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其资源优势和环境限制因素.在合理评价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讨论了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乌兰布和沙区的植物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兰布和沙漠气候条件相当严酷,但荒漠植被种类比较多,仅种子植物就有342种,分属于52科76属,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为14个类型,属早生植植物群落,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功效,还具有药用,饲用等多种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宁夏北部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东、西、北三面被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所围限,受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沙化与沙漠化较为突出,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宁夏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环境地质问题的初步研究,简要分析了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成因,提出了合理、经济而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振兴地方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肃科技》2010,(22):F0002-F0002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群落科学考察 2008年8月,阿拉善SEE生态学会会长王石在考察了民勤荒漠化防治情况后,前来我所访问并与我所商讨了关于发展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林考察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乌兰布和沙漠形成时代的初步判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和沙漠北部出露的剖面记录,初步确认了全新统风成砂沉积层的划分,并据此作14C测年分析,认为全新世风成砂至少形成于2个时期:早全新世,14C年龄为距今7255a之前;晚全新世,14C年龄为距今2255或2630a以近,两期风成砂之间则是一个湖沼广泛发育的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形成时代的初步判定,至少可以认为在人类大规模开垦的汉代之前沙漠就已形成,且已经历了风成砂一湖沼的变化过程,说明沙漠的形成仍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过程,人类活动影响只是一个叠加于其上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迁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结合现代水文、河流、地貌、沉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环境变迁问题提出以下观点: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奏为古屠申泽,其湖面远大于西汉至北魏时的屠中泽;2)西汉至北魏时屠中泽向北萎缩,湖面减为原来的44%,西汉所置窳浑,临戎、三封3县即位于河湖之滨的绿洲之上;3)黄河干流中滩~协成段受科里奥利力作用的影响,右岸冲刷较多,是该区黄河多次改道东移的惟一原因.黄河迳流是古屠申泽得以存在的惟一水源,故黄河改道是该湖不断萎缩终于干涸的根本原因;4)屠中泽干涸后湖盆受西北强烈干燥气流及沙漠流沙的侵袭,迅速沙漠化.小片绿洲亦因弃耕、缺乏植物覆盖而沙化、消亡;5)沙漠中湖泊对改善滨湖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但其蒸发渗漏损失水量也十分巨大,对于极为缺水的黄河流域而言,维持湖泊的存在并不一定合算.  相似文献   

7.
该文深入分析了吉查线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地段影响线路方案的各种因素,阐述了初测及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该段线路方案研究比选情况,提出了类似情况下线路方案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民勤绿洲沙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民勤绿洲地表沙样的微量元素测定,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三源混合模型示踪民勤地表流动沙丘物源.结果表明,民勤南、北2区流动沙丘具有多源特征,混合物源为7:2:1时(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的比值),与民勤南部的标准化模型相对一致;混合物源为5:4:1时与民勤北部标准化模型相对一致,微量元素示踪风成沉积物虽然有一定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示踪手段.  相似文献   

9.
克隆植物可通过调控其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形态可塑性应对环境胁迫与干扰,在干旱沙区占据优势地位。阐明沙区克隆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克隆生长形态可塑性对沙埋的响应对于探究沙生克隆植物应对风沙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根茎型克隆植物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地下:地上、水平:垂直)与克隆生长关键性状指标(根茎横截面积、节间长与芽库)对沙埋干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沙埋深度增加,与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无显著变化相比,沙鞭水平生物量占比显著降低(P<0.05);地下根茎横截面积随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而根茎节间长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根茎芽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增加,分蘖芽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研究表明,沙鞭可通过调整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应对沙埋胁迫,即增加垂直方向生物量。同时在深度沙埋条件下,根茎生理整合能力减弱,而增加其水平扩展能力(尤其是在中度沙埋深度)。此外,沙鞭还通过改变芽库大小与组成,作为一种适应性对策缓冲沙埋对沙区植物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新的开拓领域.文章分别从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旅游条件三个方面对地热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其地热资源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旅游条件均较优越,旅游价值较大,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聚乙烯青贮保鲜薄膜自然低温环境条件下的试验研究,获得了青贮保鲜膜在-25℃的机械性能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在自然低温环境环境条件下,经过改性后的聚乙烯青贮保鲜膜环境适应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确定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土地分等的指标体系,对每一因子进行了分级。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绿洲土地分等的数学模型,并举例说明了评价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研究表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绿洲土地分等的工作是科学、准确、快速和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蒙山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类型齐全。全区共有各类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6大类30多个亚类,各类资源在区内交互分布,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结构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蒙山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优越,分析了蒙山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提出了蒙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与交通容量中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环境容量的各种计算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计算环境容量时环境因素所指的内涵和条件。运用逻辑函数,将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用不连续函数进行了表示。结果表明: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应用范围,交通容量中环境所指内容也不相同,其环境因素不仅包含了基础设施环境,也包含了自然环境中的大气环境因素、机动车单体的排放控制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语言环境是人类习得语言的重要条件,英语的实践性,交际性决定了英语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信息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的特点,指出了现有条件下搞好电子阅览室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19.
泥炭是由于植物残体积累大于微生物分解量的结果,两者都与水热条件有密切关系,是特殊水热条件组合长期持续的产物.作者对中国亚热带、热带地区6省(市)9个观测点进行了46次野外定点观测工作,通过大量实测数据,探明泥炭累积与植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与气候、地表水、酸碱环境的关系、初步进行了地表积水环境的大气湿度与水中溶氧量的关系的研究.证明大气湿度影响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影响到微生物分解,从而制约泥炭的累积,探讨了环境中草本植物分解与水热条件和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揭示了亚热带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了对充分发挥好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的认识与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