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璐 《科学之友》2015,(1):20-21
<正>"桃木是中华民族吉祥文明的象征,桃木剑雕刻工艺同样也是芮城永乐当地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承载着山西民俗文化,也承载着道教文化的内涵。"永乐桃木雕刻传承人李艳军如是说。桃木灵剑来自700年前吕洞宾故里说起桃木剑,很多人会想到神话故事中神仙老道背后的那把木剑。而在现实中,桃木剑的确是道教的一种法器,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也被认为有  相似文献   

2.
<正>地灵则人杰,人杰则乐道。2011年,源于道教文化和吕祖文化,以"吕祖桃木灵剑"为代表的永乐桃木吉祥物传统手工雕刻,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永乐桃木雕刻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乐桃木雕刻,这一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以其独特形式和无穷魅力弘扬吕祖道教及桃木文化,逐渐形成了别具一  相似文献   

3.
<正>为适应市场,围绕着"产品创新"和"产品创意",以李艳军为代表的永乐理天桃木雕刻工艺坊的雕刻从业者们狠下工夫,创造出了一批有文化背景、实用性较强的工艺品,让人们在感慨于这一民间工艺精湛的同时,也折服于技师们工艺之外的"智慧"。桃木在师傅们灵巧的手中,经过打、锯、镂、雕等繁琐的刀法,变成一件件古色古香的精美工艺品。  相似文献   

4.
<正>桃木文化源远流长桃木自古以来就有"阳刚之木,五木之精"的美誉。史书上曾记载:桃木乃仙木,有镇宅、辟邪、纳福之神功,被人们视为吉祥、平安、长寿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文学和宗教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如《淮南子》中有"羿射九日,死于桃棓,成为宗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逢蒙,因嫉妒老师技艺高强,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羿不备,用早已准备的"桃棓(棒)"  相似文献   

5.
正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雕刻艺术的博物馆,丰富多样的砖、木、石雕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其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吉祥花鸟、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等都有表现。既有具体生动的形象造型,又寓以一定的哲理内涵,既充分显示出文人士大夫的雅气,又通俗反映出民间艺术的淳朴,可谓雅俗共赏。一组组"三雕"作品,通过一代代雕刻匠人精湛高深的技艺手法,把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主人的美好希望和理想,都寄托于仙人瑞兽等吉祥物上,营造出一个极富立体感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安宫牛黄丸炮制特殊,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阴阳五行"理念为依据,对药材逐味使用不同于其他同质产品的辅料及技艺进行深度炮制,如朱砂特殊的水飞及后续工艺、珍珠用豆腐蒸制等。其制作技艺也非常精良,合坨时需经"打百锤""圈百日"等独特工艺。制作药丸需特殊的手工推丸技艺,挂蜡技术十分讲究火候与手法,经特殊手段外裹的金箔具有镇静安神的独特疗效,同时对于保持药力不散至关重要,属于几百年秘而不传的古法绝技。  相似文献   

7.
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工艺.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形、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  相似文献   

8.
正"灵石古村山水间,四合坊巷礼为先,楼台塾馆凝文气,儒雅兴衰二百年。"古老的三晋大地,广袤的黄土高原,曾经在历史上多出豪门望族,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便是其中之一,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一说。王家大院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恢弘的整体气势外,其随处可见、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砖雕、木雕、石雕,是王家大院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无处不在的"三雕",装饰着王家大院的斗拱、雀替、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的"非遗"名录中,技艺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山西民居砖雕——清徐砖雕更是榜上有名。它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手工技艺,制作集烧窑、绘图、雕刻于一体。真正的清徐砖雕制作技艺,几千年来仍旧基本依靠师徒、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并且需要凭借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它的工艺特征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年画,顾名思义,就是在过春节时张贴的,多含有新年祝福、吉祥喜庆寓意的一种绘画体裁,它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张贴年画也是至今为止传统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活动。由于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版画制作,于是多称木版年画。它采用雕版印刷工艺技术,先将图画线条绘于平整的木板上,然后雕刻留出所需线条,刷上颜色、铺上纸张、施以压力将画面附印于纸面即成,有单色、多色分版印制的,也有印出线条后手工着色的。  相似文献   

11.
山西虎玩具     
<正>提起老虎,无人不惧。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但民间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却总是憨气可爱。民间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作的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用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相似文献   

12.
晓小 《科学之友》2007,(15):84-85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复、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13.
正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在众多手工艺品中,"卢医山"布老虎堪称一绝。为了传承"卢医山"布老虎的制作技术,弘扬传统文化,2011年,冯禄芝成功注册"卢医山"虎商标。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在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都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15,(4):24-25
<正>"梅花剪"起源于中国剪纸之乡——孝义,这里素有"千年秦汉遗风,中华剪艺奇葩"之称,郭梅花将独特的红、黑东方代表色与传统吉祥元素相融合,以剪代笔,纯手工制作,创作出阴阳交错、视觉新颖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表现风格。黑红之交黑红之交,运用剪纸的对称美,黑红的对比、剪贴、套色,在一阴一阳中求变化,加强了视觉感和厚重感,丰富了剪纸单一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老虎枕DIY     
《科学之友》2010,(4):20-21
老虎枕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色泽艳丽,放在家中当摆设,既时尚,又古朴,也蕴含了吉祥、如意,同时也是孩子的好玩具。老虎枕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在提倡乐活的今天,我们不妨拿起剪刀和针线,来亲手制作一个。  相似文献   

17.
清徐砖雕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两汉后,清徐先民已经掌握制陶烧砖技艺。清徐砖雕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历史上主要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随着晋商的崛起,清徐境内各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合院处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次递出现,于是,清徐便被周边人群美称为"砖瓦圪洞"。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变革,传统民居建筑发生了深刻变化。坛、庙、寺、观基本停建,随之"一颗印"式的四合院晋居建筑也越来越少。20世纪初,清徐境内庙宇不断拆除,砖雕市场日见疲软,加上清朝时期砖雕市场需求量小,从事本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相伴着清徐砖雕传统手工技艺也越来越濒临危机。直到近代,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砖雕业才慢慢升温。但清徐砖雕传统的手工技艺因其本身的深度、广度、综合性与群集性,必然为合理传承造成极大难度,而由于现代机械设备的使用,机器雕刻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砖雕日益缺乏丰富的人文积淀和艺术审美。清徐砖雕正在逐渐丢失古老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春联对对碰     
正早在五代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桃木板上写祈祷吉祥的句子,并称之为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或“春联”。这就是春联的由来。春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内容讲究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你知道春联怎样对才能工整吗?小学学习的《声律启蒙》中又有什么典故呢?一起来揭秘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很少有人见过貘,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而且为数极少。貘有亚州貘和美洲貘之分,亚州貘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深山丛林中,其中以马来西亚貘最具代表性,所以通称为马来貘。马来貘约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传入中国。古籍《尔雅·释兽》中说:"貘是白豹",郭璞注:"貘,似熊,以竹为食"。有的古书对貘还有以下"五不象"的描述:"貘,鼻似象,非象;目似犀,非犀;尾似牛,非牛;足似虎,非虎;躯似熊,非熊"。由此看来,马来貘是种奇形怪状的动物,我们的古人不但不感到可怕,而且还把它看成是一种吉祥的奇兽,把它雕刻在屏风上,或刺绣  相似文献   

20.
闫卉 《科学之友》2009,(9):145-146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源远流长,在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造型之美与制作之精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木雕艺术的功能和特色的分析,阐述了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