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的自然、经济、人文三大亚系统发展状况间的对应关系,从数百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过程在实质上也是社会结构重新构建的过程。具体有以下结论:①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社会都是繁荣昌盛的,但总体上说来,“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十分清晰;②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自然-经济-人文亚系统的各个环节而逐级传导,进而产生了五个层次的气候冲击与适应;③在过去2000年气候恶化阶段,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的贫困人群生存问题是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④气候只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人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推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总体上渐趋减轻。  相似文献   

2.
每年夏季(6~8月)是中国东部(105°E以东,下同)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季节。当前,大气科学已认识到,下垫面(海洋、陆地)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是引起长期天气变化(也即旱涝变化)的基本原因,但对于下垫面与大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其具体环节则很不清晰,因此长期天...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况 ,以下我们根据本文作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主编的《2 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 (武汉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 )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 ,对其作简要的统计分析。获奖人次按学科统计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总计颁奖次数 94 92 91 94 82 3 1 4 84获奖人次 1 62 1 3 5 1 72 97 884 670 0占总人次的比例 2 3 1 % 1 9 3 % 2 4 6% 1 3 9% 1 2 5 % 6 5 % 1 0 0 %每次授奖的平均人次 1 72 1 4 61 891 0 3 1 0 81 4 8—先后两次获奖的科学家共有 4位 ,在上表中每位作两人次进入统…  相似文献   

4.
符淙斌  曾昭美 《科学通报》2005,50(14):1512-1522
用Glueck 等人建立的1429~1983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简写为NAOI)序列, 分析了它与我国东部100个站1470~1999年共530年夏季旱涝等级序列(简称旱涝指数)的联系. 发现NAOI与我国东部几个区域平均旱涝指数(缩写为FDI)有很好的滞后相关. 北区及整个东部平均旱涝指数在滞后NAOI 2~3年时, 最大相关系数接近0.001的显著性水平. 中、南区负相关也达0.05~0.01的显著性水平. 最佳相关时段在1636~1742年(小冰期), 北区及整个东部地区两者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远超过0.001; 其次是1951~1999年, 北区、中区平均FDI与NAOI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0.005~0.002之间. 功率谱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发现, 北区及东部的区域平均FDI与NAOI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年际、年代际乃至世纪尺度的振荡周期, 即4~5年、准10年、20~30年、50年左右、80~100年等. 用Mann-Kendall Rank Statistc方法检测发现, 在最近530年中, 北区及东部地区平均旱涝序列, 在不同时期存在非常显著的旱涝趋势变化及明显的年代际突变, 但NAOI在最近400余年中却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变化, 其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突变较我国FDI频繁得多. 这可能与NAOI重建序列极端值振幅较器测序列的振幅偏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孙炜毅  刘健  高超超  陈敏 《科学通报》2021,66(24):3194-3204
火山活动是影响气候变率的重要外强迫因子,研究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温度变化的提前预警,也对未来地球工程计划具有指示意义.然而,目前仍不清楚不同纬度的火山喷发影响北半球不同纬度温度变化的特征、敏感性和影响机理.本研究基于通用地球系统模式完成了涵盖过去2000年的火山活动敏感性试验,并挑选出大于5 Tg的21个北...  相似文献   

