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它演奏的是抑扬顿挫、波澜壮阔的音乐,传播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乐书》中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它的声音如秋天之凄美,似时光般悠远。赵遥制作出来的埙,造型各异、音准规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色泽自然、古朴淡雅、手感温润细腻,散发着独特的幽幽远古气息。精心烧制后的埙轻巧坚固,精致脱俗,集工艺品、民族乐器、纪念品于一体,凝聚着厚重大气、深沉悠远的古老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
正它来自远古,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秋风的味道。其声浊而喧喧然,声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洞穿人们的灵魂,这便是埙。埙在中国已有7 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礼乐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传承人赵遥一直肩负着将这个古老的乐器发扬光大的责任,并创立了"挽袖坊"埙艺术工作室。在太原东山的一村落里,时常传出悠长的苍古之音,它与连绵的山脉相得益彰。走进"挽袖坊",原木制成的茶台上,几枚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成语有不少与音乐有关,如“一琴一鹤”、“引商刻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等,不了解成语中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本义和引申、比喻义;而在学习这类成语中,我们也能懂得许多音乐知识。“鼓”是种打击乐器,古代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  相似文献   

4.
正呜……苍凉近乎哀鸣的乐声响起,这是赵遥在吹埙。会制埙,能吹埙,赵遥几十年忠于信念,不忘初心,一枚古埙,一捧泥土,经风雨历沧桑,亦是坚守信念的独然。缘·古埙与埙结缘,对赵遥来说,也许是命中注定。20世纪90年代初,源于对埙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埙乐艺术的痴迷,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赵遥,受"华夏吹埙第一人"刘宽忍教授的影响与启发,汲取民间传统制埙方法,借鉴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研究成果,全身心专职投入埙的研发制作工作,于1995年在古都西安创建了"挽袖坊"  相似文献   

5.
乐器精灵埙     
许多读者一定收看过37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其中用埙演奏的音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菊豆><荆柯楚秦王>等影视片中的音乐也以埙为主,如诉如泣的埙乐,把人们带入其中,而且起到了强化故事情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在中国民族音乐的表演舞台上,人们越来越多地被一种独特、富有魅力的声音所吸引。仿佛是天籁之音,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深邃悠远。其独具表现力的音色,任何乐器都不能替代,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埙。依古而兴以秦汉为最埙是我国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头上的空  相似文献   

7.
武际可 《自然杂志》2015,37(5):355-361
就音乐与力学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了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以及弦乐器与管乐器的发声规律。在乐器中,迄今最主要的乐器乃是这两类乐器,亦即丝与竹。最后指出,力学和科学的发展滋润了音乐,而对音乐的研究反过来也丰富了科学本身。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对人精神情操的陶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里我们要谈的却是音乐对提高人的智力及工作效率的特殊作用。智力的开发和提高,实际上就是对大脑的开发和训练。各种工作都有利于对大脑的训练,但音乐,特别是乐器演奏的学习,已被认为是对儿音早期智力开发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中有不少人,如达·芬奇、伽里略、罗蒙诺索夫、爱因斯坦等,都是从小就长于乐器演奏技能  相似文献   

9.
古代音乐     
当你在房间 里尽情地欣赏着 英国“先锋”和 “年轻王子”乐队 的演唱时,你是否 想过这样一个问 题:音乐是何时产 生的?不管你信不 信,人类演奏乐器已 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 事实上,考古学家最近发现的迄今为止所知 最早的能够 演奏多音的 乐器之一── 中国卡笛已有 9000年的历史 了,它也证明人类早就已经与音乐为伴了。 当然,研究音乐的 发展史决不能仅仅局 限于对乐器的研究,而要根据雕塑、绘画、石碑、墓碑上的碑文甚至圣经故事,考古学家才会逐步了解到古代人是如何创造、发展他们所热爱的音乐的。 古X各方人 美索不达米…  相似文献   

