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在传统的测试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并且完善了新的原油与CO2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应用了高温高压的微观模型实验寻找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对比进行了细管实验和长岩心注入工艺实验的研究,证明综合应用结果要比以往的更直观和准确;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证明了微观实验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气体混相驱具有对地下环境影响小、采收系数高、可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封存等优点。在优选注气工艺时,岩芯驱替实验、气体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测定(MMP)是油藏实现混相驱的基础。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讨论了混相驱岩芯驱替实验的影响因素,其次分析了地层温度、气体组成、原油组成等条件对MMP的影响,再次,对比分析了不同测定MMP的实验方法,最后,对近年来新研发的MMP测试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当用天然岩芯进行混相驱研究时,为达到混相建议选择尽可能长的岩芯。MMP的测试手段种类繁多,但目前仍未形成公认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欢26块油藏地层条件下,利用细管实验研究了CO2驱油效果,并测定地层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表明,在同样CO2注入量下,注入压力越大,累积采收率越大;注气量达到0.62~0.8PV后,CO2突破,生产气油比急剧上升,注入压力越大,CO2突破时注气量越多,但CO2突破后生产气油比上升越快。欢26块地层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3.6MPa,在地层压力可以达到CO2混相驱,在进行CO2非混相驱时,注入压力尽可能高,这样可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最小混相压力是CO2驱替过程中判断混相与否的关键参数;该值的准确预测对CO2驱替区块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以7组细管实验数据为研究样本,结合国外对最小混相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各因素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规律,筛选了影响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主要参数;并在确定了经验公式形式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优化了公式参数。通过结果比较,证明新公式具有理想的预测精度,其对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值可以作为相应CO2驱区块筛选过程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82-86
在对国内外29个典型油田的油藏温度、原油组分(C1-N2、C2-C6、M(C7+))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交替条件期望变换(ACE)程序,建立了新的MMP(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ACE方法建立的MMP预测关联式与实验测试值吻合程度较高,且能够高效处理大批量数据。与现有经验公式对比表明:改进模型比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平均相对误差(ARE)为5.22%,标准差(SD)为7.87%。另外,基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C1-N2的摩尔分数和温度是影响MMP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以细管实验结果为依据,结合新近提出的“混相函数”的概念,对利用状态方程求解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改进,克服了原方法中重组分临界值难以确定的缺点,同时提高了温度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通过对CO2/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计算,充分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混相驱的重要依据,测定混相压力的方法最好的是细管试验法,文中首先选用了一些最小混相压力经验关联式对此进行了预测,然后对大港油田五个区块的原油进行了混相压力测定,并分析了在不同驱替体积下的气油比、采收率、出口气组成变化。结合目前区块的油藏条件分析了采用混相驱替的可能性,筛选了适合于注二氧化碳混相驱的井,还介绍了测试装置及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以细管实验结果为依据 ,结合新近提出的“混相函数”的概念 ,对利用状态方程求解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改进 ,克服了原方法中重组分临界值难以确定的缺点 ,同时提高了温度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 .通过对 CO2 /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计算 ,充分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王恒力;赵浩宏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1):1-7
CO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最小混相压力过大增加了油田开采的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超声波辅助CO2驱促进混相开发的方法,最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首先,通过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黏度测试对超声波处理前后原油的物理性质进行了实验分析。其次,通过细管实验测量了CO2-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并通过系线法分析了超声波处理前后最小混相压力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核磁共振监测岩心尺度CO2驱油实验得到了超声波辅助CO2驱油的采收率。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基本上改变了原油的性质,黏度从4.1 m Pa·s降至2.8 m Pa·s,树脂和沥青质含量分别从27.9%和6.0%降至14.2%和3.8%。超声波破坏了烃类大分子中的C-H键、C-O键和C≡C键,使大分子裂解成碳数较小的分子。最小混相压力由15.9 MPa降至14.8 MPa,采收率提高10%以上。该研究揭示了超声波辅助CO2混相提高低渗透油采收率的机理,为后期超声波辅助驱油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注CO2混相驱油藏筛选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注CO2混相驱是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实施该方法的关键是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油藏.