6.
400多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型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东部55站点1600~2012年旱涝等级序列及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到百年尺度的变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400多年来该区域最主要的旱涝分布型是一致型,即同期大多数站点同旱或同涝,变率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次为南北反相型,该型近百年来有加强趋势,最典型案例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频繁出现的南涝北旱异常分布,400多年来历史上类似事件很少见.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基于多种代用PDO指数序列的集合平均PDO序列与华北一带旱涝变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DO暖位相对应华北偏旱,而PDO冷位相对应偏涝.结果拓展了多年来主要基于近代气象记录获得的PDO影响中国旱涝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完善地诠释了我国夏季风区旱涝气候多年代际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近百年雨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名立 《科学通报》1989,34(8):605-605
雨量和温度是标志气候状况的两个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大范围温度的历史变化已有了很多研究,但是对雨量变化的统计分析,由于存在着雨量本身在空间和时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和雨量资料收集(如海洋面上的雨量)的困难而受了限制。本文企图用近百年的雨量资料建立一个我国东部大范围平均雨量的资料序列,从量的概念上来确定大范围旱涝变化的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岩石圈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格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荣龙 《科学通报》1986,31(19):1486-1486
中国东部岩石圈新生代最重大的地质事件,莫过于形成跨越一切次级构造单元的大陆板块边缘活动带(简称陆缘活动带)。此带呈北北东向纵贯中国东部,西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苗岭及桂西山地的东麓,东邻西太平洋岛弧和边缘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诸内海及南海的一部分。东西宽度1000多公里,与中国东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范围一致。后者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气候序列重建与暖期气候特征、气候驱动因子变化分析与典型暖期成因机制模拟诊断、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北半球温度变化及典型暖期协同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发现:(1)20世纪气候增暖在过去2000年中并非空前,但20世纪气候增暖在北半球几乎同步,而中世纪增暖在空间上则存在幅度和位相差异;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全球增暖主要受温室气体增加驱动的"大气稳定机制"、而中世纪增暖主要受太阳短波辐射变化驱动的"海洋恒温机制"所致.(2)与2008年初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相似的极端寒冷事件可能对温度年代际变化有早期预警意义,当前的"增暖停滞"可能是自然变率导致的气候由暖转冷的一个早期信号.(3)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波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冷抑暖扬"的对应特征;但与暖期相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膨胀也增加了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使得在出现温度下降、降水减少等重大气候转折时,容易导致人地关系失衡、甚至触发社会危机.这些结果增进了对年代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特征与机制的理解,也对我国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丽  刘健  王志远  王苏民  况雪源 《科学通报》2011,56(19):1562-1567
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 近千年积分模拟试验结果, 通过Lanczos 滤波器滤去100 年以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 保留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 分析了近千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百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结果表明: (1) 近千年中国东部经历了暖-冷-暖3 个阶段, 由暖期进入冷期相对由冷期进入暖期缓慢, 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 降水的峰谷变化滞后于温度. 有效太阳辐射和太阳辐照度分别是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因子, 现代暖期之前火山活动的增强对极端低温的出现有明显影响, 火山活动与降水在1400 AD之前为正相关, 在1400 AD 之后为负相关, 温室气体浓度与现代暖期温度和降水有一致的变化趋势. (2) 温度的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的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都为全区一致分布, 高纬的变率大于低纬, 这一分布型主要受有效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的共同影响. 降水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在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别, 百年尺度为全区一致的分布, 而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与其两侧的区域呈反相分布, 太阳辐照度和温室气体共同影响了降水百年尺度上的这一空间分布型.  相似文献   

11.
12.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的2000年中国科技人员(不包含港、澳、台)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工作现已完成,统计工作采用的国际论文数据取自<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2000年收录的我国1411种主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的技术     
下一个12年将把世界引入2000年,当新的世纪到来时,在技术上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对此,硅谷公司的一批科学家认为,未来12年技术的发展速度至少将是过去12年发展速度的10倍。据他们的看法,2000年可预见的高技术突破将有:·新一代的计算机将越来越不具有现今计算机的外貌,如同衬衫口袋型或笔记本型的这种装置能辨认手迹;答复质询;甚至还能辨认手势。·比现有计算机的功率高出1000倍的超级计算机将能  相似文献   

14.
尴尬的2000年     
庆典声势轰轰烈烈 离2000年尚有4年时间,世界各地的人却已经在热烈地策划如何度过千载难逢的新年了。 拥有6000名富有成员的美国“千年协会”决定,在古代七大奇迹唯一现存的埃及金字塔脚下迎接2000年的第一天。 美国和其他24个国家的成千上万人已决定,将于1999年12月31日晚到夜色最绚丽多彩的纽约时代广场上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德国则打算为历史性的1999年12月31日之夜制造出最大的烟  相似文献   