10.
乐器是可以发出音乐声的物体或器具。 如果不把自然界的一些音响如流水声、鸟啼声、虫鸣声等在特定的情况下也算成音乐的话,那么,自古以来,音乐就分成两大类,即人的歌唱和乐器的发声。而这两类音乐中,无论从音域的广阔、音色的丰富、强弱的变化,声部的多少等方面,乐器都大大地超过了人的声音。 乐器也被称为发出音乐声的机器,因为任何一种乐器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声学仪器。对乐器的结构进  相似文献   

11.
锣和鼓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打击乐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逢年过节,喜事庆典,倘若听不到振奋人心的锣鼓声,恐怕就会少了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2003年11月6日,香港邮政署发行了一套以《中国敲击乐器》为题材的特别邮票,在5款敲击乐器中,就有锣和鼓2款,可见锣鼓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锣在我国起码有2000多年历史,《旧唐书·音乐志》中载:“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域及南蛮……”原来,最早的铜锣也叫铜钹。锣曾用于礼仪和战争,因此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后魏前期,我国就有了铜锣。宋代起,铜锣在民间音乐“鼓板…  相似文献   

12.
正埙是沉默的,埋藏着千年风华。泥土是它的灵魂,水火淬炼交融,回首归于拙素。朴形,无色,它是喑哑之音,却召唤着岁月之轮。你只需静静打磨,吹奏,便是"天籁之音"。制埙属于纯手工制作,设备简单但工艺复杂,对人为技术要求非常高。埙的制作分五个阶段,共二十几道工序。第一阶段:甄选陶土选料:甄选陶土是制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以含沙量最少的优质陶土最为理想,传统制埙的最佳原料是红陶土。  相似文献   

13.
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的大自然,不仅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它的奥秘更是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又给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比如山、石、沙、河、泉、柱等,也能如同乐器一般,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近年来,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自然界里的许多"音乐"之谜.  相似文献   

14.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3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相似文献   

15.
人体乐器     
人体是一件乐器 从科学上说,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音乐声并可以控制的机器或物件。每一种乐器,它应该具有的必备条件是: 1.它必须能发出音乐声,包括乐音、音乐的噪声或在谐波中的超声,至少具备一种或两种;包括小到小石头,大到一个复杂的机器、合成器、管风琴等。 2.它是可以使用、可以控制的,也可以调节音量、音色等。  相似文献   

16.
乐器四章     
晓窗 《科学之友》2004,(4):86-86
音乐是人类想像的翅膀,瑰丽而奇妙。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或许正是为了创造和拥有音乐。总感觉每一只不同的乐器就是每一个不同的灵魂,与人们的情感相和。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人类情绪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既可能源于生物体的适应机制,也可能源于音乐文化经验知识作用下的认知建构,研究重点在于讨论不同条件下音乐文化经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权重.本文分别从音乐情绪感知、音乐情绪体验和音乐偏好3个层面梳理了已有研究对音乐文化经验效应机制的理论解释,并列举和评述了相关实验例证.已有研究认为,在音乐情绪感知层面,音乐文化经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音乐作品用于表达情绪的音乐线索特征;在音乐情绪体验层面,音乐文化经验的影响效应主要取决于激活的情绪诱发机制;在音乐偏好层面,音乐文化经验是音乐偏好产生的基础.未来研究需要在界定音乐文化经验,选取音乐线索和测评情绪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推进,才能更好地揭示音乐文化经验在音乐情绪情感交流中的本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琴事越千年     
<正>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变脉络如何,始  相似文献   

19.
戴念祖 《科学通报》1976,21(4):166-166
三、古代律学的发展1.律学产生的基础和它的物理意义随着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乐器有了大发展,出现了专职的音乐人员.声学也随之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代各种乐器已具有共同的音.也说明那时已有了  相似文献   

20.
陈晓琴 《科学之友》2009,(8):104-105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3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