目前,在注CO2混相驱油藏的筛选上,缺乏统一的筛选指标和筛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注CO2混相驱油藏开采情况的分析和对比研究,选取了影响注CO2开采效果的12个筛选指标,利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筛选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应用模糊优选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间数注CO2混相驱油藏筛选模型.应用该筛选方法对6个典型的候选油藏进行了筛选排序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油藏注CO2开发潜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为避免CO2跨临界循环运行因高低压差增大而导致压缩过程偏离等熵过程太远,减小CO2跨临界循环系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并降低系统成本,采用带节能器的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对其热力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基本带膨胀机循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于传统工质带节能器制冷循环的补气压力介于系统高压和低压之间,带节能器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补气压力应介于临界压力和低压之间;其制冷系数与膨胀机效率为0.6的系统性能相当;制冷性能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提升,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对补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当相对补气压力为0.9~1.1时制冷性能较高,在较低蒸发温度下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注烟道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2-ECBM)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2-ECBM技术是随着煤层气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对温室效应的逐渐关注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应用CO2-ECBM技术可以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同时又可以埋藏大量烟道气CO2,减少温室效应,具有环境效益.此外,本文给出案例分析了CO2-ECBM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TOGUH2开展均质天然气藏模型中实施CO2 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模拟研究,分析重力效应作用机制和气藏压力对CO2 运移和CH4 采收率变化规律的影响,为CO2 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效应抑制CO2 向上运移,减缓了CO2 与天然气纵向方向的混相,间接促进水平方向运移,导致气藏内CO2... 相似文献
15.
PLC在液压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压传动控制系统让液压缸实现自由进退动作,以便实现动力滑台的进给运动。本系统用PLC代替继电接触式控制实现液压缸的自由进退。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其控制系统,提高液压缸的自动化程度,保证了动力滑台有连续动作的高可靠性,使系统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达到了要求。本文从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硬件设置和程序编制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O2/CO2气氛下CH4火焰温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O2/CO2燃烧方式下反应器内CH4火焰的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性气氛下,初始CO2浓度的升高对CH4火焰高温区的影响是消极的,在完全燃烧和氧化性气氛下,初始CO2浓度的存在对CH4火焰温度分布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存在一个初始CO2浓度临界点,在此临界点前后,CO2浓度对CH4火焰的温度水平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时在高浓度的CO2气氛下,整个火焰的温度分布趋于平均化。 相似文献
17.
CO2跨临界循环系统润滑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证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稳定运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润滑油,在分析摩擦润滑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数据对比的方法,对POE、PAG、PAO和烷基芳香烃4类合成润滑油在CO2跨临界循环系统中的混合性、流动性、可溶性、黏度、长期稳定性及润滑性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OE类润滑油是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宏武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3):78-84
本文利用笔者推算的我国CO2排出量的数据对我国CO2排出量的要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我国CO2排出量增加的最大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人口的增加。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抑制CO2排出的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因素对CO2排出量的变化几科没有什么作用,从工业部门来看,对我国CO2排出量影响作用比较大的是建材,金属冶炼,化学,煤炭采掘,机械等重化学工业部门,因此,在考虑削减CO2排水量的对策时,应把重工业部门作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锆酸锂的合成及其吸收CO2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纳米级四方相ZrO2(t)为反应物,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在高温下可直接吸收CO2的Li2ZrO3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别分析了所合成材料的表面与结构特征,使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Li2ZrO3材料吸收CO2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吸收温度影响材料吸收CO2的性能,500℃下Li2ZrO3材料具有最佳的CO2吸收性能。此外,CO2气体流量、Li2ZrO3材料样品重量以及升温速率均影响材料吸收CO2的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