15.
无机高聚物与有机高聚物比较,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例如,聚硅氧烷具有优良的防水性和耐温性。无机材料不仅包括无机塑料,而且也包括陶瓷、玻璃和水泥。人们正在设计一些包含磷、氮和硫,以及硅和氧的高分子链或分子和原子的网状物,为未来提供尖端的现代化材料。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杂志编辑部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量子这么庞大的范围内选出九项被科学界公认的重大突破,其中三项属于生命科学,两项属于天文学,两项属于物理学与宇宙学,一项属于化学,一项属于古人类学。这一布局大体反映了当今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 揭示核糖体的秘密 研究人员在2000年对细胞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蛋白质工厂(即核糖体),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细胞必须将其2个蛋白质──RNA(核糖核酸)亚基精确匹配起来,才能使核糖体这个大分子具备生产蛋白质的能力。面对核糖体如何能以如此惊人的精确性来制造蛋白质,生物学…  相似文献   

17.
凭借现代技术的魔力,联邦德国的国有铁路将再度令人瞩目。据称,至本世纪90年代中期,一种高速、舒适的新型列车将投入营运。它的最高时速可达400~500公里。试想,在一千多年前,人骑马要三个星期走完的的路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本世纪初人们仅需花费两小时。而不久的将来,同样这段路程,转瞬之间就可通达。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台的 “搞笑诺贝尔奖”(本刊于1997年曾 刊登过有关此奖的文章,那时根据 发音及设立此奖的目的译为“贻咯” 诺贝尔奖),专门颁发给拥有“不能 也不应该再度出现的成就”的发明 家。2000年的获奖者名单已于10 月6日公之于众,十大获奖发明听 起来又有趣又可笑。 家里养猫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 经历:当你正专注于电脑操作时,自 己的爱猫却突然窜上桌子,肆无忌 惮地踩着你的键盘,把显示屏搞得 一片混乱。如果它一不留神踩到哪 个关键位置,你辛辛苦苦做好的工  相似文献   

19.
再过十五年,人类将进入21世纪。到那时,美国的农业会是什么样? 在种植的作物方面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但随着电脑应用、遗传改良、生长调节剂和农田灌溉诸方面技术的进展,美国的农业生产力将会有巨大的发展。依阿华州大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中,通过遗传改良已经使农作物的产量每年每英亩提高了1.4蒲式耳。并且可以相信今后至少仍能保持这样的递增速度,尤其是在遗传工程和作物育种技术的综合影响下,  相似文献   

20.
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绿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爽  宫鹏 《科学通报》2012,(16):1423-1434
自然界的绿度与地表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植被覆盖率能从含有近红外和红光波段的遥感图像计算得到的植被指数估算出来.因此植被指数能反映地表植被的绿度.特别对低植被覆盖率的荒漠区域,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率有单调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它可以用来研究荒漠区域地表植被绿度.本文收集了2000~2010年11年间生长季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计算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产品,应用最小二乘法和最小绝对偏差法对变化趋势进行线性拟合,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覆盖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这一期间中国有66.84%(最小二乘趋势拟合结果)或64.27%(最小绝对偏差趋势拟合结果)的区域NDVI呈增加趋势,表明整体上我国的绿度在增加.同时,中国荒漠化的面积呈缩减趋势.中国绿度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位于北方的陕西、山西、宁夏、河南、山东、青海、甘肃等地;绿度降低最显著的部分出现在内蒙古的东北部、西藏南部、江苏和上海等地.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南部等地荒漠化程度改变,可能是由气候驱动所致.内蒙古东北部绿度降低与人工开垦有关;江苏和上海等地的绿度降低与快速的城市化有关.气候对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地的绿度增高贡献不明显.在全国尺度上,荒漠化得到抑制和缩减,可能与人为的治理和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