说明你有没有想到办法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18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胥尔首次发现在可见光长波限以外还存在着不可见的射线,即红外辐射。以后,人们又认识到自然界任何物体都以特有的方式发射、吸收、传输和反射红外辐射。红外科学技术就是以红外辐射为特定对象,研究其产生、传输、探测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红外辐射的各种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5,30(11):826-826
爱因斯坦天文台关于类星体资料公布以来,人们的注意点之一是研究类星体的X射线、光学及射电辐射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研究不仅是计算X射线背景辐射一个主要方法的关键,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这三种波段辐射机制的重要依据。这三种辐射对比研究中,比较注目的是Tananbaum等发现的在一个完整的射电入选的3CR样品中,X射线光度弥散最  相似文献   

8.
红外天文学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是天王星的发现者.也是恒星天文学的开创者,1800年,他用温度计测量太阳光谱的各部分温度时,发现光谱的红端之外亦有温度上升,且升得更快,于是发现了红外辐射。红外辐射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电磁波的认识,也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它使人们可以在红外波段上观测神秘的宇宙.探测用可见光无法看清的天体。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08,(4):69
在市区内的许多居民楼上都安装有手机基站,部分市民担心这样的装置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其实,大家没必要担心。因为手机辐射与手机基站辐射不同,一般一部手机的电磁辐射值在0.03μW~0.7μW之间,而一个手机基站的辐射值在10μW之内。一个手机基站所产生的辐射值比一部手机的辐射值高不出多少!  相似文献   

10.
林声 《大自然探索》2009,(12):54-60
通常人们都认为植物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它们不会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可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卡尔班最近指出,植物虽然不能做长距离运动,但并非对环境没有反应,它们甚至还拥有一些人们一向认为只有动物才拥有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过去几十年来,载人火星之旅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梦想。但是,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个梦想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前往火星的长途旅行中,宇航员的健康将受到零重力和高辐射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居家电器的增多,常常使人们暴露在电磁辐射之中。面对电磁辐射,我们已无处可藏。有医生提醒大家做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如果你连续看两个小时电视,看之前把脸洗干净,尽量不要有油脂留下,看完电视后再找块白色的毛巾擦一擦脸,看看上面有什么,保证有一层黑黑的东西。这位医生说,这是因为电视的辐射使空气中灰尘电离,而电离了的灰尘有吸附作用,一旦碰到有油脂的物体,就会粘上去。家电辐射可使人衰老加快人体是个导电体。电磁作用于人体可产生电磁感应,并有部分的能量沉积。电磁感应可使非极性分子的电荷再分布产生极性,导致偶极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专家宣称,到2050年,人们将不再需要读写。计算机将对我们的声音作出反应,并用有声语言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4.
伽玛暴火球激波模型虽然从整体上形象地说明了爆发后的过程和主要特征,但近年随着观测的深入,似乎也暴露了它在有些方面的考虑可能还不完全,例如它采用同步辐射近似,就相当于承认其磁场基本上是一种均匀场,而均匀场只有单一的一种形态,这无疑就将磁场强弱以外的所有其他重要信息全都抹掉了。尤其在伽玛暴激波中,其密度、压强等物理量都认为是非均匀的,怎么唯独由扰动机制产生的激波磁场又能看成均匀的呢?! 本文仔细分析了这一问题,认为激波磁场中磁场弯曲引发的辐射可能才是主体部分,火球激波模型在解释某些最新观测结果时遇到困难,可能正是忽略了这部分辐射的缘故。如果用适合于弯曲磁场的同步-曲率辐射公式,就能很好地拟合一系列伽玛暴谱,统一解释过去难以说明的高能拐点和能量过剩现象, 并对辐射区磁场结构、产生机制以及激波加速机制做些初步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人类科技文明辉煌灿烂、空前繁荣的世纪,大量新技术被应用于各种领域。随着利用核能发电技术被各国的广泛使用以及电子产品在全球的普及,一方面它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人们又将面对随之产生的新的辐射污染。在环境中的辐射是无色无味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的穿透力极强,充斥整个空间,令人防不胜防。它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也会产生多种负面效应。什么是辐射?辐射其实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根据能量大小及其特性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称放射性辐射,它是由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周爱华 《科学通报》1996,41(22):2046-2047
日冕磁场是日冕大气中最为重要的物理量,也是理解太阳耀斑起源及其能量传输的关键。微波爆发的大多数情况是由中相对论性电子与日冕磁场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这种辐射谱包孕着日冕磁场和高能电子的重要信息。一般说来,这种辐射的严格理论表达式十分复杂,以致无法直接从谱观测资料反演磁场强度B。1982年,Dulk和Marsh给出了一组回旋同步加速辐射的近似式后,人们尝试着利用其中的谱极大频率v_(peak):  相似文献   

17.
残氡亦害人     
氡是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研究报告(1982年)明确指出氡是致癌物质.氡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吸附在肺中,产生近距离辐射,对人体细胞直接损害,诱发肺癌.据研究者的估计,肺癌患者有近20%是由氡气所致.这可能是人们常说的某某不抽烟也患肺癌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的人员,可能会经常出现眼干、脸痒、头痛等症状,而多数人一般认为是电脑屏幕的辐射引起的。其实,电脑电磁波辐射最厉害的是电脑的“后脑”和两侧。  相似文献   

19.
充满辐射,无大气 PSR B1257+12星系是人们最先发现的系外行星星系统之一.据悉,该星系对于已知的生物来说,就像是一个墓地.  相似文献   

20.
《科学》2006,58(6):F0004-F0004
美国科学家马瑟(J.C.Mather)和斯穆特(G.F.Smoot)因发现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而获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借助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马瑟(右)和斯穆特领导的1000多人研究团队首次完成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研究,发现微波背景辐射与黑体辐射非常吻合,从而为大爆炸理论提供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